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软实力,提高竞争力

时间:2022-08-13 05:57:26

摘 要: 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的高低逐渐成为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深入分析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偏低的本质是由通用职业素养的隐性特征、通用职业素养展现的“滞后性”、形成的“缓慢性”及培养主体的“多元性”等因素造成的,结合多年高职学生管理经验,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提高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通用职业素养 对策

一、通用职业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而通用职业素养是在日常活动中就能获得改善,并对所有工作都适用和有价值的综合品质,包括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等。通用职业素养主要是后天养成的,可迁移的,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将带来深远影响的、受益终生的重要素质。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人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显性的特征;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隐性的,是区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关键。

专家分析说,“道德品质”和“责任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工作高度分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作本身上手所需的业技能变得越来越简单,相对而言,企业更看重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等通用职业素养。企业完全可以接受一张没有工作经验的白纸,但是不能接受质地不纯的劣纸。调查也充分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第二位。

所以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各项事业能否健康良性发展。

二、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现状

1.高职生源特征。

一是当代的高职生多为“90后”,一些同学个性张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欲望强烈,创新意识高;二是他们生长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年代,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一些同学吃苦耐劳精神较差,同时多为独生子女,团队协作意识较弱,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三是高职作为高招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高职生成绩普遍不是特别理想,一些同学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毅力不足。

2.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现状。

一方面高职的进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忽视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导致高职生整体的通用职业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人敬业精神不强,诚信不足,团结协作精神不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离用人单位的期望和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顾问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训练有素的大学毕业生的短缺将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并限制中国向更精密更复杂的产业发展。因此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现实又紧迫的问题。

三、对现状的原因分析

尽管不论是家庭、学校、企业、社会还是个人都意识到通用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现状与企业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通用职业素养的“隐性”。

通用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存在主观性。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关于素质、道德、敬业等的抽象的要求,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比较客观的可度量的评价标准,导致职业素养水平难以衡量、难以比较,结果就忽略了职业素养的养成。

2.通用职业素养展现的“滞后性”。

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不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通常要在高职业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才能展现出其职业素养的高低。所以在人才培养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也无法进行具体的衡量和比较,因此缺乏重视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3.通用职业素养养成的“缓慢性”。

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像职业技能也许通过短时期的集中培训学习就能有明显的成效。现有的学院对教师、对系部的评价导向带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导致各系部、教师对学生通用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积极性。

4.通用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多元性”。

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及个人感悟的共同结果,好与坏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分清责任,即使出了问题,由于找不到责任主体,各方也会互相推卸责任,影响各方面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性。

四、提高高职生通用职业素养的对策

尽管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大学作为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承担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任务义不容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再次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1.强化动力――学院各层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上层的重视对基层起到导向作用,素质是能力的基础。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四是学怎样做人。所以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尤其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2.关注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

尽管通用职业素养的形成在短期内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日积月累,最终良好的口碑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通用职业素养非一日之功,却要始终朝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

3.充分发挥一线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引领作用。

一方面,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学院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最好教育。因此要加强对高职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使其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如就守时这一基本职业素养来说,如果教师上课或上班经常迟到或早退,又怎能要求学生守时、遵规守纪、不迟到早退呢?

另一方面,增强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笔者讲授《管理学》课程时,围绕着管理者的实质是通过他人或与他人一道实现预期目标的教学,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使同学们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W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通用职业素养;在讲授《经济学》课程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时,使同学们了解正是由于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我们容易对亲情、友情等爱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通过故事引导学生不要对父母的爱习以为常,而要对身边的人和事心存感恩,有助于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一方面强化学院行为规范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职业素养教育进教室、进寝室、进运动场、进实训基地。发挥制度的硬约束作用和文化的软影响作用,使其行为符合职业素养规范。

5.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发挥企业的导向作用。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以及目前用人单位对院校学生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增加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的机会,使学生明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主动自发地提高自身修养。应为学生创造提前接触企业的机会,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注重质量和效率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6.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自我训练和提升。

西方有句谚语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溪流中,却不能强迫它喝水。学生本人是职业素养提升的最终主体。引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楷模,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标准。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自我超越,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玲珍.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2]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02.

[3]杜新安.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1.06.

[4]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5]朱晓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13.07.

课题来源: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XJG-14-64-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基于求知需要进行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下一篇:民办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