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基金会的精细化管理

时间:2022-08-13 06:00:07

浅谈高校基金会的精细化管理

摘 要:近年来,非政府组织飞速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成员――基金会的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管理水平成为一家基金会打造自身形象、提升公信力的重要表现。文章从精细化管理的视角,将基金会的精细化管理归纳为“四化”,即标准化、信息化、人性化和品牌化,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四化”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信息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文化。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第一次从企业走进教育。近些年来,各高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态度,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积极落实精细化管理,办学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作为高校办学资金募集的重要部门――基金会,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成为推动基金会规范、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高校基金会来说,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管理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转为科学型,管理理念由传统的被动型转为主动型,管理手段由传统的文本化转为信息化,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助推学校的发展。做好基金会的精细化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四化”,即管理规范的标准化、数据资讯的信息化、服务提供的人性化和实施项目的品牌化。

1 标准化:建章立册,规范管理,提供精准服务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部门,都离不开“规矩”二字,有了“规矩”,一切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科学、严格、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基金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基金会公信力的保障。作为独立法人,基金会往往涉及到项目经费管理、重大事项决策、资助帮扶育人等方方面面工作,这就要求基金会在符合国家《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工作运行的基本准则,建立如《基金会章程》《理事会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办法》《捐赠项目管理办法》等多个规章规范,为管好用好基金、发挥公益性、提升公信力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工作手册将是推动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到政府机关部门办理业务,或因缺少材料、或因盖章流程不对而折腾多次;到银行和企业办事却很方便快捷。究其原因,可能是办事的人没有及时全面的了解政府机关部门的要求,更有可能是政府机关部门没有将业务标准和流程固化下来。和国内高校管理岗位动辄数千人相比,美国高校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有寥寥数百人,却将众多高校管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以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例,该校制定了涵盖校董会、校长、教务长、投资公司CEO、国家实验室主任等各个管理级别的规章制度,对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在这些制度手册中找到遵循。对基金会而言,就是要将日常的所有业务写成手册,以多种方式提供给服务对象,让他们提前熟知内容,为服务对象提供精准化、一站式的服务,减少折腾。

2 信息化:公开信息,统筹管理,提升竞争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飞速发展,现代基金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能否抓住信息化这个手段开展工作,对基金会工作人员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信息化是实现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借助信息化,可以将募集资金、项目管理等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这样可以突破传统管理方式的壁垒,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影响范围,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基金会的竞争力。

首先,信息化能够提高基金会公信力。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监督,是塑造基金会公益形象、提升基金会公信力的切实方法。通过校园网、自有网站和社会媒体等媒介,基金会及时公布信息和活动,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透明度。

其次,信息化能够提升基金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高校基金会的宗旨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筹集资金,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基金会可以建立起庞大的校友信息库,通过资讯平台、社交网络等,凝聚校友、引导校友,激发他们为学校发展奉献爱心。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以一所拥有20万毕业生的高校为例,如果每年每名校友平均捐赠母校1000元,就能为母校增加2亿元办学经费,做好信息化的工作,校友捐赠将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字。

3 人性化:贴心服务,用心管理,树立良好形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去一个部门办事,如果工作人员很热心、有耐心,即便事情没有办成,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情绪和想法;如果工作人员水平很高,却不热心,也没耐心,纵使他帮着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也会觉得事情办得很累很艰难。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上帝”更需要真真切切的感觉,而这感觉就来自我们管理者提供的实实在在服务。一句亲切问候,一次周到的服务,也许就能赢得服务对象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基金会肩负着资金募集和项目管理的双重任务,与捐赠方和受助人都有着紧密联系,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表现是基金会形象的一面镜子。良好形象的需要贯穿于整个基金管理过程之中。在捐赠方捐赠之前,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形象就是一把钥匙,只有捐赠方认可了接纳了这个形象,才会将捐赠的大门敞开。很多基金会都会举办捐赠仪式,出席领导的规格、会场环境的布置、会序日程的安排,都是展现基金会精神风貌的要素,能够给捐赠方最大的敬重、最深的感触。在捐赠到账之后,项目管理就开始了。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服务对象,能否在管理项目的过程中给予受助者最大的尊重、给办理业务的师生最周到贴心的服务,这些都是树立基金会良好形象的重要课题。基金会有很多项目是资助类的,这些项目的实施,主要目的就是资助有需要的老师和学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春风沐雨般的关爱,而不是施舍和同情。

4 品牌化:培育爱心,传承经典,提高关注度

品牌化是基金会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大做强基金盘子的必然出路。基金会是学校募集办学资金、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的重要平台。项目是基金会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帮扶特殊群体,培育爱心、传承经典,提高基金会品牌,积极争取社会公众的关注,是基金会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比如,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推出“清泉”助学基金,意为“今日第清泉,明天片桃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思源基金”,引领广大校友要饮水思源、不忘感恩;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春晖创新成果奖励基金”,引领学子创新创业,设立“毕业生爱心传递基金”,将爱的种子种植到每一届毕业生的心中……

通过建设这样一个个品牌项目,基金会凝练了项目管理、设计和运作上的经验优势,创新了服务理念,深化了项目的内涵,为高校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未来,高校基金会的品牌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进一步深化以师生为本、以学校中心工作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捐赠资金的效用,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做好,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作者简介:魏小坤(1983-),江苏徐州人,博士在读,现工作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一篇: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实践研究 下一篇: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