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水利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00:41:45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篇1

(1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012;2长春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022)

摘要:首先对研究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空间经济学模型对1986—2012 年吉林省9 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即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空间集聚现象,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时,要考虑消费引导的空间作用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3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82 号);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505 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研究”(ZC1209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2012B324)。第一作者简介:刘子玉,男,1969 年出生,吉林蛟河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居民消费。通信地址:130012 长春市新电台街63 号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分院,E-mail:lzy9818@126.com。

通讯作者:肖静,女,1974 年出生,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物流和消费。通信地址:130022 长春市卫星路6543 号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物流系,E-mail:jingxiao662006@126.com。

收稿日期:2014-09-25,修回日期:2014-11-27。

The Research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Based on City Area in Jilin ProvinceLiu Ziyu1, Xiao Jing2, Li Jing1(1Changchu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Changchun 130012, Jilin, China2Changchu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based on city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n it uses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analyzethe panel data about 9 cities from 1986 to 2012 in Jilin province,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has spatial correlationin 9 country-side.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function guided by consumption, when it puts forward to the strategy about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the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 s’consumption i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City Area;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The Test Model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0 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受到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也不同程度感受到全球需求暴跌的冲击,就业压力加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吉林省民众的生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吉林省应该从发展方式转变上看待问题,要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要加快形成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吉林省通过改变三驾马车中,从前将投资作为第一位的格局,把消费放到了首位,统括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1492.7 万农村居民,因此如何解决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是摆在吉林省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长期低迷,其消费率一致持续在6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邻省[1]。而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却持续降低,从1980—2012 年的32 年间下降了近26 个百分点,因此,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引导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朝着正确的消费方向前进,也是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调整好经济结构,促进吉林省更好的改善民生的重要决策。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又存在着区域性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消费结构也不一样,如何破解吉林省不同地市之间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的问题,防止经济在不同地市之间的不均衡和集聚现象,同时也是吉林省各级政府改善民生,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和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吉林省的省情,并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分析,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和集聚特征,为吉林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文献回顾

理论界认为,消费是一个国家不断向上发展的根本动力,消费是现阶段投资、消费、出口等“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已不鲜见,一般是通过消费函数对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进行估测[1];通过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来计算当地的恩格尔系数[2];也有的通过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来计算消费倾向,进而进行消费结构的弹性分析等[3]。学者王进[4]对中国的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不同区域的分类,并总结出不同区域的消费特征;韩爽[5]分析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通过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具体分析,阐述扩大内需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学者Ravallio[6]通过对区域性经济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经济模型的研究来分析不同地域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鲜祖德[7]利用消费函数探讨了扩大内需的办法,通过消费力度来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问题;相丽驰等[8]为了研究浙江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问题,使用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林江鹏等[9]采用经济计量函数模型研究中国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支出关系;郑春梅[10]、胡燕京等[11]、张锦宗等[12]也利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对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探讨。

但是,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查找可知,通过空间相似性、消费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并不是很多。调查显示,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即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又存在着显著的集聚现象,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根据吉林省各地市的统计公报可知,长春市2012 年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为5855 元,比上一年增长了9.3%,是白城的3.69 倍,可见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区域差异比较显著,而且还存在着集聚现象,分析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着空间的依赖性,分析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否会产生空间差距现象,以及分析产生空间差距现象的原因,等等这些分析都是为提高吉林省各个地级市的消费水平、解决各个地级市消费不均衡,从而提高整个吉林省的消费水平。

2 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

笔者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Global SpatialAutocorrelation)[13-14],根据变量选择不同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全域空间的自相关是从整个区域空间来探讨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分布情况[15-17]。Moran I 的基本公式见式(1)。

利用式(4)和式(6)的差值来检验吉林省n 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不是存在着全域空间的自相关关系。根据文献[12]中资料可知,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空间滞后模型,它的形式是y=pWy+xβ+ε,另一种是空间误差模型,它的形式为y=Xβ+ε,这里的ε是随机误差项向量,而且ε=Wε+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

3 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研究的实证本论文把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取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市9 个地级市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验证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数据来源吉林省各年统计年鉴和吉林省各地市的各年年鉴。有的可能缺少某年的居民价格指数,就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因为分析的空间状态,所以利用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影响具体的分析结果。为了检验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与集聚的规律,本文拟提出2 个假设作为检验的工具,第一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各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满足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理论。第二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空间集聚的特征。

模型如式(6)。

Cit =αit +β1Yit +β2Pit +μr,t =1,2,?,T ……… (6)这里的C表示消费额,Y 表示收入,P 表示消费价格指数,α与βi(i=1,2)为待估参数,βi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分析模型形成整体上是否成立来研究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否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笔者选择2012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的9 个地市区域的计算结果参见表1 所示,拟合优度为0.8725,大于0.8,F值为135.847,伴随概率为1.774e-0.21,说明模型总体上成立,又由于收入变量的参数βi 是0.8014,P 是0,这也说明了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决定消费,而且边际消费倾向还比较大,所以,满足第一个假设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原理。

根据表1 的结果可以看出来,模型是成立的,但是模型中还反映出来模型中应该有的常数项没有显现出来,再有就是价格变量的假设检验接受了原假设为0,说明该模型反应的结果与现实生活相违背,这不符合常理,这可能是因为吉林省不同地级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同,消费文化和消费偏好不同等缘故。所以如果利用传统的消费截面数据分析解释不了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对消费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因此对解释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价格间的复杂关系如果采用一般的截面回归分析是难以解释的。

下面利用Moran I 的统计量和零假设检验来估算吉林省各地市区域之间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性。从表2 的结果来看,1986—2012 年期间9 个地市区域消费(根据常理,为了不出现伪回归,ECQ 取对数)的Moran I 平均值是0.42748,而且每一年的无空间相关假设的概率也都在0.05 以下,说明了吉林省内相邻的地市区域的消费水平存在着一般意义的正相关,从这一点来看第二个假设是成立的。

最后再以2001 年和2010 年为例进行分析。图1和图2 是2001 年和2010 年吉林省各地市区域人均消费Moran I 指数散点图,根据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计算得到Moran I 的2001 年和2010 年统计值,吉林省9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指数2001 年Moran I 为0.4307,2010 年Moran I 为0.4425。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表现为,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市是相邻的,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相近。

图1 和图2 是2001 年和2012 年吉林省9 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位于四个象限内的空间Moran I 散点分布情况,图中反映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集聚特征,下面来验证第二个假设。由图1 可知,2000 年长春位于第一象限,属于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和四平属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等地市在第三象限,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四象限,是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通过图2 可知,2012 年,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一象限,是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在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4 个市位于第三象限,也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四平在第四象限,属于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因为本论文中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最小二乘估计忽略了空间效应,导致了所设定的模型不合理。为了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着空间的自相关性,在吉林省范围内进行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检验,检验方法详见

参考文献[12],检验结果详见表3。

最后要把表1 和表4 中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SLM和SEM的R-squared 都大于ols 回归的拟合优度,并且SEM的R-squared(0.9572)的值大于的R- squared(0.9019) 的值,也大于ols 回归的Rsquared(0.8725);比较Logl,AIC 和SC 的值也发现,SEM 模型的Logl 值为- 234.664,大于SLM- 237.557,SEM 模型的AIC 和SC(分别为460.854 和469.578)也小于SLM 的(分别为469.570 和491.57),因此SEM 模型是相对较优的模型。再从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SEM模型的常数项为4497.62 元,是吉林省9 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一年基本消费的平均水平,价格指数前的参数为-45.9921,表明价格的上升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下降有强烈的反映,但是SLM模型的常数估计结果为负数,价格指数前的参数为正数,不符合经济事实,综合上面的分析,SEM模型是最优的模型。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在各个市域之间存在空间的扩散效应,说明吉林省相邻地级市之间消费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地市区域的消费也具有空间的相互影响现象。虽然在表4中显示的价格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可是却没有通过1%的检验,这也充分证明了吉林省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物价弹性小,这是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各个地市区域的农民消费基本上都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价格方面的作用不是很强,因此对消费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4 结论

笔者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具有的特征,通过研究表明:

(1)吉林省不同地市间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由于吉林省相邻地市的经济水平相当也就导致了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接近,消费模式也是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定的。自从吉林省实行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国家战略,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更为长吉两市的经济联动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持,只有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不好,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也比较低,导致消费性价比也比较低,不仅如此,农村居民还存在着习惯于维持性消费和示范和攀比的现象。

(2)吉林省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利用空间滞后模型,通过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吉林省地势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理空间效应对吉林省9 个地级市的农民消费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前文中的检验可知,空间误差模型还是能够很好地解释吉林省不同地级市的农民消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机制。

(3)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应该考虑空间的相关性。根据吉林省的地图来看,地域狭长,区域跨度较大,各个市域的发展各不相同,从地市区域的范围来看,每个地级市的消费结构都不一样,消费存在着空间的正向依赖性,邻近地市的农民可以说有着传染性,存在着溢出效应,基于此,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就应该把空间相关性考虑进来,同时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市倾斜,通过稳定物价,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消费信心,改进农村地区销售网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下功夫。

5 讨论

(1)针对居民消费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以往的文献主要是针对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如果说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一般采用的都是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或者是采用扩展的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研究,如果针对多个地区进行不同时序的研究就会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但是面板数据模型只能反映出各个主体之间的差别,不能反应某一主体发生变动时对周围各个主体带来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而空间相关模型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2)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其特定的空间载体。本论文采用Moran I 的统计量对吉林省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性进行了分析,可以认为,该理论不仅应用于消费,而且还可以应用到金融、气候、投资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刘子玉.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6):90-120.

[2] 耿晋娟.基于改进的ELESM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以山西省为例[J].兰州学刊.2013(12):99-107.

[3] 车茹雅.陕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 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3):84-87.

[4] 王进.中国农村消费区域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2011(10):87-89.

[5] 韩爽.扩大内需与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2008(32):241-242.[6] Ravallion. Geographic poverty traps A mico model of consumptiongrowth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2,8(17):329-346.

[7] 鲜祖德.从农民消费行为看扩大内需的对策[J].统计研究,2003(8):8-12.

[8] 相丽驰,金晓彤.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浙江农民消费需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8):60-61.

[9] 林江鹏,刘旺霞.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16-119.

[10] 郑春梅,孙颖.范丙文.中国农民消费特征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3):78-80.

[11] 胡燕京,董迎迎.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59-65.

[12] 张锦宗,朱瑜馨.山东省各市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对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8):91-95.

[13] 曹娜.基于ELES模型的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4(2):67-70.

[14] 孙爱军.中国省域农民消费的空间计量分析[J].农村经济,2009(8):52-56.

[15] 曾国平,罗航艳,曹跃群.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100-102.

[16] 吴玉鸣.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44-150

[17] 姚建平.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11):57-67.

[18] 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1(8):72-84.

[19] 赵成柏.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0(4):68-73.

吉林水利论文篇2

关键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明确了长吉图地区的发展目标:将该地区进一步“开发”和“开放”,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交流,复兴东北地区,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吉林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有效措施。

一、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地位,为吉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长吉图开发开放地区主要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图们江等地区,而这些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图们江是沟通我国沿海地区与日本的海上通道,且与俄罗斯、朝鲜两国相邻,方便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珲春市作为环日本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地区,距离日本特近,且与俄罗斯、朝鲜的自由贸易区较近;长春、吉林市也与俄罗斯和朝鲜港口相连。由此可见,长吉图地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要充分发挥吉林市、长春市和图们江地区的地理优势,促进其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带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此外,长吉图地区充分考虑到吉林省的政治、经济和地理情况,利用长春、图们江比较优势促进我国与其他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交流,逐渐使长吉图地区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发展的平台。

(二)提升吉林省竞争力,吸引外资,促进吉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吉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内陆省份,与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开放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等特点。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充分发挥珲春、长春、吉林等地理优势,并以此形成全面的发展格局,将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吉林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竞争,提高吉林省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国家的关注,然后推动东北地区的复兴和建设。总之,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提高吉林省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同时可带动沿海与内地等区域协调发展。

(三)以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带动东北地区复兴。虽然我国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连,且经由珲春和日本进行交流,也可通过白城与内蒙古东部联系,因此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不仅能推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与吉林省密切相关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复兴东北的战略目标。

(四)推进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吉林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以长吉图地区为重要平台,以现有资源和优势为依据,进行产业创新,大力发展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说,以吉林省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冶金、能源、人参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高科技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并附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工业链。此外,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和高科技产业,提高吉林省的综合实力。总之,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促进吉林省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吉林省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国各区域的合作交流,缩短各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有效措施

(一)统筹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首先,国家要进一步重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加大对该地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为长吉图地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其次,长吉图地区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和优势,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等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与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合作,提高吉林省的经济实力。最后,把吉林省的发展与东北复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二)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不仅要大力进行工业改造,提高汽车制造等工业制造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加大对农产业的科技投入,建设绿色、高科技的农业生产基地,而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特色产业,同时要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吉林省的经济水平。

(三)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既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要协调统一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社会与人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吉林省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工业布局,保护自然环境,如长白山林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经济。

结束语

总而言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以吉林省为主要腹地,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协调区域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促进方式[J].经营管理者,2013(18).

[2]王胜今.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3]王胜今.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和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作者简介:赵亚珊(1972-),女,吉林长春人,民族:汉,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税收政策、会计理论。

吉林水利论文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次提出。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概括起来说,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最大利用效率,坚持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及取得成绩

吉林省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自然资源富集,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以"黑土地"而闻名。全省耕地面积553.5万公顷,居全国第9位,人均耕地3.0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达到115种之多。同时吉林省也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长白山的自然生态景观更是闻名遐迩。

近几年吉林省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年底,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7.43万吨,下降6.42%,居全国第4位;二氧化硫排放量37.75万吨,下降5.38%,与2005年相比首次出现拐点。2009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36.08万吨,比上年下降3.62%;二氧化硫(SO2)排放量36.3万吨。同时,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具体城市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也初见成效。循环经济示范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部级试点单位,吉林市、四平、白山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四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已成为了吉林循环经济的亮点。例如,白山市在2010年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2%,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18天,并成功迈进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和园林城行列。

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农业大省这个“根本”,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全面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出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顾过去,纵观吉林省整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与解决。

(一)观念问题

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进需要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全面普及与深刻理解。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成为公众的日常行为与习惯行为,循环经济才能发挥最大效应,使社会和谐持续发展。首先,囿于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观念落后、创新理念不足的严重问题,部分地区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很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愿意参与进来。当地政府更是宁愿重经济发展而继续坚持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实行地方保护,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甚至纵容保护,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不足。循环经济涉及经济活动的整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节能环保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存在片面发展的例子,仍停留在局部性地开展工作层面上,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循环经济的本质。再次,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率参差不齐。吉林省地区之间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率存在明显区别。在部分市级单位认知率偏高,而在一些偏僻地区,部分农民对于循环经济的了解知之甚少。此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推进步伐,而这种不平衡的模式已经制约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资金不足

由于吉林省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缺乏有效的投资融资机制等,对于吉林省许多循环经济项目的推进,仍然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我省虽然已经设立了部分专项资金,但是从总量上看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从企业来谈,对于传统产业,新技术材料的改进、设备的更新、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都需要相应资金的支持,然而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由于没有政府资金项目的专项支持很难在短期发生根本性质的转变。从吉林省正在投入展开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来看,资金仍然成为发展的瓶颈。很多基础项目还没有形成规模化。 “十一五”期间,很多项目都是由于资金短缺或不能按时到位而制约发展速度。吉林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项目,迫于吉林市自身财力有限,该项目在建设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致使发展缓慢。另外,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训资金也明显不足。吉林省各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当前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许多循环经济配套设备与技术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广大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众多民营企业很难拿出资金去进行人才培训。

(三)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配套的健全制度无法保证正常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在1987年才出台了有关节约能源的相关细则――《吉林省节约能源实施细则》。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用方面,1999年出台了关于成立“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同年,出台了《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实施细则》。2003年颁布了《吉林省节约能源条例》。200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从以上吉林省有关保护环境、有效使用资源的法规来看,配套法规文件有待进一步出台,并且细化、具体化。

三、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开创发展新思路

吉林省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仍处在起步阶段,按吉林省的发展历史与实际,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之路。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在整个具体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时期国家对于循环经济总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开创新思路。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与全球思维视角,与其他省份进行交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吉林省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宝贵经验。例如,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2002年就成为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经过快十年的发展,辽宁省的循环经济无论在模式构建、技术含量、示范区规模上都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整个东北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无论从社会、经济、技术、制度都可以进行参考。吉林省可以和国外友好城市开展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定期组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循环经济示范区负责人、一线技术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交流与考察。

积极鼓励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的主题活动,以文艺汇演、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广泛参与的形式让循环经济进一步进社区、进校区,切实走进每一个居民的生活中。循环经济不单单涉及国家行为、政府行为,而更主要的是一个全民都来参与的行为。广泛提高循环经济的普及,引导公众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和技术作支撑。吉林省高校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循环经济项目应该依靠高校这个平台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科研活动。在高校中,尤其是与环境学科、生态学科、新材料学科等专业进行密切合作,进行循环经济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同时为吉林省提供适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机制做好制度保障

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严格遵循2009年元月一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促进法》为根本依据展开经济活动,同时做好符合省情的各项制度保障,引导循环经济在“十二五”期间整体推进。从政策层面,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试点工作,适当提高企业市场准入标准,限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以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从技术指标层面,明确企业排放气体等环境指标参数、污水排放量、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标准等。从激励层面,鼓励企业开拓创新,研发绿色产品,营造绿色经济。提高对于开展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着重从经济、技术、环保、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全面推进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采取绿色经济的企业实体给予一定的税收等的优惠措施。但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一些政策的执行缓慢,认证过程复杂、繁琐,落实尚未到位。

(三)科学合理投入推进项目建设

1.农业相关项目。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立足于农业大省的特色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土地规模化使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使农业生产使用更少的自然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开创绿色生态农业。特别对于玉米的深加工项目,从选用种子开始,打造绿色食品深加工项目。同时,还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2.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电力项目、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产生更大的节约效益。充分利用吉林省风力优势,在风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项目上下功夫。例如,“十二五”期间要结合长吉图发展为契机,突出区域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该地区城市化比率加大的同时,循环经济项目能切实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带动并加速吉林省的崛起。

3.汽车产业相关项目。以第一汽车集团制造公司为龙头,带动吉林省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鼓励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减少耗材和能耗。让“产品责任”理念深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指导原则。产品的制造者应该为其产品在生产、使用和最终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负责。从产品设计开始,让企业秉承环保、生态的理念对社会承担起必要的责任。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废旧汽车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与之相关联的新型产业。

4.生态资源项目。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1999年,国家批准吉林省为生态建设试点省。吉林省应该紧紧围绕长白山生态旅游区,带动相关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资源项目,要坚持环境第一,旅游第二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产业。继续打造吉林省冬季特色项目,滑雪、冰雪旅游节等。要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旅游产业还要注重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更加环保、节能。

参考文献

[1]李淑.环境哲学.哲学视阈中的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于平.以“长吉图”战略为先导全力推进吉林省循环经济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6)

吉林水利论文篇4

关键词:水稻,育插秧,信息化,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3

1 国外水稻育插秧现状

水稻机械化可以较便捷的应用到水稻的农业生产中,其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有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直播机械化为主要技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育苗移栽为主要技术。

美国的水稻育插秧技术最发达,是最早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国家,而且机械化普及度几乎全部实现,由于美国农业用地分用途分区域存在,因此采用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可以较好地将水稻种植和土地高效利用相结合,直播种植技术具有生产作业简单,劳动强度小,效率高,产量高的特点,与美国的大规模种植和生产相吻合,实际操作性非常高。在亚洲,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农业的机械化是伴随工业化完成的,日本的育插秧机械化已经形成了交统一的模式,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特点,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98%。

2 国内水稻育插秧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水稻开始钵盘育苗抛植技术试验,由于该技术成本高,实际推广未能施行。为了降低该技术的成本,国内围绕钵盘材料和钵盘规格形状进行了大量研究,到1986年为止,成功研制出了聚乙烯薄软塑料钵盘,大大降低了该技术的成本,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之后随着除草剂的普遍应用,钵盘育苗抛植技术得以较快推广。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较发达国家晚,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水稻育插秧技术机械化水平仅有不到4%,机械育插秧面积不足100万hm2,国内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主要在东北平原推广,而且世纪生产效果增幅相当可观。

3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引进了工厂化育苗设备,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水稻种植主要是农村小规模生产导致该技术难以在国内推广,此外该技术采用盘育苗导致秧苗相互交错,插秧时费时费力,而且该技术成本高,加之除草技术不能配合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随着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吉林省现在水稻育苗基本采用钵盘育苗移栽技术,由于使用了价格低廉的钙塑衬托代替塑料钵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该技术便于推广。在插秧时每个穴中秧苗各自独立,不会出现相互缠在一起的现象,便于插秧应用。

吉林省水稻插秧主要以人工为主。插秧规格一般地在中等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 ×l3 .3cm;在高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l6 .5cm, 每穴2 ~3棵基本苗。近年来, 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机械化抛秧与插秧技术示范。自20世纪80年代后,吉林省才出现盘育秧水稻插秧机。

4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存在问题

目前吉林省水稻种植模式主要是人工插秧种植水稻,不但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艰苦,作用效率低下,生产工艺落后等缺点,给水稻的实际种植应用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耕地面积的种植没有大规模化,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传统种植模式导致耕地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现阶段吉林省育苗在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单位中采用费时费工的苗棚育苗,造成通风、通气等秧苗生长条件差异较大,质量难以控制。因此实现水稻种植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是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效益的主攻方向。

5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育秧技术是决定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关键技术,众多农业技术工作者围绕机插水稻的育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现了机械栽插相配套的工厂化育秧、钵盘育苗抛植技术、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等。水稻钵体育秧方式的采用,为水稻工厂化育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机械化种植水稻奠定了基础。

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首要技术是水稻工厂化育秧,此技术的改善和完善必将极大地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 1] 陆为农.论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的科学选择[J]. 农业机械, 2005 (5 ).

[ 2] 林兴军等.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 J] .中国稻米, 2006 (3 ).

[ 3] 嘉琦.面对高潮[ J] .农业机械, 2005(10 ).

[4] 陈吉慧,李洪峰,夏元祥,王德全.水稻育苗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C].辽宁省昆虫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5] 初江,任晓东.浅谈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研究[C].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6] 林金树.水稻机插的育秧技术[C].福建省农机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吉林水利论文篇5

[关键词]林业产业;SWOT分析;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80-01

1 内部环境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一是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吉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29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1.9%,森林面积789.6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1%,排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43.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优势突出(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2007)。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主要分布有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80余种树种,是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2008年全年木材、锯材和木片产量595.28万立方米。

二是林下资源丰富。独特的森林资源孕育了吉林省丰富的林下经营品种,山野菜、红松子、食用菌、林蛙等特产资源开发迅速,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形成了种、养、采集业多业全面发展的局面。

三是政府重视林业发展。吉林省政府作出了以林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多次召开全省林业产业大会和林业经济现场会,制定出台了加快林业经济强省指导性文件。在林业经济现场会上作出了2012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0年突破2000亿元的战略目标。

1.2 劣势(Weakness)

一是木材加工制造业发展滞后。与自身资源优势相比,木材加工制造业发展缓慢,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质量效益,问题都非常明显,资源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森林资源优势强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而其他省份的产值却是吉林省的2~3倍。产业投入和资本增幅低,市场拓展能力差,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制约着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是区位劣势。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吉林省林业产业在交通、区域经济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劣势。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等省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水平高,木制品需求量大,对木制品行业拉动作用大。海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林业产品进出口提出了有利条件。而吉林省基本上是内陆省份,地区经济发展居全国后列。

2 外部环境分析

2.1 机会(Opportunity)

目前,我国已将林业发展推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掀起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加快集体林权改革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任务。国家林业局也制定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为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确保林业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2.2 威胁(Threaten)

一是林业产业资源支撑薄弱。木材市场需求大于供应能力,到2020年预计木材供应缺口将保持1亿~1.5亿立方米,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缓慢,质量不高,人造板原料基地的保障程度不到30%(林业发展规划,2009)。

二是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意识差,国际竞争弱,林业产业的增长方式粗放。

三是轮伐期长及自然灾害难控制。一般木材的轮伐期在120年左右,造成了投资回收期太长,成本高。并且自然灾害(包括火灾、虫害、病死等)很难控制,加大了林业经营的风险。

3 结 论

吉林水利论文篇6

>> 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 西吉县退耕还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吉县退耕还林地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西吉县农业和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必要性 西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西吉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西吉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西吉县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西吉县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吉县实施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黄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探讨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吉县水保坝在管护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浅论安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郑文广.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1(15):72.

[3] 王首道.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与建议[J].甘肃农业,2013(20):71-72.

[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3):31-39.

[5] 周学军,马廷贵,唐建宁.宁夏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15-16.

[6] 赵萍.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6.

[7] 李雄光,陈波,王廷廷.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2(6):32-33,49.

[8] 王童.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203-204.

吉林水利论文篇7

会谈结束后,王儒林书记就松原地震的灾后恢复、长吉图开发开放、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全力抗震救灾,强对灾害预警

记 者:王书记,全国人民都在牵挂着松原地震灾区。请问,松原的灾情现状、灾后安置进展如何?

王儒林:近一个多月来,松原地区接连发生了多次较为强烈的地震灾害,给当地民众的人身安全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影响。省委、省政府对松原发生的地震灾害一直高度重视。反复要求各方面相关领导、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松原市委、市政府,震区当地县委、县政府各级干部及时开展现场救灾指挥,做好灾后安置工作。

我们正在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活,特别要保证棉帐篷、食品、饮用水、取暖设备等救灾物资及时充足供应。尽最大努力让灾区群众有温暖住处、有热饭、有热水,有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地方政府也在尽快解决好灾区粮食收储、房屋维修、恢复重建等各方面问题,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社会稳定。

记 者:松原地震的情况较为特殊,近几十天里,大小余震接连不断。这不仅给当地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给灾后安置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请问,针对这个情况,省委、省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王儒林:从地震灾区目前情况来看,地震序列呈现出复杂性和危险性,近来仅监测到的5级以上较强地震就多达5次以上。未来全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省地震局集中力量,深入实际进行现场研究,力求能够科学有效、准确及时地捕捉到信息、作出预报。并且请国内最好的地震专家来我省参加专题研判会商,力求在现有科技条件下,把研判预报做到更好,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灾害的分析研判和预测预警。

我们的救灾工作原则是,切实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完善严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保证各项预案、措施落到实处。要全力做好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要继续排查核清人员、房屋、财产等各方面损失情况,对灾区房屋逐户进行安全鉴定,防止发生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妥善安排与抗震相关的各项工作,对全省各项安全生产要进行再安排再部署,特别是城市危房、重点设施和重点部位,要逐一排查隐患,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要继续密切关注震情灾情,及时、客观、准确地向社会信息。要积极宣传各有关方面的抗震救灾工作,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普及抗震自救防灾相关科学知识。

全面加快长吉图区域的开发开放

记 者:前不久,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立珲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您认为此举对长吉图区域开发具有怎样的意义?

王儒林:建立珲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这将助推长吉图区域开发,强化图们江区域国际科技合作,带动吉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扩大我国与俄、韩等国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珲春示范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交流平台起到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将为建立起具有长吉图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支持。

记 者:谈到科技创新,吉林省是如何搭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呢?

王儒林:吉林省将逐步建立起具有长吉图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起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重点、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加速技术转移和要素流动为重点,市场化、网络化、专精化兼备的中介服务体系;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加强区域协作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和企业。

记 者:“长吉图”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四年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的全面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王儒林:“长吉图”战略实施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要求,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培育形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主要针对我省的“国字号”战略,是吉林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机遇,也是吉林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无论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考量,还是从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出发,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是把长吉图产业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层次,增强我省产业在全国乃至东北亚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要着力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深入研究窗口、前沿、腹地联动的措施办法,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三是在加快通道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努力把长吉图打造成为东北亚区域物流通道枢纽。四是在加强区域合作上实现更大突破,推动区域合作迈出新的步伐。五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把“先行先试”这个最大政策用好、用足、用活,积极推进长吉图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全省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才是吉林的根本出路

记 者: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的变化有目共睹,但老工业基地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吉林省将如何围绕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王儒林:当前,吉林正处在振兴发展的爬坡期、结构调整的攻坚期、社会建设的转型期、积蓄后劲的关键期,无论是调结构、扩总量,还是转方式、促发展,最现实的选择、最强大的动力、最有力的保障、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改革。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初步梳理出85个问题。

具体工作中,要统筹考虑,全面推动,着手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对中央有明确部署、实践当中条件成熟的,抓紧制定出台吉林省负面清单管理意见、清理规范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意见等16个方面改革的相关政策意见,全力抓好落实;对开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开展地方与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12个方面事项,要在一些地方先抓试点,在积累总结经验基础上,再向面上逐步推广;对中央已明确提出方向的要积极探索。我们还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各项改革举措研究好、谋划好、落实好。

记 者:刚刚结束的吉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五大发展”,请您谈谈这“五大发展”的提出缘由和内在关系。

王儒林:对于吉林省来说,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毫不动摇地推动发展。但这个发展不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注重质量效益、促进扩大就业、不断改善民生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突破。这“五大发展”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科学发展在吉林的具体体现,是“既长骨头又长肉”的发展。

改善民生是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

记 者:您多次强调“我们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请您谈谈吉林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王儒林: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无论面临什么困难、无论需要付出多大努力,都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围绕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我们重点谋划了富民工程、就业创业工程、“暖房子”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城市畅通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住房保障工程、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城乡教育普惠工程、特困群体救助工程、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传染病防治工程、城乡居民文化工程、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十五大民生工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记 者:目前看,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作为农业大省,吉林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将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王儒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吉林的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传统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及各种利益关系进行重大调整。一要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要完善“两项权利”,即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权利、完善和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三要积极构建“三个市场”,即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四要积极推动“四个集中”,即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空心村屯向规划新村集中、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集中,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五要积极建设“五个体系”,即城乡一体基础设施体系、城乡均衡发展教育体系、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记 者:吉林省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请您简要谈谈围绕打好“绿色牌”将采取的具体举措。

吉林水利论文篇8

在这个危机传播流程中,吉林市的爆炸现场是总信源。在第一阶段,《吉林日报》作为信宿接收信息后,又作为信源将信息分化为危机识别信息和危机应对信息,由于吉林省政府实际上是《吉林日报》的信源,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省政府看作是信息的信源,与此相对应,吉林市民是信宿,哈尔滨政府也是信宿。当哈尔滨方面获知松花江被污染的识别信息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媒体(以及省市政府)就由信宿转变为信源,哈尔滨政府通过媒体传递出危机识别信息和应对信息,哈尔滨市民作为信宿接收这两类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同时,中央政府应及时将这两类信息通报受到牵连的俄罗斯方面。在此次城市生态危机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吉林省和吉林市政府、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他们是权威信源,而他们也是此次危机的直接管理者。作为权威信源,他们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及时地收集“征兆”、“迹象”信息以识别危机,科学地分析危机以制定应对之策,适时地信息以组织动员力量克服危机。 媒体是信息流中特殊的信宿与信源集合体。政府作为权威信源,通过媒体来实现信息的流动、散布以及反馈,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在这个事件中作为省级机关报的《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政府共同掌握着危机的原始信息,媒体表现与政府传播基调基本保持一致;而《北京青年报》和《第一财经日报》在此次危机的报道中,它们的信源既包括两省政府,又独立于两省而拥有更多的信源,这些信源通过它们报道得以体现。它们的信宿既包括两省受众,也包括全国其他地区受众。 三、危机信息流障碍因素分析 当信息准确,传播、接受和反馈通畅,并且传播、接收、反馈均很及时的时候,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应该是有效的,有利于减轻危机,甚至避免危机的发生。在这个时候,信息流障碍趋于零值。但在现实中,信息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出现准确与否、及时与否的问题,从而产生信息流障碍。 1.第一、二阶段的危机信息流,障碍源于“内紧外松”的传播策略和由地方保护主义主导的信息封闭策略 在第一阶段,这四家媒体都在爆炸发生后及时报道了这一事件,其中,《吉林日报》从11月14日到17日的报道重点依次是:省领导赴现场部署救援,事故不影响主业生产;事故处理有序进行,生产整体正常;应急预案措施得力;通报要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安全生产。关于爆炸所引起的吉林松花江段污染问题只字未提,只提到没有造成大气污染。但是,位于吉林市松花江下游的吉林省松原市,在没有告知原因的情况下连续停止供水7天,直到11月23日;与此同时,吉林市上游的松花江丰满水库的排水量被加大。这个事实说明,吉林石化公司和吉林省政府对于爆炸后造成松花江污染是知情的。《第一财经》11月24日社论提到,“环保总局在《新闻通稿84号》通过一组翔实的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此次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已经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消息还说,吉林石化公司爆炸发生后,监测即已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 [1]《吉林日报》在11月24日头版新闻中也承认:“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苯胺厂车间爆炸事故发生后,我省严密监控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2] 《北京晚报》引述当地一名媒体工作者的话:吉林石化爆炸造成水污染在吉林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媒体从没报道过。 因此,在第一阶段的危机识别信息应该是两个,一个是爆炸本身带来的危害,包括疏散等信息,其信宿或者利益相关者是现场附近的市民;二是有关松花江吉林段的污染情况,其信宿是吉林市和吉林市松花江下游城市市民,尤其是松原市市民,还有更下游的黑龙江省松花江沿岸各城市市民,尤其是哈尔滨市市民。关于第一个危机识别信息,《吉林日报》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以政府积极作为和石化公司宣布没有污染,替代了这一危机信息,危机无从识别,以次来消弭爆炸可能带来的恐慌和波动。关于第二个危机识别信息,吉林省政府和《吉林日报》作为信源予以回避,当地媒体无一报道,哈尔滨媒体当时前往采访,也被告知松花江的水质“未受污染”。因此,与之对应的危机应对信息自然也就不存在。信息流在第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危机识别信息缺乏,从而造成信息流障碍。由于第一阶段如此,造成整体无言的第二阶段。 沿袭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内紧外松”的传统的传播策略,是出现危机传播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内紧外松’,是指某些信息只在内部流通让内部紧张行动起来,而对外保密、封锁信息、保持外部平静的氛围。‘内’通常指的是组织内、系统内。‘外’指的是组织外、系统外的社会。‘内紧外松’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词汇,是中国几十年来经常采用的危机传播策略。具体表现在,当国内或者国外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以政府为代表的组织内部可能会紧张地开会、磋商并布置行动措施,但广大公众借以获取信息的大众媒体通常会被要求保持沉默,政府也选择沉默。‘内紧外松’使大部分没有特殊信息渠道的公众认为事件没有发生。”这一危机传播策略曾经被认为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得到了“逐步的修正”,[3] 但是,吉林省政府第一阶段的危机管理手段,仍然是典型的“内紧外松”传播策略:在发现污染情况后,“全力防控”,加大丰满水库的放流量,以稀释污染物,却不通过媒体向吉林百姓告知污染实情,反而以大量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手法,营造出“有序”、“有效”的虚幻事实。松原市市民连续停水7天却不知情、无以应对,就是这种“内紧外松”传播策略导致的结果。松原市停水7天可以瞒住,在于该市太小,只有几万居民,但是到了8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及附近地区,情形就不一样了。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吉林省对邻省黑龙江将会遭遇的生态危机采取封闭传播的策略。对利不关己和有损自身利益的危机管理的不作为,导致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上也处于不作为状态,具体表现为对传递危机识别信息的信源角色的极力回避。吉林省的地方保护主义在此次危机事件中表现明显。吉林省饮用水基本不从松花江取用,而哈尔滨90%的饮用水来自松花江。吉林省境内的第二松花江边有不少化工企业,几十年来不断对松花江造成污染,两省间曾为此多次协商。爆炸发生后,“吉林丰满水库曾经开闸放水,但19日在污染带流入我省[黑龙江]境内后,吉林减少了丰满水库的放流量,后经水利局协调再度加大放流量。” [4]《第一财经》在哈尔滨宣布紧急停水的当天(21日)采访吉林化工,“吉林化工方面否认爆炸污染到松花江水源”。 [5] 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影响到政府行为,使吉林政府不愿意承担污染责任,甚至不愿意分担处理污染的责任,并且直接体现在媒体对本地利益以外事件的冷漠和麻木。下面是《北京晚报》记者与吉林市《江城日报》新闻部的通话: 江城日报新闻部:据我所知我们这边水源没有污染。 记者:那你们知道污染了其他松花江流域了吗? 江城日报新闻部:中央台新闻不都播了吗?我们也不比他知道的多! 记者:那你们为什么不报道? 江城日报新闻部:我们报道什么呀?往下走了,我们这边没继续污染,我们没什么可报的呀!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吉林省政府和吉林省的媒体在回避自己的信源角色上达成默契。当信源作为主体,意识到承担这个信源角色可能威胁或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有可能回避这种角色,以保证自身利益的完整。当地方保护主义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主导意识时,传播主体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危机信息的信源角色处于一种近乎于本能的排斥反应中。失去信源,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就成了无源之水。 对于这样的问题,外国人也注意到是地方负责人在阻碍危机信息的及时、准确的传达。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克洛德·马丁25日接受瑞士媒体采访表达了他的看法:“中央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律,问题是中央政府在迫使地方政府执法时遇到了阻力。” 用本文前面信息流流程图来归纳第一、二阶段吉林省政府的传播管理模式,如下图:

(“‐/‐”表信息流中断) 2.第三阶段的危机信息流,障碍源于以“经济安全为重”的政绩意识和对人民知情权的无视,信息纠错使得信息流回归常态 这一阶段危机管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以下简称“哈政府”)通过媒体对水污染和停水信息的控制上,具体表现为三次停水公告。 公告一:11月21日,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5号:“为了保证市区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自2005年11月22日中午12时起,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检修并停水的时间约为4天(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请市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个体户和居民以及供水经营单位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储备,保证正常生产、生活需要。”[6] 25号公告公布之前的18日,黑龙江政府就已经得知吉林爆炸污染到松花江,《北京晚报》23日在报道中引述哈尔滨市政府紧急工作会议的解释说,由于正处于招商引资关键时期及旅游旺季,所以当时没有公布,直到考虑到为市民生命健康负责,才作出停水决定。显然,25号公告是黑龙江政府从瞒报到谎报的危机处理结果。 当黑龙江政府作为信宿获知危机信息后,正常的信息流环节应该是由信宿角色迅速转换为信源角色,将危机识别信息和相应的危机应对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信宿哈尔滨市民。但是政府方面以经济安全为重,截断信息流,导致停水前期的瞒报,使哈尔滨市民无法适时进入危机识别信息的信宿角色。 2003年非典报道前期出现瞒报、谎报的情况,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局部的经济安全和实际利益,这种考虑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政绩意识。因为考核和比较地方政府作为的主要标准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这次从瞒报到谎报,出于同样的考虑,历史在这里重演。 瞒报行为直接阻碍了信息流,而当污染危机越来越逼近,对市民生命健康将造成直接威胁时,瞒报演变成谎报,以“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来解释停水决定,这个过程中政府担负起信源角色了,但传递的是对应急措施的虚假解释信息;哈尔滨市民作为信宿接收到的不是危机识别信息,而是噪音。噪音形成于发送端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他的信息流环节都随之失去精确性和清晰度。哈尔滨的媒体将25号公告传输出去后,各种怀疑、猜疑和谣言不断在对公告提出怀疑,如“零下10度,寒冷的冬天维修管道,根本没有操作性”、“现在正是供暖期,维修4天,让百姓生活在冰窖里,稍有理性的人也不会这样做,除非发生重大事件” 、“管道维修从来都是一段一块进行的,全市停水,而且是4天,损失有多大,难以估量,这不符合常规”等等。网上流传的关于停水原因的说法有两种:饮用水网中被投入了可以导致2亿人死亡的剧毒氰化钾,及氰化金钾;吉林的水源头被有毒的苯污染。与此同时,地震的谣言也疯传开来,出现市民储藏食物、夜间不敢睡觉、搬家躲避的现象。 黑龙江政府的行为重复了非典前期的传播套路,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谣言和社会恐慌随之而来。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后来解释说:“我们以‘管道维修’为由的停水公告,对此我们是颇费斟酌的:我们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希望产生‘你污染,我治理’的压力;还顾及群众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承受不了;也顾及涉外问题,担心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在中央的支持下,不到10小时,我们就纠正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向群众公布了真相,得到了群众的谅解。”[7] 即使这样的正面解释,仍然无形中透露出省政府领导人的心态:担心外省和外国的责怪,高于对人民生命安全的考虑,他没有说出的还有一点,即政府对人民处理危机信息能力的不信任。

这个“善意的谎言”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给人印象如何呢?法国《费加罗报》11月25日的报道中指出:“事件尤其突显了中国政府缺乏以冷静和透明的姿态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在哈尔滨,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试图严格监控新闻传播,另一方面是各网上传闻﹑手机短信﹑小道消息大行其道。直到本周初,哈尔滨地方当局见事态无法掩饰,才通报市民可能发生松花江污染。”法国《世界报》24日的文章甚至称这次事件是 “化学切尔诺贝利事件”。这对于中国的国际上形象,是一次极大的损害。吉林、黑龙江的政府和传媒,只本位主义地考虑眼前的利害得失,而在世界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样的教训,实在不该再重复了! 公告二:11月22日,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6号:“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体未发现异常,但预测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为确保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哈尔滨市政府决定,22日20时左右,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将临时停止供水,停水时间约为4天(具体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8] 公告三:同一天偏后,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7号:“根据省环保局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为了确保我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政府决定于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具体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望市区内广大市民群众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给予谅解。”[9] 26号公告证实了政府之前的谎报行为,同时起到了信息纠错的功能。信息纠错在危机信息管理中至关重要,尤其是来自危机管理者方面的。处于危机信息流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在接收外来信息时自然会努力减少噪音,但是作为信宿,他们只有接收信息的权利而没有办法掌握信息源,因此结果就像25号公告后那样,以噪音(人际传播间)抗拒噪音(官方媒体)。消除噪音还要依赖权威信源,即危机管理者的信息。信息纠错使信息流中的噪音减弱,准确信息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流恢复常态运行。26号公告是此次危机传播中哈尔滨政府作为信源首次危机识别信息,哈尔滨市民作为信宿接收后,对水污染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影响时段有了认识,这是公民行动的重要依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26号公告是进步的表现。 但是,这两个公告属于来迟了的危机识别信息,不是危机应对信息。有了危机识别信息不等于就自然获得了危机应对信息,尤其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危机中,认识到危机的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恐慌的程度并不亚于不知情时。“由于政府在开始的公告里,仅仅要求大家自己储备水,而政府会采取什么相关措施,却没有给出,一时间,哈尔滨市出现了种种恐慌,在当地流传已久的地震传闻,也在加剧着恐慌。虽然当地政府否定了地震的可能,记者采访的不少哈尔滨市民都坚信,近期大庆可能会有一场地震。”恐慌之下,“人们纷纷扑向超市,紧急从超市抢购物资,主要是抢购饮用水和食品。导致商场的饮用水一夜脱销,并且在大街小巷出现了黑市;火车站、飞机场人山人海,就像春运一样,火车票很快销售一空,飞机票也往往只剩下几张头等舱。很多人不得不纷纷用各种交通工具,转到其他城市再飞往其他地方。而且各种谣言四起,传说黑龙江要有地震等等。”[10] 从11月23日起,《黑龙江日报》才开始在报道中涉及危机应对信息,并在11月24日2版开辟《关注松花江水污染特别报道》版,相关报道逐渐增多,恐慌、谣言和疯狂抢购行为逐渐平息。但是对政府处理危机行为不当的批评和社会恐慌的报道,《黑龙江日报》只字没有,而是出现在其他省市的报纸上,如同《吉林日报》关于吉林石化公司爆炸导致哈尔滨停水的责任、吉林省副省长前往哈尔滨道歉等不利于本省形象的报道一概“失语”一样。 在此次危机传播中,还有一个信宿是容易被忽略的,那就是俄罗斯方面。松花江注入黑龙江的苯污染带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时,苯含量预计超标7-10倍,拥有150万人口的哈巴罗夫斯克市和附近区域将成为直接受害者。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及时获得危机识别信息对于提前做好危机应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据《第一财经》报道,环保总局直到24日才通报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25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且解释:“……我们认为,吉林省政府的做法是可行的,保证了群众没有受到影响。至于向俄方的通报问题,我想,从现在开始,这个受污染的水流流到黑龙江(俄罗斯境内)还有14天左右的时间,影响程度会有多大,目前来看,它是在减弱,影响的程度会越来越小,所以现在把这个情况如实地、详细地向俄方通报,我们认为时间也不算晚。”[11] 承认污染到黑龙江,意味着可能承担巨额的赔偿(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俄罗斯议会要求中国赔偿黑龙江水污染。杜马(议会)副主席亚历山大扩萨里可夫发表声明说,中国应该对黑龙江支流松花江水的污染给予俄罗斯赔偿,以便俄罗斯采取避免生态环境灾难的防护措施。扩萨里可夫表示,赔偿金额不少于几百万美元。“肇事方应该负责消除这场环境污染带来的一切费用。”),但是早通报可以减少赔偿,晚通报会加重赔偿,这个道理被掩饰责任的惊慌心态遮蔽了。到无法遮掩之时(10天后)才通报俄方,表现了国家环保局在国家关系层面上与吉林、黑龙江省政府遮掩事实有同样心态,至少缺乏国际环保责任意识。中国是国际减灾协会成员,有及时通报灾情给相关国家的义务。 总结《黑龙江日报》和哈尔滨政府在此次危机传播的表现,参照本文前面所显示的此次危机信息流流程图,可以归纳为下图:

(“‐/‐”表信息流中断,“ ”表信息流畅通) 四、总结与分析 在城市生态危机传播中,危机识别信息必须及时、公开传播,它不仅是危机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更是公众行动的重要依据。政府作为权威信源,负有提供危机识别信息的责任。媒体作为危机信息的信宿与信源共同体,不仅是政府的“危机信息代言人”,更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在此次危机事件中,《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仅仅充当了前者而丧失了后者的职能。 城市生态危机事件影响到数量很大且极为密集的人群,对危机信息的隐瞒和和谎报,都将阻碍信息流的正常运行,产生大量噪音,导致社会恐慌和失控行为。保证危机识别信息及时公开的传播,是遏制噪音的第一步。 危机识别信息的传播还远不是危机传播的终结,正如哈尔滨政府在公开危机识别信息后社会反而进入更加混乱的恐慌阶段所揭示的,与危机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危机应对信息,在危机处理中相当重要。这种应对信息能否及时传播并被信宿所接收,是权威信源的另一核心管理内容。 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12] 这句话是对危机传播本质特征的精道把握,也揭示了这次哈尔滨水污染停水危机中没能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根本原因。这次事件说明了如下的道理:不论是危机前的信息预警、危机爆发后的新闻和公众沟通,还是危机后期的形象修复等,无一不需要调动一切信息传播手段来进行。正如美国学者费姆-邦茨(K.Feam-Banks)所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誉。”[13] 政府历来都是危机管理者,也是权威的信源,如何充分发挥信源角色,是进行有效传播管理的关键。危机传播理论中有个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告知你所知道的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14] 3T原则的满足,也就是对知情权的满足。 在此次危机事件中,吉林和黑龙江省的政府没有及时透明地传播危机信息,当地传媒对涉及本省的问题保持沉默,显然主要不是传媒不愿报道,而是多年来存在的一种潜规则在起作用。现在各地出现了一个专用名词“控负”,这成为地方宣传机关的主要职责。一些领导评价本地区本单位宣传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便是要将本地区本单位的负面信息控制为零。 尽管这次两省政府和传媒初期采取的封锁、歪曲危机信息的模式在历次公共危机事件中被反复证明是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为什么仍然不断重演?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对“政绩”的考核标准被扭曲了,使得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意识,“控负”成为危机传播中政府的习惯性思维,尤其是危机事件局限于某一地区时,侥幸瞒天过海的心理往往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知情权必然成为牺牲品。 11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关于信息的提问时回答说:“信息的我们理解有几种方式,向公众是一种方式,向地方政府和沿线受影响的一些企事业通报也是一种方式。”[15] 这里谈的是松花江污染事件,涉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不仅直接受害的城市市民,而且全国的公众,甚至国际社会都有权了解情况,如果这样的知情权成为依形势需要而定的选择项,知情权的丧失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如何保证政府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来承担传播与己不利信息的信源角色,不仅是传播学的思考,更是社会学、政治学的思考。参与制定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学家周汉华谈到,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16] 这才是公共危机传播的国际惯例。 在此次危机传播中值得反思的另一主体是大众媒体。“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的危机传播被公认是危机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17] 因此,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应该是大众媒体取舍信息的重要尺度。可是在此次危机传播中,《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并没有履行应有的信息沟通职能,只是被动地传递政府需要传播的信息,对各自地方政府不希望传播的信息则讳莫如深。与之相比,《第一财经》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角度,远远超过这两家与当地市民休戚相关的媒体,并且大胆地对政府的处理手段和的信息真实性提出质疑。这可能与《第一财经》为异地媒体,几乎所有稿件都是由该报派驻吉林和哈尔滨的记者采写而成有很大关联。其他异地的报纸也发表了相当尖锐的批评。《中国经济时报》认为,如果个别领导人不负责地撒谎,那么这是对社会犯下的一个严重罪行,因为任何流言都可能会引发一场社会灾难。上海《东方早报》说,由于没有向公众通报实情而导致的恐慌和连锁反应将极大地损害政府的信誉。拖延并掩盖真相和疏忽大意,都会导致灾难迅速恶化。但是同为异地媒体的《北青报》,几乎所有稿件都是转载于新华社,在评论方面也没有明显的作为。这种异地监督的现象,为如何保障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无论是地方媒体,还是全国性媒体,如果面对广大人民面临的重大生态危机麻木和冷血,面对危机管理者错误的决策无动于衷,习惯性地与之达成传播的默契,完全不履行传媒的社会公共职能,无疑是媒体的悲哀。

上一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系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