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诚信思想及对我国当代诚信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08-14 09:09:14

荀子诚信思想及对我国当代诚信建设的启示

摘 要:诚信思想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诚”、“信”、“诚信”是荀子诚信思想的基本范畴,自然主义人性论是荀子诚信思想的立论之源,朴素的唯物主义是荀子诚信思想的哲学基础,

荀子从自然主义人性论出发不仅将诚信作为修身之道并将诚信上升为治国之策。现今我国进行诚信建设理应充分挖掘荀子诚信思想的合理内核,赋予诚信“自然法”的意蕴,将诚信的内涵明晰化,发挥诚信制度工具理性的作用。

关键词:荀子 诚信 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01-03

对于诚信思想的研究,历来学者均倾向于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孔孟对诚信思想的论述均基于性善论,具有明显的连贯性,而认为荀子对诚信思想的论述则明显不循于此道,而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基础上,似乎与荀子本人一贯的思想主旨也不能完全契合。然而,面对转型期中我国诚信道德紧缺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立论于自然主义人性论的诚信制度是不是更具有现实性。

一、“诚”、“信”、“诚信”:荀子诚信思想的基本范畴

从诚信思想的历史渊源来说,诚信思想在先秦儒家得到了极大的深入和发展,在《荀子》里更有突出体现,《荀子》中“信”字出现107次,“诚”有50次,“诚信”5次,高于其在《论语》和《孟子》中出现的次数,虽然这并不能直接说明荀子诚信思想比孔孟对诚信的论述更全面,但足见诚信思想在荀子思想中地位的重要性。

概括起来,在《荀子》中“诚”与“信”的含义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就区别看,其一,“诚”侧重“真诚的态度”。如“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荀子・非相》)。其中的“诚”就指谈话劝说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其二,诚指“忠诚的行为”。如:“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荀子・大略》)里的“诚”就是“忠诚”的意思。其三,诚有“真实的判断”的意思。在“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荀子・荣辱》)中,诚表真实的判断。与之对应,“信”则侧重“讲信用”“信任”的涵义。“信而不见敬者,好行也”(《荀子・荣辱》)意思是恪守信用而不被尊敬,与孔子所讲的“言必信,行必果”意思相通。而在“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荀子・王霸》)里的信就指“信任”。就联系来说,“信”有时也作“真诚”讲。如,“人无百岁之寿,百有千岁之信士,何也?”(《荀子・王霸》)这里的“信士”就是真诚之士。同时,《荀子》中也有将“诚”“信”二字连用的,如“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此处“诚信”的含义为“真诚老实”,此外,《荀子》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悫”,也是“诚实守信”的意思。总起来说,“诚”“信”“诚信”构成了荀子诚信思想的主要范畴。

二、自然主义人性论:荀子诚信思想的立论之源

荀子的诚信思想源于其自然主义人性论。“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表明,每一种社会科学、每一种价值的建构都必然蕴含着关于人性的不同假设,并以这种假设为其基础和出发点,”[1]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诚信思想也不例外。西方基督教假设人性恶,所以西方自古以来十分讲究用法律准绳约束所有人的行为,以此将人性恶的一面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而我国荀子讲的自然主义人性论与此不无相似之处,荀子认为人性是指自然赋予人的生命的本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并指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由于人性之恶,因此人“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如果完全顺从了人的天性就会造成忠信礼仪缺失的局面。因此“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在人性的展开过程中需要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规约。荀子还进一步论述说:“使欲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来,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荀子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所以需要礼仪规范是为了引导和调节人性的欲望,这也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产生的真正意义。因为人的自然本性―欲望无边无际,而世间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需要诚信礼义来约束调节人的欲望已达到平衡。正所谓:“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荀子・荣辱》也就是说朴素诚信才是保证人们求得真正长久安利的途径。当然,由于时事的变迁,荀子的人性论被后人接受改造,一度成为封建统治者推行专制统治的说辞,但这不能掩盖荀子自然主义人性论理论本身的思想光辉。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也讲信,如:“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但是孔子讲的信更多的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讲,加之孟子倡导的人性善,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②146每个人都有向善的趋向,只要经过修身养性就可以将这种善心体现出来,但是如此以来,就使诚信成为一种主观引导性的价值取向,很难上升至制度层面,因此缺乏强制性、持久性。而荀子则将诚信作为一种“器物”来讲,认为诚信是一种必要的工具,是规制人性恶端,调节人的欲求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一个手段。如果没有这个工具,人们就无法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三、朴素的唯物主义:荀子诚信思想的哲学基础

从本体论角度来说,荀子天人关系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意蕴,这一唯物主义理论奠定了荀子诚信思想坚实的哲学基础。在荀子之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而荀子公开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畏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认为天自在而客观,没有意志和感情,也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具体来说,有学者认为荀子的“天”既有行而上的层面也有行下的层面。行上层面是指“作为本源性、超越性的天,它至大无外,至微无内,无声无形却又创生万物,无欲无为而又主宰、支配一切”[2]它先于人并且高于人,是人所必须遵循的普遍法则,他创生万物因此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形而上之天创生了形而下之天,包括物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先天能力、情、欲等自然之性。由此观之,无论是形而上之天还是形而下之天,都有其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强调自然之天乃万物之始端。

在天人关系上,有学者认为荀子倡导天人相分,因为荀子曾说过:“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荀子・天论》)。人与天各有其职责,人不能改变天的意志。但是人与天也不完全断绝,因为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出:“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荀子・天论》)。因此,荀子认为天又是可以被人们所认知的,人可以在人与天的互动中发现并遵循道。

“道也者何?曰:礼仪辞让忠信是也”(《荀子・强国》)。在《荀子》中,“道”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规范和法则,但与天的两重性相对应,道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如果我们把体现人的主观意识的这种规范和法则称之为“人道”的话,道的另一层含义则为涵盖着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天道”。“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天论》)这里的“道”即指涵盖万物运转规律的普遍之道,其正所谓,“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荀子・天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人道”与“天道”的关系来说,虽然礼仪辞让忠信是人在社会关系中能动选择和自我创设的结果,但是他的创设也必须符合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普遍法则―天道,天道是人类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一切价值得以诞生的源泉, “天道”指导和规约“人道”。因此,“人道”与“天道”也是统一的。这与西方的自然法理论有某种可比性,在西方文化中,“大自然”作为一种本源性的力量存在于万物之中,他是人类社会一切价值产生的源泉,如,西方的法哲学理论和政治哲学理论均以自然法理论为始基。反过来说,既然所有既定的社会价值都是以神圣的“大自然”为参照,那么他就理应成为所有人都必须尊崇的准则。荀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也有这种倾向。在此框架之下,“信”作为一种“人道”之一,他也是“天道”的要求,因此应是每个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尊崇的规则。“信”作为“道”的重要内容,建立在“天人相分”基础之上,作为“人道”而遵循着“天道”是社会有序运行的普遍准则。

四、诚信: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

其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何以成君子?一如孟子说:“人尽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荀子倡导:“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那么平凡的人怎么才能成为“君子”呢?不像孟子认为的人有四端,只要人们奉行“寡欲”以使人的善性的充分自我实现便可以成为君子,荀子认为人性不可恃,而必须通过“养心”,使道德主体内心的理性力量强大起来才能真正抵御各种欲望的诱惑以成君子。而君子养心的最佳途径便是“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同时,在儒家思想中,与君子相对的就是小人,在荀子看来,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不苟》)而“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荀子・荣辱》)“诚”已成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按照儒家一贯的思想脉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先于“治国”“治人”,但“治人”“治国”本于“修身”,由此,荀子自然而然的将“诚信”升华为“治国”之道。

其二,“诚信”关乎“霸道”“王道”“亡国之道”。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那么战国末期的诚信状况如何?顾炎武将春秋与战国对比指出:“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忠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3]在周朝造就的政治格局和礼乐之制彻底崩塌的时代,国无定土,士无定主,上至君王下至庶民,均以“利”相争,而无“诚”“信”可言。在这样的背景下,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人,把道义确立了,与讲诚信的人一起就能称王于天下,把信用确立了就能称霸诸侯。荀子提出即便德行还没有尽善尽美,道义虽然还没有完全做到,然而天下的事理大体上掌握了,刑罚、奖赏、禁止、许诺在天下已取得了信用,依然称霸诸侯。荀子号召统治者要将诚信作为为君之道,立国之本。

其三,诚信是各行各业的道德准则。诚如《荀子・王霸》中所论述的如果商人忠厚老实诚实守信而不欺诈他人,那么流动的商贩就有安全保险,货物钱财就能流通,而国家的各种需求就能得到供应了。各种工匠忠诚老实而不粗制滥造,那么器械用具就做得精巧便利而材料也不会缺乏了。荀子认为只要百官、商贾、百工都诚实不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政令通行,风俗美好。他指出“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义乎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荀子・王霸》)。以孔子讲诚信名扬与天下为例来阐述诚信对于“平天下”的重要性。

五、荀子诚信思想的现代启示

其一,赋予诚信“自然法”的意蕴。诚信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通过能动选择而创设的道德规范,他作为“人道”是“天道”的具体化,在由于诚信缺失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失信已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瓶颈”的今天,应强化诚信的“自然法”的属性,即强化一种观念:讲信用,诚实守信是社会发展的 “天道”,所有人都有要求他人对其讲诚信的自然权利,每个人也都有对他人诚信的义务。

其二,将诚信的内涵明晰化。诚然,诚信是所有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普遍规则,但是,诚信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有厚度的。第一,对于普通公民来说,诚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第二,一旦诚信进入商业领域,诚信就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他要求企业对消费者负责,杜绝隐瞒欺诈,反对缺斤短两,反对弄虚作假,要求企业讲信用。第三,当诚信走进政治领域时,就要求官员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人民做实事,讲真话,通过自己对规则的捍卫,对政令的执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做人民信得过的政府。第四,当诚信与司法相结合,就要求司法部门做到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其三,加快我国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发挥诚信制度的工具理性作用。诚信不仅是内心的道德律,更应是对人性一种必要的外在约束,这就要求将诚信道德上升至制度层面,提高失信的成本。早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次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提出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的发展意见。但是诚信体系建设的效果不是十分显著,依然有“毒奶粉”“地沟油”“假冒羊肉”等不诚信事件屡屡爆出,造成这些事件是由于整个诚信体系由政府设计,而有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本身受到社会质疑,很难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就目前来看,诚信体系中的数据库资料由工商、质检、环保等职能部门掌握,但是由于职能分工不同,这些部门出于行业管理和业务保密需要很难做到信息共享。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不仅要防止职能部门对信息的垄断,推进信息共享,还要鼓励各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The honesty Thought of Xunzi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Honesty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n Modern Times

Abstract: Hones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unzi’s thought. Sincerity, trust and honesty domains the main content of Xunzi’s thought; Naturalistic humanity theory is the theatrical source of his thought; Simple materialism serves as the philosophy foundation of Xunzi’s honest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tic humanity theory, Xunzi regarded honesty as a kind of state strategy no less than as a way of personal morality cultivation.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honest system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reasonable core ideas to the full, endow honesty with a significance of “natural law”, clarify its connotation as well as make the honesty system come into play as a rational social instruments.

Key words: Xunzi; honesty; construction; enlightenment

注释:

①本文所引《荀子》内容均出自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版,故在文中只标明卷次。

②《孟子・告子上》

参考文献:

[1][2]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6,159.

[3]转引自林宏星.《荀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7.

上一篇:偏远农村小学为何留不住青年教师 下一篇:海昌控股会否极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