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分析离别诗的情感”

时间:2022-08-13 09:40:57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分析离别诗的情感”

诗歌是情感的结晶,诗可以言志。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诗歌无不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观点态度。大家也都有过离家的经历、和朋友分别的场景,所以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在高考中,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分值占到11分,而分析离别诗的情感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首先,从学情说,学生对诗歌阅读应该有一定的基础,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他们背诵了一定量的诗歌,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考,以至于在解答诗歌阅读题时很茫然,往往无从下手,缺乏思路与技巧。诗歌阅读题分值很大,而且区分度也很大,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方法、答题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点如何把握离别诗的情感:1.找送别的典型意象(时间、地点、人物、景物)。2.找关键词(含有情感)。3.使用的表达技巧。4.得出情感模式:表达诗人面对某某的离别何种情感。

其次,从教材说,通过认真品读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境交融等。那么,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直言,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境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在送别时的眼前景物也往往都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于景,情境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

在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委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送别诗中比比皆是。还有坦陈心志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真情勉励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都是这类作品。

第三,从教法说,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探究法,辅以教师点技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旨,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也是失败的,所以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灵感,曲径通幽,学生才能真正把握。

以上本人从学情、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对高中的“分析离别诗的情感”进行了浅谈,离别诗的情感不会孤零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把握诗歌的意象,含有情感的词句,营造的意境,以及使用的技巧。■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的导入技巧 下一篇:语文课堂的N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