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导学生倾听”的几点想法

时间:2022-08-13 06:35:24

关于“指导学生倾听”的几点想法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倾听的姿势,倾听的姿势怎么培养,且不说每个人关注时的姿势、神态都各不同,即使教会学生倾听的姿势,学生就能认真倾听了吗?心猿意马。笔者想结合学生立场,就构建新型的倾听能力展开论述

关键词:倾听;姿势;学生立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6-02

近日,在《课程与教学》2011年第6期杂志上,出现了一篇有关指导学生认真倾听的文章,细细读来,觉得有些不妥。

一、先来看看原文节选部分内容

原文节选一:一节课中,前五分钟有98%的同学能认真倾听,前15分钟有80%的同学在倾听,而在最后十分钟只有50%的同学在倾听,最后5分钟能认真倾听的同学不到30%。

原文节选二: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应一位学生时候在倾听,语文课上,我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的指导。

原文节选三:教会倾听的方法,①猜想发言的学生会说些什么;②对同学的观念进行归纳;③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原文节选四:要指导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还要拷问自己的语言对孩子是否有吸引力:①课堂语言要规范正确,清晰流畅。②课堂语言要情真意切,声情并茂。③课堂语言要风趣幽默,诙谐机智。

二、细细品读之后感受

上面的节选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作者的绝大部分的想法,笔者在品读时,对照现有课程标准,我觉得有已下几个方面不妥:

1.课堂前后学生倾听人数不具备代表性,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值得推敲。因为影响这些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倾听的因素是在太多了,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是影响倾听的重要因素,另外还有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一个好教师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中。所以这些数据不具有代表性。

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学生是否在倾听,倾听的效果怎样,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有效果吗?学生掌握了这方面“知识”,学生眼睛一直在看着你,各个都在认真倾听,而你却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心猿意马,这难道就是我们要的倾听效果吗?为了倾听而倾听,本末倒置。

3.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也有不妥之处,倾听时想想同学说些什么,并进行归纳,想想有没有道理,仔细一想不对,倾听是一种情感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耳朵能听到相应的声音,倾听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的语言,还有用语言来回应对方,传递给对方一种你很想听他说话的感觉。倾听的更大的作用在于让一个孩子理解另一孩子的想法,或者让学生理解老师,也可以是老师理解学生。归纳也是理解的成分,似乎更聚焦、抽象,归纳的要求比倾听高多了。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操作仅仅停留在想像的层面,没有表达的需要,更不去交流,只会流于形式。倾听是一方面是为了理解别人的想法,另外也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做准备。

4.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看老师对孩子是否有吸引力,文章中教师的三个做法放在任何一节课上都可以通用,退一步说,做到了这三点就能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了吗,学生就会倾听习惯就培养好了吗?笔者认为要打上大大的“?”。因为再好的语言也会有审美疲劳。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通览文章始末,教师几乎是站在的一个教师立场上来谈倾听这个问题,忽视的作为教育的另外一个主体——学生。只有学生愿意学的知识他才会认真倾听,反之,倾听效果一般。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站在学生立场,梳理学情,进行教材分析,这是让学生愿意倾听你的课的第一步。

三、笔者追求的理想倾听状态

倾听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需要倾听,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以便更好的推进课堂教学,学生更需要倾听,因为倾听不光可以听懂老师的课,还能理解同学的发言等。

倾听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交流服务的,首先教师的问题预设应该具有有向的开放性,让学生每人都有话可说;其次倾听是一种学习方法不在乎于他的姿势等一系列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从心里出发,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的一种主动学习状态。倾听时可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补充、质疑甚至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交流有质疑,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才可能走向灵动。

四、基于学生立场下倾听能力的培养

倾听是一个学习过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单独来讲倾听的方法是不合适的,应该把它纳入到学习这个系统个过程中去,在这个过程来探究有效倾听方法和策略。

1.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前中后都可能有话想要说,因为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是用积极意义的,其次也是师生民主交流合理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学生能将上课没用听懂的知识再次反馈给老师,也有助于教师下节课中再次的补充讲解。应大力的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很珍贵。例如:经常在课上开展类似“我的想法我来说”这一系列活动,可以是补充、质疑、反驳等多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转变学生课堂上“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模式,让学生始终处在课堂思维的第一线。

2.有了这个平台,学生愿意交流,要想更好的交流,那就必然要求他要认真倾听,不在乎学生倾听的姿势等一系列无关因素,而是要关注学生倾听后的质疑、补充、反驳等这一系列过程。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来推进课堂教学。老师要有效的进行组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组织不善的话,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瞬间消耗殆尽。老师在此期间的调控意识非常重要。可以先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当发现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点不够时,老师在来进行引导,拓宽学生的思路。即使学生的思路出现偏差也不要急于纠正,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在这过程中,教师起来合作者、参与者、帮助者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被加强了。

3.要建立和健全学生的倾听、交流过程中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培养很有可能陷于虎头蛇尾的境地。低年级可以用实物激励的方法,高年级则需要关注精神激励,方法有很多,老师们各显神通吧!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2]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报告[J].“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上一篇:澳大利亚高校教育观感 下一篇:养成教育:让垃圾分类教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