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14 02:02:57

吉林省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产量大省之一,肥沃的土地, 适宜的气候,使得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自然条件是把双刃剑,这就更加需要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农业保险的出现为吉林省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吉林省农业发展。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保险,现状 问题,对策

一、农业保险的含义

农业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保险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即保险人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

广义农业保险则除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之外,还包括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人身保险和农场上的其他物质财产的保险,即农村保险,是指保险人为在农村进行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者、劳动者提供的各类人身保险及财产保险和为他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如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提供的各类保险保障。

本文的论述限于狭义的农业保险概念。

二、吉林省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吉林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并且引起了社会及广大农民的高度关注。2003 年,吉林保监局提出发展"三农"综合保险的设想,从此拉开了吉林省农业保险的探索的序幕。2004年,安华保险公司作为我国首家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在中国保监会的重视和支持下成功创建,各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2005 年,为了支持安华保险公司在全省11 个县开办烟叶种植保险试点,吉林省出台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与5 个企业、2 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开办了草莓、玉米种植保险,肉食鸡、奶牛、生猪养殖保险试点。2006 年,省财政拨出1000 万元以来支持开办水稻、玉米、烟叶种植业保险试点,以及生猪、种猪、奶牛、肉食鸡、梅花鹿等养殖业保险试点。

2007年,中央财政启动对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补贴,吉林省是在全国六个省区进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省之一。目前吉林省已试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的保险;二是通过与农村合作组织协作,对集约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展保险;三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政府组织开展大宗粮食作物的统保。

2008年,全省49 个县市(区)参加了农业保险,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并且适量减轻县市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的筹措压力。同时省级预算安排了保费补贴资金2 亿元来落实农业保险补贴资金。2009年,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省内的农业保险业务已拓展所辖9 个地区、41 个县(市、区),农业保险产品涵盖10 个险种,在农业保险的探索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为近160 多万户农民提供了风险保障。

三、吉林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不能保市场。2010 年8 月份,吉林省狂风暴雨骤降,导致永吉、磐石、蛟河等多个乡镇遭受了一场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击。一时间,农田被吞噬、房屋被冲毁、城镇被淹没,2013年吉林省又多地遭受洪水,万顷良田遭受水害……尽管现代农业已发展多年,但农业生产在一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脆弱不堪。灾后,许多农民开始思考,能不能引入农业保险,为生产设置一道盈亏防线?这是一场利益的博弈,高风险的项目,农民愿意投,但保险公司不愿意接,而保险公司愿意接的,农民往往又觉得风险太低,不愿意投。“农险不能保市场”仍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 高保费,低赔付。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小规模经营,致使农民产生的预期收益也小,因而他们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这也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而低需求使保险公司很难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难以分散风险,由此导致保险公司亏损连连。相关报道显示,2006 年至2009 年6 月,吉林省白山市因自然灾害等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约1.6 亿元的直接损失,保险赔偿仅仅0.076 亿元,仅占损失额度的0.48%。保险公司的解释是,每亩地受损应超过20%,没有达到规定损失程度不能赔偿,农业保险只保种植成本、不保收入。

(三)农民保险意识淡薄使得农业保险发展艰难。受迷信思想、小农意识及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基础知识及农业保险的作用缺乏必要的了解,觉得参加保险后如果无灾损,则在经济上吃了亏,反而加重了经济负担。还有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业务心存疑虑,担心出险后保险公司不赔偿。农业保险的意识淡薄,导致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及规模,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四)查核不认真,赔偿不严格。受灾后报案,保险公司人员经常是过了很长时间才来村里,有时还无人来;看灾情时很少进行严格丈量和测算,有的是让村会计到各户统计一下上报。一些地方搞平均化赔偿,每亩给5 到10 元,受灾严重的农户难以得到如实赔偿,而有的没有受灾或受灾没达到赔偿标准的,却也能得到一些赔偿。在一些村,还有按人情关系赔付的现象,只有村干部的家属和在村里跑腿的才管用。理赔过程缺乏公正和透明,使部分受灾严重的户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赔工作满意度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为了更好地保证三农利益,应当从保险公司、政府和农民三方面来着手。

(一)保险公司方面---发挥商业机构的社会管理功能

1.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第一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是由保险公司印发农业保险宣传资料,分发至每个农户;第三是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讲座,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

2.牢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大力开发“三农”保险市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要简化手续和工作程序,快速理赔,做到“查勘快、定损快、赔付快”。然后是在政府有关部门配合下,走主动减灾的路子,以实现投保和理赔两方共赢。三是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农信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中介机构,将“三农”保险的网络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户。根据“三农”的多元化需求,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开发多样化产品。四是营销渠道和体制创新。利用相互制、自办、共办或为政府代办等多种形式,不断开拓“三农”保险市场。

(二)政府方面----注重立法保障

1.进一步提高保险补贴率。很多国家的农业保险兴办得有声有色的原因之一是提高保险补贴率。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大国,美国对农业保险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制定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五部涉及农业保险的法律。菲律宾农险保费由政府、银行、农民共同承担。如水稻、玉米的保险费率为8%,其中农民承担2%,余下的全部由政府承担。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非常大。国内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费有一定比例补贴,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性质,保险公司出于防范风险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制定的保费依然偏高,影响了农民自愿参与投保的积极性。如果我国中央及地方财政能在财力许可范围内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将有利于激发农户参保的积极性。

2. 尽早出台农业保险法。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把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农业保险条例》已于2012年10月24日在国务院第222次常务会议通过,2012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9号正式公布。该《条例》分总则、农业保险合同、经营规则、法律责任、附则5章33条,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3. 制定全国性险种条款和厘定费率,并对地域性险种的条款费率进行审批。在全国性条款费率的制定上保险监管部门具有掌握不同保险公司经营数据的优势,因此,监管部门可制定全国性的农业保险条款费率。针对不同省份的农业保险特点,各地保险公司可自行制定有当地特色的条款费率,报保险监管部门审批,由监管部门对其偿付能力把关,防止制定过低费率引起保险公司偿付危机,或在政府补贴后仍然实行较高费率引起投保农户利益受损。

(三)农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要注重启发农民的自主、合作精神,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城乡互助,有效地推动面向农民的保障体系建设。农民互助保险多以农协组织为基础,是否加入互助保险和其他商业保险,完全尊重农民的个人意愿。

参考文献:

[1]覃有土.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攻法大学出版社,1992:236.

[2]徐卫东.保险法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52.

[3]吴树波.日本的农业保险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0(2):63-65.

[4]黎淑英.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J].保险研究,1994(2):43-44.

[5]龙文军.法国农业保险制度及经验[J].世界农业,2003(5):32-36.

[6]龙文军,吴良.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经验[J].世界农业,2002(3):2-28.

[7]史建民,孟昭智.我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9):41-43.

上一篇:绩效预算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