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之童趣探询

时间:2022-08-14 09:38:45

民间美术之童趣探询

【摘要】 艺术的本质远非简单地描摹客观世界,它奏响的是心灵的旋律和生命的乐章。民间美术和儿童艺术虽然形式拙扑,它纯真、热烈的艺术形式却能直触观者的心灵而达成审美的共鸣,它们无疑是最动人的艺术。民间美术在造型、构图、用色上均洋溢着儿童艺术那般纯真的气息和趣味,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巧合,本文将从思维、视知觉、发展论等方面分析它们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 民间美术;儿童画;童趣

巴金曾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那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艺术远非简单地描摹客观世界,引起感官的某种刺激或愉悦,它奏响的是心灵的旋律和生命的乐章。技艺的“精”或“拙”、形式的“雅”或“俗”只是艺术的外在,喷薄于创作者纯真、热烈的内心世界,直击观者休眠的神经,从而达成审美心灵的震颤,这无疑会是最动人的艺术。当我们欣赏儿童画时,那情不自禁的怜爱;当我们看到拙稚可爱的民间艺品时,那怦然的心动,就象碰触了童年的记忆和生命最温暖柔软的情素。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我曾经能象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时间去学会象儿童那样作画。”[1]而高更却将后半生倾注于原始性表现的艺术,很多现代艺术大师转向民间美术撷取养料和精髓,足可见儿童艺术和民间美术无华的内质和无限的魅力。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孕育于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抒发劳动人民劳作的乐趣、对生活的企盼和生命的夙愿,彰显人类最本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们用朴质无华的技法描绘出纯真、丰盈、暖洋洋的内心世界,用圆来求得团圆、丰满,用夸大的形来突出自己的愿望,用奇思妙想来突破现实生活的束缚,用大红大绿来表达生命的热烈,他们的艺术无处不渗透着儿童那般单纯、率真的心理。民间美术之所以在冰冷的机械年代越来越博得人们的喜爱,作为一种补偿机制去调和人们渐行渐冷的心理系统,它其中盎然的童趣和自然流露的生命气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民间美术在造型、构图、用色上均洋溢着儿童艺术纯真的气息和趣味,从表象看,这似乎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从思维、视知觉、发展论等方面分析,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本文将从这几方面作如下初探:

1 圆弧形的丰满与憨实

民间美术中的诸多形象如年画里的人物造型、剪纸中的吉祥纹样乃至虎头鞋等民间饰物的形状等等,圆形或圆弧的造型非常多,呈现出圆满、丰盈、憨实的艺术特点,它不禁让人怦然感受到儿童画里那份拙稚与可爱,心生喜爱。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血脉同流,在无数次的人类变迁和社会更替中,依旧沿袭着原始思维,诉说着生命最本质的追求。民间美术对圆形的偏爱是受到 “曼陀罗”式样的原始意象的影响。“曼陀罗”式样是指一切具有某个绝对中心的图形――包括一切同心排列的圆形,一切有一个中心的圆形和方形,以及一切辐射状的或球状的排列。中国的太极文化以及由太极文化衍生出来的民间美术图象无疑是这个原始意象的典型。民间美术中的很多门类(如农民画、木雕、石雕等)在构图上也呈现出这样“曼陀罗”式样的特点,往往是描画对象围者一个中心物体,如众人围着盛满食物的饭桌、等待喂食的家禽簇拥着高举食物的农家少年、即将秋收的谷物围着正在劳作的农妇等等。整个画面呈放射状散开,呈现出特有的圆满、喜庆的特点。儿童也与生俱来地承袭了这种思维特点,成为一种“获得性遗传”,并自然地在艺术中迸发出来,所以圆形的物象造型在儿童画里频繁出现。从视知觉看,阿恩海母这样解释到:“视觉对圆形的优先把握,依照的是…简化原则…当刺激物比较模糊时,视觉总是自动地把它看成一个圆形。”[2]这样看来,圆形在民间美术和儿童美术所受到的“偏爱”并非偶然,原始思维和“集体无意识”是其潜在的因素,而视知觉的发展是其客观的原因。

2 线的勾勒,色的平填

民间美术中大多的物象是用线来确定形,在线的轮廓里再填上各种色彩,形成物的肌理,不注重物象的真实效果,至多是在人物的脸部用晕染的效果突出体积感,且形概括、简约,画面呈现出强烈的平面装饰效果,农民画、木版画和年画等都有很强的这种特征,体现出儿童画般的单纯和朴拙。阿恩海母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这样分析:“正是由于人经常通过用手势比划出一个事物的轮廓线来描述该事物的形状…才使得用轮廓线表现事物成了适合人类心理状态最简单的和最习惯的表现技巧。”[2]由于材料的匮乏、技法的局限,民间美术会倾向于这样简单的造物特征,同时更呈现出人性的自然和本真。儿童由于处在人的发展初期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局限,同时还承袭着人类的“某种获得性遗传”,因而线是他们最钟爱、最习惯的表达手段。

3 形的夸张,比例的失真

民间美术中一个很普遍、突出的造型特点是比例的整体失真,特别是人物形象都感觉象“小人国”里的人物,拙稚可爱。而局部又呈有意放大、夸张的特点,如人物的头部,有时会占据整体的三分之一,或是整个人物或其他物象在所有描画对象意放大,如为强调丰收的喜悦,豆角比人画得还要大,为强调鲤鱼带来的吉兆,鲤鱼的身子跟人的身体比例相当。原始艺术中,会把与生存意识相关的物象突出夸大,来表达生命的夙愿和企福,民间美术也承袭着这种原始的造型思维。而儿童画中这种特点也普遍存在,心理学家分析:由于儿童赋予某些物体以主观价值和印象才把这些物体夸张画大。

4 完满的构图,错综的透视

民间美术中的农民画、石雕、木雕等艺术形式在构图上都以求满的特征呈现,采用鸟瞰式的视角,能纵览全景,所以物象非常之多,热闹非凡、殷实充足。而对物象的描绘又不完全遵循俯视的角度,有些物象呈平视的特征,有些又完全呈俯视的特点(如画在桌上的食物呈快要掉下来的趋势)。这种透视虽然显得随意、不科学、使物象之间产生矛盾,但是画面看起来别有风味,是其他门类的美术所不能企及的。透明透视也时常出现,被遮挡了的物象会毫不忌讳地被表现出来,如蛋里的小鸡、虎肚或牛肚里的幼崽描画地一览无余,里屋的内景透过外墙被淋漓展现。更有趣的是补全视觉的表现手法,如正侧面呈现的动物,它另一只被遮挡的眼睛会在某个地方不经意地出现,让人异想不到,或是整个侧面的脸以对称形式补全,效果奇特。这种透视特点在儿童画里也屡见不鲜,儿童画的即是他们看到的,这个“看”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看,还包括他们认为实际存在的,如儿童经常很清楚地画物体被遮挡的部分。 这也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的相同的“洞察力”,更体现出它们直白、率真的心理世界。

5 明亮的色彩,单纯的心灵

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以单纯、直率、明亮、热烈、喜庆而显著。红、黄的原色出现最多,让画面、物象温暖、喜庆、热闹,这是民间的传统思维的沿袭和传承,红色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里有其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有着驱魔辟邪的心理意象和喜庆的象征。另一个特点是色彩讲究和谐美,温暖、热烈的红黄色调经常间以蓝、绿的冷色,画面自然地和谐、沉着。民间艺人可完全没想到这是色彩原理中的补色关系,他们只凭本能的视觉感悟而自然把这样去配色,突显无华、本真、原生态的艺术和谐美。而在儿童美术里,儿童非常习惯而自信地把物象着以各种明亮的原色,他们才不管物体的中间色调、灰色调,在他们的眼睛里,物体本来就是这样的颜色,明亮而单纯。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在意识上潜存着传统思维的影响,表达出来的效果却有着儿童心理世界那般通彻、率真的感染力,涤荡着人的心灵。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的很多门类在造型、构图、透视、色彩上均和儿童艺术有众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思维、视知觉、发展论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本文尝试从这样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民间美术特有的感染力的内因所在,展现出一个新的审美视角,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3、231页

收稿日期:2008-03-01

上一篇: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室内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