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互动真正“动”起来

时间:2022-08-13 04:59:18

让师生互动真正“动”起来

【摘要】师生互动在现行课堂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互动形式单调、互动内容偏颇、互动作用失衡和互动深度不够等。为此,笔者通过观察思索,拟提出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应遵循的几条原则:多元互动原则,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原则,培养学生思维原则,注重情感互动原则。以期对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有一定的提高,让师生互动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原则

新课程提出的这一系列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呢?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师生互动,让师生互动真正“动”起来。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礼记・学记》中就已提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就是说教师本身的“教”和学生自身的“学”可以相互促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师生互动。今天,新课程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课堂上,即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本文所讲的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然而,在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符合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动形式单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观、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带来的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器具,教师也严格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的教师一反传统,追求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改串讲式的“满堂灌”为“满堂问”,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因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教师只是为了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专门提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这些提问也往往表现为好几种方式:一是掩盖真实意图的提问。如在学习《舍身炸碉堡》时,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老师最崇拜的人是谁吗?”学生则嘻嘻哈哈的回答“”,显然,这样的提问是无多大意义的,对学生也起不到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二是游离主题的提问,本来是学习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老师却引导学生讨论关于雷峰塔的历史,周围的风景。三是一些不具实质的互动,在学习《刘胡兰》时,老师提个问题学生就答一个,看似热闹非凡,而问题却是“刘胡兰是哪里人”“十几岁”等,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无多大的联系,且问题也过于简单烦琐,学生不用思考随口答来,不利于养成思考的习惯。

第二,互动内容偏颇。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应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讲故事、提问题、情景情感的融入、表演、竞赛、想像、媒体等等,这些都是运用情境设置的方式。而情境设置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情境,包括情感情境和学习情境,情感情境是一种心理氛围,是群体心理环境,创设情感学习情境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学习情境是一个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的教育平台,是支撑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探究性环境。创设学习情境要认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有位语文教师在为学习白居易的《石壕吏》创设情境时,采用了学生表演方式。课文内容是封建官吏逼迫农民服沉重的徭役,致使农民穷困潦倒、衣不蔽体。这本是一个凝重、沉郁的话题,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与关心,而在课堂上学生表演出现的却是一片嘻嘻哈哈、欢乐愉快的场面。试想,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学生如何能够体会诗人的感情,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由此,笔者认为,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如果偏离了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写作意图,就几乎由教学变为误导了,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是极其有害而不可取的。

第三,互动作用失衡。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常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师生互动也只是单向的“控制――服从”型互动。在这种“控制――服从”型互动情况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仅作为教师备课时想像存在的对象,上课时灌输知识的对象而存在。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双方活动应该是交互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的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

第四,互动深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忙乎。实际上,既缺乏老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且,有些课堂上问题的争论,大多也都流于形式,无真正的值得深思的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还有的教师则一味的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者是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的泛化、肤浅化。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这样,学生不仅不能有效的接受信息、掌握知识,他们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观察、思索和总结,拟提出以下几点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多元互动原则。在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问题,而缺失的是对学生发展状态的关照,新课程要求呈现的是动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活动情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仍然把课堂教学的任务,紧紧定位在既定知识的传授上,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要求教师积极地开展师生互动,这种互动要求是多元互动,不仅要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还要实现生生间的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具体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待学生,师生双方都应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受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权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孩子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其次,要求教师树立“教学即交往”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合作。“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人、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2]一个受教育者有最大可能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是对教育目的所渗透的人文价值取向的真正把握。最后,要强调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这种心理状态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极有益处的。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在互动中,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原则。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并且学生与其他同学紧密而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我们的师生互动不能仅仅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学生兴致的高涨,而更应该注重的是实效,是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实效体现在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则呈现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在这三个维度中,首先,我们要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加的附加任务,师生互动是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其次,则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语文能力往往体现为听、说、读、写的合宜方法。过程和方法,

“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去关注这一维度,明确提出了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要求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而这些则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原则。学习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学习,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力图通过课堂活动中的各种活动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促进思维,思维促进语文,语文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表现在由形象思维到创造性思维,语文思维的特性在于形象性,语文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但教育要教会学生思维,最终目标是创造性思维。所以,语文学科对形象思维的培养仍要归结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交给观察的方法。大家都知道莫泊桑拜师学写作的故事,福楼拜让莫泊桑去第九大街,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右拐看看路口右边的第一个人是谁,这是教他去实地观察,让他多次去观察,是在教他怎样观察,让他对那个人进行描绘,是告诉他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福楼拜不是用抽象的语言来教莫泊桑,而是让他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学会观察。二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直觉、想像、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具活力的三种因素,想像力对于创造性思维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哲学家康德说“想像力作为一种创新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他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3]想像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得以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而丰富的想像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想像力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四重视情感互动原则。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他们特别注重对老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决定对这门课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规则。在人际关系规则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都要靠沟通技巧。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有着各自的需求与欲望,有着不同的兴趣与偏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空间。所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应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这种情感互动,一是体现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老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且真诚的对待学生。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悟,对美的追求与体验。首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趣方法有很多,有导课、讲故事、提问、爱好、目标等。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老师使用导入法,先问“同学们有看过赛龙舟吗?那么有没有看过安塞腰鼓呢?现在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去领略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这样以学生熟悉的塞龙舟导入不熟悉的安塞腰鼓,使学生有尽快阅读的欲望。其次,教师自身也要把握文章情感的基调,教语文就是要“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于漪老师的课,许多人都认为首要的成功就在于“动之以情”。以情吸引住学生,把情带入了教材,使之流连往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应充满激情,“语文是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确实,教学的风格可以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充满激情应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交流情感需要的是真诚,教师自己不全身心的投入,就难以打动学生;教师真情关注,学生就容易被感染。教师以一个调子说道底,给学生形成“疲劳轰炸”;教师板着面孔上课,与学生心理上无形间产生了隔阂。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让学生有终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充满激情无疑是重要的一条。

当然,互动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相长”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教师应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方法来提高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6页

[2][苏]赞可夫. 和教师的谈话[M]. 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年.第35页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第59页

[4]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5]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6]唐思群 屠荣生. 生的沟通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7]王水玉 徐小光. 师专业成长策论[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5

[8]苏立康. 中学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汽车新材料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