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批评艺术

时间:2022-08-13 11:15:10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批评艺术

【摘要】 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不恰当思想和言行给予的否定的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警觉,去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觉悟,提高思想素质,变得更有道德和教养,从而少犯错误。换句话说,批评是为了不批评。要达到这种境界,班主任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批评的艺术。

【关键词】 班主任;批评艺术;宽容;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2-02

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师爱的核心就是关心尊重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应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不能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粗暴地对待学生,体罚、训斥、辱骂、讽刺都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处理问题要沉着冷静、不冲动、以宽广的胸怀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引路人,成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共同语言,无话不讲的可信赖的朋友。这样,老师才能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当师生关系达到这种程度时,学生向上进取就有了无穷的动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实,就像环境经过绿化和保护会变好那样,学生的心灵也只有在“绿化”和保护中才会健康发展。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可采取“绿化式教育”,即在批评学生时要照顾到他们的尊严和人格,以文明而智慧的方式“绿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自觉地走向正道。

众所周知,生病的小孩最害怕、最讨厌吃苦口的良药。倘若良药是可口的饮料,不用大人催,小孩也会乐意喝。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何尝不需要教师的“可口良药”?然而,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一些老师常采取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结果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反感、憎恨以致成绩下降或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把批评的“良药”变得“可口”,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首先,热爱学生是批评学生的前提条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过错往往采取讽刺、训斥、挖苦、罚款、体罚等极端措施,让学生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但这些做法,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怨恨心理的孕育,逆反心理的滋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酿成悲剧。批评只是教育的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侯,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一旦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的批评就容易输送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乐意接受,从而使批评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批评在学生眼里就是整人。班主任要在批评学生时得到学生积极配合,就必须做到在任何时候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沟通。

其次,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批评的核心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也有部分学生更是在单亲家庭里成长,为此,其列强的自尊心比以前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是强于其他学生,而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在挨骂,而是在接受教育,他们会从心里地感激你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话语他们就会听进脑子,并努力地去做好。这样,我们的批评效果也就达到了。

教师对学生必须怀着爱心,含有理解,说出的话才具有好的教育效果。反之,适得其反,出现意想不到的教育负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而且,批评应注重给学生“良性刺激”。讽刺、挖苦、整学生都是批评的不良手段,不仅起不到有效持久的教育目的,而且容易与学生建立敌对关系,失去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教育陷于僵化状态。禅宗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赶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儿没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父又抓了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师父笑问。徒弟无言以对。从表面上看,徒弟确实把碗装满了,可既然师父能再装进东西,就不能说碗已满了。面对徒弟的缺点,师父既没有姑息迁就,也没有严加训斥,而是以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循循善诱,给徒弟以“良性刺激”,教徒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位师父所采取的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班主任学习。

另外,批评的方式要有针对性。批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来的关系是: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学生的新行为也就是学生接受批评后产生的新变化。它表明批评是班主任和学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长期学生不良行为向新行为转变的中介环节,因此,班主任要达到学生产生新行为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诸如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进而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比如针对多血质的学生,班主任运用高亢的语调,采取尖锐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学生受到震动,重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改正。但这种方式却不宜用在抑郁质的学生身上,那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恐惧,丧失自信,更加萎靡不振。

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学生的行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具体表现。由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之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作出某行为的主体(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纠正偏离班集体目标的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出的是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

所谓赏识式批评,换言之,就是善于发现犯错学生或后进生身上显现的优点,时给予表扬用以代替批评,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果”的故事便是教师学习的典范。当陶先生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同学时,他只是先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叫他到办公室,把第一块糖果将给他时说:“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奖第二块时说:“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奖第三块时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奖第四块时说:“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如果陶先生当时直接大声训斥:“你为什么用泥巴砸人?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反校规的吗?你好好反思你自己!”也许就没有后面王友愧疚的哭了。

巧妙地指出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或错误,这样间接的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例如:“你在最近一阶段的表现不错,如果你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课后更认真地自习,相信你的成绩会进步更快。”而且,批评学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研究表明,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的信息影响更大,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我们还要善于运用温情的言语的批评。教育需要人情味的语言,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男生,既不跟教师交流,也不与同学来往,时不时就旷课迟到,却从来不肯跟教师请假或补假。班主任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要他严格要求自己,可是他一直保持沉默。班主任并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巧妙地利用一次班会课,就请假问题,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通过充满温情的话触动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以自觉的醒悟和勇气战胜自己,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的常规性的要求,教师不讲又不行,但现实中“说”而不服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为什么学生不理解教师的善意呢?关键在于教师还在固守传统观念,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使用单调、乏味、公式化、机械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学校只有道理,没有感情而言。而没有感情的道理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教育需要人情味的语言。

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是把批评看作贬义的,所以听到批评时,心里总是不舒服,哪怕是最正确的批评,有时也会使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产生隔阂、矛盾甚至怨恨。可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又免不了要经常进行批评。有什么方法能消除这种由批评带来的副作用,使之产生积极作用呢?除了前面叙述的几点,还要努力做好后面的善后工作。所谓善后工作,就是在公开场合批评了学生之后,要和学生个别交换意见,向学生征询你的批评与事实是否相符,请他谈谈挨了批评之后的想法,和他一起找出所以存在这些缺点、错误的原因,分析这些缺点、错误的性质以及这些缺点、错误可能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并一起寻求改正的办法、途径.进行这种个别谈话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要以理服人,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一句话,要使学生从心里感到你确实是在关心他的进步,是在为他着想。如果通过交谈,发现你的批评与事实不符,使被批评者蒙受了不白之冤,你就应该立即向他当面道歉,为他“”。作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忽视了这种批评的善后工作。事实证明,做不做这种善后工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就是不一样。

孩子们是多么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啊!批评是多么需要艺术啊!我在想,如果当我们能真诚的用微笑去批评学生时,我相信学生一定乐于接受;当我们改变批评的方式,用表扬的艺术去激励学生时,批评一定温暖;当我们能用父母亲的眼神去批评教育学生时,学生一定会读懂;当我们把批评变成学生自己的自我批评,教师一定是轻松的;当我们把批评真正演绎成情感的交流,我们和孩子一定都是快乐的。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teacher in charge works the criticism art

【Abstract】The criticism is the teacher in charge the negative appraisal which gives to student's inappropriate thought and the words and deeds, arouses their vigilance, corrects own shortcoming and the mistake diligently. The criticism is the teacher in charge carries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mmonly used one method to the student, its primary purpose is must make the student thought change, makes the student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truly, raises one's consciousness, improves the thought quality, becomes has the morals and the education, thus little makes a mistake. In other words, the criticism is for does not criticize. Must achieve this kind of boundary, the teacher in charge must study earnestly with exploration criticism art.

【Keywords】Teacher in charge; Criticism art; Tolerant; Understanding

上一篇: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转化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