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学校内涵质量

时间:2022-08-14 02:29:20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学校内涵质量

摘要: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坚持“让品牌教师支撑品牌专业,让品牌专业支撑品牌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实施“三大策略”,推进“三大工程”,开展“五个一”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质量,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60-03

一、实施“三大策略”,

切实推动名师工作室有效建设

(一)机制保障策略

一是舆论导向机制。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张家港中专”)领导一贯倡导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不准看的人笑干的人”, 在全校营造“以实绩论英雄”的舆论导向,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力。二是学校实行动态聘任、活化分配的用人机制。学校实行以块为主、分部管理制度,各部拥有相应的聘任权、考核权,推行全员动态聘任和中层干部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职务聘任制,做到优者上、劣者下、平者让。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凡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教师,其荣誉称号将被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在年终评优及今后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晋级、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都优先考虑,并在学年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这些机制的推行,激发了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争当名师的内驱力。

(二)制度建设策略

学校在2007年就出台了关于设立“名师工作室”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名师及成员的条件、工作室的组建办法、管理与考核办法以及名师的权利与义务,为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强化过程策略

为激励督促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完成各项任务,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过程管理。一是健全工作室建设组织机构;二是聘请名师指点,聘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并引进企业人员加入名师工作室;三是硬件支持,精心挑选实习实训场所为工作室提供活动地点,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四是考核到位,每年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终结性考核,以工作室为单位,每学年按考核得分享受相应比例的考核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成员劝其退出,同时按程序补充新成员。

二、推进“三大工程”,

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

(一)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养工程

一是制订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在培训进修、公开课开设、成果呈现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教师进入骨干教师行列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近三年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优秀教师群体覆盖了各专业。二是不断落实和完善“青篮工程”。通过骨干教师帮思想、带业务、传作风,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效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四是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不定期在校内展示苏州市级以上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等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五是注重团队建设。由一个名师引领一个团队,形成了如朱劲松引领的机械专业团队、李兴莲引领的机电专业技能团队、方琴引领的服装专业团队、顾关胜引领的财会专业团队、秦宇飞引领的化工专业团队、高龙军引领的数控专业团队、陶静悦引领的外教中心团队、常鹤辉引领的汽修中心团队。通过以上举措,师资队伍得以整体优化和提升,在专任教师343人中,有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3名、省中心教研组成员5名,苏州市名教师、学术学科带头人9名,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73人;有技师及高级技师95人,“双师型”教师181人。许靖老师获全国信息化大赛一等奖,6位教师在江苏省“两课”评比中获示范课,李兴莲、张海碓、潘辰扬、方琴、陈宏伟等为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教练。还涌现了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岗、苏州市先进巾帼文明示范岗,苏州市十佳师德标兵、张家港市美丽教师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学校的名师工作室是一批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壮大使张家港中专的教师队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二)以教学改革为主题的专业建设工程

1.名师工作室是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实验室。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通过校本探索、校际交流、总结推广等活动,促进课改成果从逐步积累到集成推广。朱劲松工作室团队参编、主编教材8部,主编《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机械基础》《数控编程与加工》已在学校广泛使用,朱劲松校长还领衔了7项课题的研究。李兴莲工作室的教师参与了10多部教材的编写工作,主编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传感器与PLC应用技术》属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改革示范教材。《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学习手册》《空调制冷技术学习手册》由人民教育电子影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方琴工作室成员有多人次参与省大赛试题库建设,参与江苏省服装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开发,参与江苏省职业教育纺织服装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编写了《服装项目教学》校本教材,工作室成员中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省、市、校级课题1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20余篇,在省、市级开展专业学术讲座10余人次。

2.名师工作室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车间。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充分利用自身既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又熟悉企业生产的优势,凭借自身在企业中的人脉资源,外向开拓,从承揽生产性实习任务、“订单式”培养开始,首先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朱劲松工作室从来料加工开始,率先提出“七合一”的教改模式,并被教育厅在全省推广。李兴莲工作室将技能大赛的项目搬进车间,搬进课堂;方琴工作室将服装专业的相关课程放到缝纫教室完成。他们率先在自己的专业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并将成功之星火迅速转变为在学校乃至全省燎原之势。可以说,他们是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智囊团。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名师工作室,各个专业得以迅速发展,为学校成功申报并通过验收首批国示范校奠定了基础。

3.名师工作室是技能大赛及创新设计的工作间。名师工作室与学生创新活动室进行了部分功能融通,并结合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开展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近三年来,学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20枚金牌、7枚银牌、1枚铜牌。在省创新大赛中获3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朱劲松作为学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的主要负责人,为学校连续5年获省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技能大赛先进个人,并有多件作品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同时获江苏省创新大赛最佳伯乐奖。李兴莲工作室自2008年以来,辅导的学生有10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6人获银牌,并且其中5人是第一名,有45人次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参加全国大赛的项目也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5个。团队中有4位老师获省创新大赛伯乐奖,指导学生创新作品获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12人次。方琴工作室团队中有市级大赛教练5名,其中国家级教练3名;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辅导学生获得金奖9人次,银奖2人次;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教师个人参赛获金奖4人次,辅导学生参赛获金奖10余人次;团队中,辅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获全国金奖1人次,省金奖1人次,银奖3人次,铜奖3人次,其中有3件创新作品获得了全国专利,1人被评为创新大赛伯乐奖。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校企共建工程

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吸收了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可以充分利用名师对企业技术熟悉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及推广工作,提升名师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促进校企顺畅沟通,为名师工作室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实现校企的互惠双赢。朱劲松工作室成员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研发了《3D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该项目软件前期开发工作已完成,在学校教学中进行了试用,效果显著,即将投入市场运营。李兴莲工作室团队完成了张家港海陆环形锻件有限公司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项目改造及织网机上钩架专用钻床数控系统的设计、制作和生产。方琴工作室团队帮助企业开展品牌设计开发。施婕老师担任上海赛晖服装有限公司童装品牌设计总监,为企业成功策划并运作开发了“小乖猴”、“唯路易”童装品牌,实现唯路易2011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产品同时还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方琴老师针对困扰张家港市盾威纺织品有限公司多年的“夹克衫门襟起吊”问题,提出了“增大原有样板肩斜量”修改方案,成功地解决了企业技术上的难题。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教师产学研的平台,校企合作的窗口。

三、开展“五个一”活动,

着力壮大名师工作室团队

(一)选好一名工作室主持人

用3-5年的时间,打造3个以上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专家型教师、专家型管理人才。同时在全校各专业中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负责人,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学校的各个主干专业均成立相应的名师工作室。

(二)培养一群优秀骨干教师

制订工作室3年发展规划和工作室成员的成长规划,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完成50名左右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的培养任务,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产生一批科研成果

学校的各个名师工作室在一个工作周期内要以一个科研成果或社会服务效益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专利、教学设计、作品、课件、论文、课题、专著、教材等多种成果形式破解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四)建设一支骨干队伍

在建好现有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名师、名师工作室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全校各专业构建一支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素养、扎实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名师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

(五)探索一条名师培育路径

凝聚工作室各方资源,探索名师、骨干教师成长规律,总结出一条规律性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切实可行的名师、骨干教师成长培育路径,促进学校知名教师自我发展和快速成长,为学校的内涵提升、高速发展夯实基础。

Innovating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Promoting Connotation Quality:

A Case Study

LIU Xiu-ping

(Jiangsu Zhang Jia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ang Jiagang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Jiangsu Zhang Jia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ersists in building brand teachers, brand professions and the brand school. It undertakes "three strategies", promotes "three projects" and undertakes "five activiti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studio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quality of the school,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 words: Jiangsu Zhang Jia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 studio; construction

上一篇:远程教育云数据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基于学生的菜单式校本课程的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