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特征及优化对策

时间:2022-08-14 11:05:14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特征及优化对策

[摘要]2007-2011年期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出口国别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主体等。对此,我国应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调整加工贸易战略和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和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45-05

随着我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技术的不断积累,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2.049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为1.817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66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我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两次历史性跨越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和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至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集团和摩根土丹利两家投资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632.5亿美元下降到22075.3亿美元,下降了13.88%,创2007-2011年最低纪录。其中,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万亿美元下降到1.20161万亿美元,下降了16%;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13256万亿美元下降到1.00592万亿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总额。但占世界货物贸易额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当中,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3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更是接近1.8万亿美元。但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和95%,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4.7%(参见表-1和图-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二)出口的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续增加,始终占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为42%;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则稳居其次,始终保持在32.5%左右;接下来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为14%左右,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稳定。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终保持在50%,稳居第一,它也是我国对外出口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并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以及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这5年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明显;杂项制品的出口额则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口国别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从对外国别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出口国别市场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7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我国第十大出口伙伴国。美国以3244.5亿美元稳居第一,地位无人可撼。2011年我国对十大伙伴国出口额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亚,由2007年的179.9亿美元增至339.1亿美元,增长了近90%。另外,我国对外出口发展迅速,南美市场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场上的墨西哥增速双双超过100%。在2011年我同对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额分别为318.37亿美元和237.9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04%,增速十分惊人。在非洲市场上,南非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对南非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11年底,出口额达到133.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西班牙出口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2008年我同对西班牙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再也没有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额仅为140.6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11年,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7.8%,这二大贸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

(四)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继续改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反言之,一般贸易的发展则好于加工贸易。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9246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052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增长了27.3%;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54亿美元,增长12.9%。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万亿美元,增长了31%;加一广贸易进口额4698亿美元,增长了12.5%。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加工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

从贸易主体性质上来看,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逐渐趋散化,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保持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第一主体地位。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86016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07%,也就是说,余下的48.93%由国有、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分享。其中,出口额为9953.3亿美元,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43%,同比增长15.40%。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际大循环、大经贸、科技兴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其目的都是扩大出口。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亿美元,2008年出现峰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2009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但也都在1500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这也是近年来我同成为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问价1美元对人民币6.1703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国内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品类相对集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跨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0%和31%,之后两年呈下降趋势(详见图-5)。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出口企业性质,9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都是由国外提供的。根据《HS》制度,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类分别是第16、11、15、20、17类,所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和第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针织或钩编服装、电话机、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钢材,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14.44%、5.00%、3.64%、2.70%和5.39%(详见表-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和电话机都属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上述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深入来看,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不过部分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

(三)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接着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额迅速增加。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分工格局中,相对于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研发、售后等环节,我国出口企业仅获得少得可怜的加工费。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迅猛增加,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直接设厂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外出口大部分产品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集中化呈下降趋势,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外贸主体的“头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国组装的苹果公司产品,按照贸易统计的定义,属于我国的技术输出,但我国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仅仅占到苹果手机售价179美元的3.6%。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出口转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国内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8个,但主要贸易伙伴却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新兴市场当中的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出口增长更快。虽然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但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北美、西欧、东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受制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因此,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如何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抵挡国外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将决定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

出口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可能高级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渐大,这对我国现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抑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山口。反过来,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借此汇率调整之契机,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由于此次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无疑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一些低利润行业的出口带来压力。但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减少我国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改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理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内环境。

(二)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残酷,已由过去的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也可以这么说,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率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得企业生存的法宝。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中大多数都是OEM或贴牌,出口企业只获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仅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已难以生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自主品牌,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同时,我国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高度和技术环节,增加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战略

首先,加快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慌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贸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发挥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推进作用。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显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同参与产品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增加中间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有利于培育本国在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力。

(四)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短期来看,我国出口商品过度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且出口市场也较集中。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贸易争端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出口因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制裁而中断的案件层出不穷,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为实现外贸持续发展和外贸安全,我国应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出口权和新兴服务领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贸易质量,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组织企业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外贸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中东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全球贸易空间布局。

(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鉴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发挥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帮助我国企业融入新型国际分T当中,并逐步提升在产业链条中的高度。在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成为当前外贸主要任务的环境下,如何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把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含量的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转移到我国,引导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是今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应继续对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税收优惠,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最终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部门。另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优惠幅度,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借以实现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另外,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国际销售渠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外包。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建立出口企业产业联盟等也是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房产税改革的制度经济学解释及两个重要使命 下一篇:市场导向下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