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的中国清洁技术之梦

时间:2022-08-14 08:58:17

风投的中国清洁技术之梦

[行业前瞻 Expection of Industries]

清洁技术已成为风司投资中国的第三大目标,2006年,中国在该领域共赢得了4.2亿美元投资。但中国对清洁技术的投资仍过多地依赖政府和大企业。而来源于风险投资的则相对很少。

2007年夏天,中国东部的无锡市市政府不得不切断自来水供应。原因是化工厂将过多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了无锡市的主要水源地太湖,从而引起水质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数百万无锡市民无法正常用水。

无锡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污染得不到控制,而另一方面,政府又在发展“绿色产业”,即被风险投资商们所最看好的清洁技术。

距太湖仅半小时车程的距离,就有三家工厂进行太阳能电池板的组装生产。这些工厂隶属于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每年生产的电池板足以转化325兆瓦的清洁太阳能。

和信息技术一样,清洁技术的概念也难于界定。清洁技术是个集合名词,它涵盖了包括能源生产(太阳、风、生物质能)、水处理和能源利用效率(建筑和监控系统)等在内的众多领域。

国内最早关注清洁技术的风险投资家之一、青云创投的创始人叶东说:“清洁技术不像产业,更像是个概念。”

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和清洁技术的相似性后,风险投资家们在长期投资信息技术领域的同时,又看好清洁技术领域。由于中国既是潜在的清洁技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又是未来的一个巨大交易市场,所以,中国在清洁技术方面的投资有巨大的机会。

据清洁技术网统计,2006年,中国以清洁技术为核心的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7%。其中包括26个清洁技术项目,投资金额达4.2亿美元,仅2007年第一季度就投资了1.54亿美元。

清洁技术行业已成为继信息技术和电信业之后,中国第三大风险投资目标。

原料硅的桥梁作用

清洁技术和信息技术行业不仅以资金流相连,其间还通过一种当今世界几乎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硅”而紧密连结。

生产以硅为芯片的半导体器件,是中国太阳能公司的一种企业模式。这些公司将硅制成能够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光电电池。因此,硅成为风险投资商和清洁技术公司之间的完美桥梁。

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末在纽约交易所以3.96亿美元上市,成为中国太阳能行业高速发展的标志。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从刚上市时的15美元,已涨至现在的约40美元,企业的创始者施正荣也成为中国富豪之一。

自尚德公司在美国上市后,有超过六家与太阳能生产行业相关的中国公司上市。最近的一家是赛维 LDK 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成功上市。

青云创投的创始人叶东持有两支太阳能行业的股票,分别是2007年5月17日列入纳斯达克指数的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China Sunergy)和赛维 LDK 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对这些公司的投资有5到10倍的回报。”叶东说,“换言之,投资收益率超过1000%,表现不错。”

中国的清洁技术领域显然利润丰厚,精明的投资者开始争相进入。

“在太阳能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下,人们自然竞相跟风。”跟踪清洁技术行业的勒克斯(Lux)研究所的迈克尔・霍尔曼说,“这就大大推动了该行业股价的攀升。”

难以涉足的领域

清洁技术行业很诱人,但在中国,风险投资商们却很难进入。多数风险投资商熟悉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学,但在清洁技术行业尚缺乏经验。

清洁技术行业与IT行业大不相同。“在IT行业,你是和软件打交道。”硅谷一家投资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安德鲁・钟说,“但是在清洁技术行业,你是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光学、流体动力学、综合生物学打交道。这是完全不同的学科体系。”

安德鲁・钟称,在过去的18个月中,他评估了超过400家清洁技术公司,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正在中国寻找处于后期、商业模式简单、依赖运作比技术更多的清洁技术公司。这些公司远远不是清洁技术的先锋,而是模仿现有的商业模式,采用普遍投产、预期运行成本低而效果好的技术。

“在中国,大家普遍接受技术将被商品化这样的事实。但是风险投资商寻找的,则是拥有实体模式并能勇于改变不良状况的个人和团队。”安德鲁・钟说。

下一阶段的发展

中国的下一代清洁技术公司在发展中若想寻求增长,将不得不放弃光电电池行业的廉价出口模式。许多因素必须协同作用来促成这种转变,尤其需要政策的扶持。

中国政府必须让清洁技术企业把本国当作具有良好预期的目标市场,而不是非要出口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

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表明了对清洁能源的支持,而且“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15%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但业内人士还是担心政策能否付诸实施。

“《可再生能源法》太空泛,很难操作。”清洁技术网中国部主任李翟瑞(音译)说,“有了法律和规章,但是没有实用性的规程可循。”

青云创投的叶东是中国清洁技术企业新服务模式的推崇者。他说,水处理行业的企业通常执行固定税率。

为了赚钱,它们必须采用最为高效的技术和管理策略,以削减成本。尽量缩减固定税率和成本之间的差距,是这些企业的管理目标。

“就像保洁服务。客户无须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清洁剂或什么样的清洁工具。”他说,“收费费率是固定的。水处理企业可以引进任何技术,而关键是要把服务做好。”

有人预言,下一波上市风潮可能由高效能源企业发起。这些能源企业通过帮助客户节能而获得利润:它们给客户免费安装节能设备,但是将客户节能价值的50%作为其固定收益率。

中国政府2020年削减国家能源利用强度的目标是20%,节能的收益将会比较大。叶东对此评议说。未来能源行业的相关政策,将重点瞄准清洁煤技术和风力发电等领域。

创新不足

政府行为并不是清洁技术成功的惟一根据,本土技术的进步也很重要。据勒克斯研究所的霍尔曼说,中国有很多清洁技术企业在技术革新上处于落后水平。例如,太阳能企业倾向于从美国应用材料企业购买关键技术,或者组建联合企业,采用国外的技术而将产品生产放在中国。

霍尔曼说,中国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而只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获取利润增长。例如深圳纳米港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大量生产碳纳米管(一种高级材料)的企业。其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却是建立在日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霍尔曼说,这种格局在太阳能技术方面也同样能够看到。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或许更具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会出现。

中国在技术创新上的不足是结构性的。美国等国家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来源于政府,当科学逐步商业化的时候,就会有企业来赞助大学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但是在中国,多数大学的研究能力仍处在发展阶段,政府的资助倾向于投向国立的科研机构。

这种集中性的科研资助模式是低效的,并且也不利于技术的市场化。

政府仍然在全球性清洁技术投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勒克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球共有480亿美元用于清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中一半来自政府,大约46%来源于大公司。剩下的大约20亿美元,则来源于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

“在中国,投资过多地依赖政府和大企业。而来源于风险投资的则相对很少。”霍尔曼说。

未来展望

中国经济的急速增长,目前正让位于更为温和的“和谐社会”构建战略。因为中国政府要确保,在不破坏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去发展经济。

正如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所说:“前十个五年计划只关注供给,政府一直希望生产更多的产品。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政府首次明确表示‘我们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政府目前讨论的重点已经转向需求。”

这是在油价飙升和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逐渐达成共识的大背景下,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如果适量的资金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纳入政府的政策制订中,那么,中国能够最终引领国际清洁技术行业吗?

安德鲁・钟做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在中国,环境问题是个生存问题,政府有能力解决好这个问题。只要政府下令,某个省所有的燃煤企业明天都必须采用某种燃煤设备,那么很快就会得到实施。综合所有这些因素,包括现在的资本投入和企业家已被激起的兴趣,我们将看到很多令人惊叹的事情发生。”

“在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间,中国将会变成一个清洁技术的‘发电站’。”他说。

来源:《商业周刊》2007年11月2日

编译:曹惺璧

上一篇:企业家如何吸引风投 下一篇:汽车消费:怎一个“疯”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