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时间:2022-08-13 06:39:07

【前言】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从广西南宁市某两所中学分别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中学生,每个年级两个班 ,总计405人。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5.80%,有效问卷为366份,有效率为94.23%,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63人,缺失16人。初一年级83人,初二年级91人,高一年级92...

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中学生亲子依恋及同伴依恋特点,从而探讨两者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因素。方法:通过对广西南宁市405名中学生以《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进行测量,选取有效问卷366份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关系特征。结果(1)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呈正向显著相关,且相关均在0.25以上。(2)父子、母子依恋为自变量,积极社会适应为因变量显示母子依恋t=6.83, P

依恋是指儿童与养育者之间的感情联结,它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开始,也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早期依恋主要集中于亲子依恋的研究,自上世纪80 年代末,在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说的影响下,包括同伴依恋在内的与其他重要他人的依恋关系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积极适应社会适应就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或符合社会的规范的需要,必须达到的或具备的与其年龄相符合、与个体的幸福、力量和成长相关联的行为[2]。有关亲子依恋及同伴依恋对个体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报道,本文拟对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影响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从广西南宁市某两所中学分别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中学生,每个年级两个班 ,总计405人。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5.80%,有效问卷为366份,有效率为94.23%,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63人,缺失16人。初一年级83人,初二年级91人,高一年级92人,高二年级84人,缺失16人。

1.2 测量工具

《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Greenberg 和Armsden编制)[3]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周晖编制,余益兵修订)[4]

1.3研究程序

(1)现象的描述,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对不同依恋对象的依恋特点进行测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表现如何。

(2)现象的描述,运用问卷调查法,测查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特点。

(3)关系的研究,进行回归分析,对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作用。

1.4 施测过程

测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测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分班级统一进行,由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试要求,问卷做完当场回收。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以及回归分析。

2 结果

2.1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影响

如表3所示,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呈正向显著相关,且父子、母子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的相关均在0.25以上。

表2 父子、母子及同伴依恋和积极社会适应形态的相关

依恋类型 积极社会适应

父子依恋 0.28***

母子依恋 0.44***

同伴依恋 0.40***

注:*p

2.2 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如表3所示,将父子、母子依恋为自变量,积极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5所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母子依恋t=6.83, P

表3 中学生父子、母子依恋和积极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B Beta t

积极社会适应 方程模型 0.43 0.19 39.85***

父子依恋 0.13 0.09 1.65

母子依恋 0.47 0.386.82***

注:*p

2.3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如表4所示,母子依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为0.37,P

表4 母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B Beta t

积极社会适应 方程模型1 0.44 0.20 85.54***

母子依恋 0.55 0.44 9.56***

同伴依恋 方程模型 2 0.33 0.11 43.33***

母子依恋 0.33 0.33 6.58***

积极社会适应 方程模型3 0.53 0.28 66.87***

母子依恋 0.45 0.37 7.60***

同伴依恋 0.34 0.27 5.68***

注:*p

2.4 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表5 父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B Beta t

积极社会适应 方程模型1 0.28 0.08 30.01***

父子依恋 0.38 0.28 5.48 ***

同伴依恋 方程模型 2 0.34 0.11 45.19***

父子依恋 0.37 0.34 6.72***

积极社会适应 方程模型3 0.44 0.19 41.55***

父子依恋 0.25 0.18 3.59***

同伴依恋 0.42 0.34 6.65***

注:*p

如表5所示,父子依恋的标准回归系数Beta为0.18,P

3讨论

3.1中学生亲子和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与父亲、母亲、同伴的依恋关系不同,同伴依恋程度最高,次高的是母子依恋,最低的是父子依恋。在父子和母子依恋上,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同伴依恋上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心理生理急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反抗心理也增强,他们渴望在观点上和情感上能与父母分离;同时,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诸多的困惑与不安全感,这促使积极得去寻求亲密的依恋关系[6]。而来自于同伴间的良好关系恰好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尊重、安全感及归属感等的需要[7]。

3.2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及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呈正向显著相关,表明中学生的依恋状况的确能够影响其社会适应。家庭-同伴关系的三元模型认为,亲子互动能够让家长扮演教育者、引导者或者咨询者的角色,在社会规则、文化规范与习俗等方面明确教育他们的孩子[8],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家庭以外的社交伙伴的关系,以此完成社会适应过程。中学生与父母及同伴间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使其更容易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9]

3.3 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不仅对积极社会适应产生直接的影响,还通过同伴依恋,间接作用于积极社会适应。

这可能是因为父母仍然在个体发展家庭外的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若与父母有良好的依恋关系,个体则倾向于将与父母的积极互动带到其他的关系中,倾向于对他人和自己有正向的评价,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10]。

4 结论

4.1父子、母子及同伴依恋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积极社会适应的发展。

4.2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D.Buhrmester,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and adjustment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hildDevelopment.1990,(12): 1101-1111.

2.陈建.论社会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11-12.

3.安晶卉,张建新,王黎. 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8(1):445-462.

4.余益兵, 邹泓,周晖等.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6-97.

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 (5) :614~62.

6.李小青,邹泓. 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32-35.

上一篇:让语文教师充当课堂情趣的发酵粉 下一篇:音乐是开发智力、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