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句默写的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13 12:47:57

高考名句默写的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

名篇名句默写是高考的一种传统题型,为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记忆能力。纵观2012年高考17套试卷,名篇名句默写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考查的形式看,题型以上句或下句填空为主。全国大纲卷和北京、天津、安徽、湖北、浙江、江西、广东、四川等地的试卷出现了选做题,这种形式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方向。

2.从考查的内容看,以高中教材为主,兼顾了初中教材。作品多选择名家名篇,以先秦和唐宋时代的作品为主,荀子、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的经典篇目在各地试卷中频繁出现;试题的体裁比较广泛,诗文词赋皆有涉及。

3.从分值的设置看,大多在5-8分之间,以6分为主。这相对于整张试卷来说,似乎微不足道,但就目前激烈的高考竞争形势来看,每1分都是至关重要的。

诚然,名句名篇默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但学生失分严重,错字漏字、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在少数,有人甚至得0分,让人咋舌。其实只要方法得当,提高此题的得分并不难。下面笔者结合2012年高考名篇名句的默写来探讨失分原因和应对策略。

一.明确考查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考生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对要求掌握的篇目做到心中有数。如2012年湖北高考就明确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即《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初中6篇和高中34篇。

考查虽有范围,但容量大,想要得满分,确有难度。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注重积累,讲究方法,提高效率;在背诵相关篇目时,要梳理脉络,加强理解,把握语境,准确识记。

二.分析丢分原因,做到“失而复得”

很多学生背诵名句名篇可谓滚瓜烂熟,答题时下笔神速,答案却错误百出。会背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关键还是要理解记忆,准确默写。

1.勤练生僻遂成熟。生僻字是一般不常见、使用频率低,或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的字,很多是认得写不出的。在复习时不可掉以轻心,需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多写几遍就不会陌生。例如:

(福建卷)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辽宁卷)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例句中的“徂”、“晦朔”、“蟪蛄”并非常用字,都比较易出错,考生平时要加强练习,重点记忆,答题时要格外小心。

此外,教材中像“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句中的“豗”、“砯”、“壑”都是生僻字,建议考生对类似名句中的生僻字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同音异义多辨析。有的学生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但有口无心,只记字音不记字形,不加辨析而出错,徒劳无功。例如:

(天津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句中的“幽”因与“忧”同音,词的意思也接近,很容易写错,但如果我们加以辨析就会明白:“幽愁”在诗歌中指琵琶女郁结在心中难以言传的愁绪和苦闷,强调的是“郁结心中,难以排遣”,而“忧愁”则是我们今天常用的词,指因遭遇困难或不顺心的事而产生的忧虑和愁苦。

(北京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句中的“惟”和“唯”因读音完全相同,意思也非常接近而易混淆。二者都有“单单、只有”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唯”的频率较高,古诗文中用“惟”的情况较多,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也有少量用“唯”字的,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类似的情况还有“销”与“消”,“渡”与“度”,建议学生做一个梳理。

(安徽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句中的“清涟”学生易误写成“青莲”,只要明白“清涟”指的是清水,就不会出错。在复习时要强调字形,理解字义,留意表意部分。

(江苏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此句中的“作”易误写成“做”,这是因为不了解“作客”与“做客”这两个词的区别。“作客”意为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我到朋友家做客”。杜甫长年漂泊在外,显然应是“作客”,而不是“做客”。

(天津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句中的“频烦”考生易误写成“频繁”。诗句中“频烦”除有“多次”之意外,还有“麻烦”、“劳烦”的意味,一方面表明刘备求贤若渴,以天下之计来劳烦诸葛亮,另一方面表明诸葛亮不厌其烦,耐心辅佐刘备开创基业。

3.书写通假要忘“本”。通假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诗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平时对这类语法现象要归纳整理,背诵时注意区分,默写时忠于原文。例如:

(江西卷)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句中的“畔”通“叛”,“背叛”之意。考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通假字,可能也明白其意思,但在默写时不可混淆了本字和假借字,应按原文书写。

另外,教材上还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等常见的名句,因含有通假字答题时容易出错,建议考生对这类的名句做一个梳理。

4.识记虚词需踏实。有的学生在背诵名句时只求大概,因而出现错背、漏背的现象,特别是对文言虚词容易疏漏。因此弄清句子含义,理清虚词的作用很重要。例如:

(湖南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句末语气词“也”,用来加强判断语气。

另外,教材中还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遥游》),两句中分别要关注“乎”、“则”、“矣”和“以”、“者”“也”等虚词。

5.句中语序不可乱。有些学生在记忆时只是跟着感觉走,默写时一紧张便颠三倒四,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例如:

(湖北卷)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周《逍遥游》)

在教材中和这句话类似的还有“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考生应该进行比较,“水之积”对应着“负大舟”,“风之积”对应着“负大翼”。

在复习备考中,有的学生还会因某些诗句与其他名句有关联容易混淆而出现错误。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入梦来。(应为“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长使英雄泪满襟!(应为“千载谁堪伯仲间”)。考生在复习时要比较差别,寻找规律,有效记忆。

6.尊重选本明出处。由于教材所选诗文版本不同,个别字词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答题时最好以教材为准。例如:

李白的《将进酒》第18句,常见版本多写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但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却写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如果考到类似名句,考生仍然要以教材为本。

7.认清结构写规范。有些学生因为粗心,或者书写不够规范,常将一些字的结构弄错,功亏一篑,非常可惜。例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嫠”,“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豗”、“砯”、“壑”,考生常因不够细心将这些字的结构写错。

三.加强有效训练,及时查缺补漏

为了提高默写的正确率,我们在复习时除了要重视识记,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默写全篇、上句或下句填空、根据情境填空、易错字填空、易错字订正,及时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

总之,名句名篇的默写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考生只有反复记忆,勤写勤练,不断巩固,细心作答,规范书写,才能在考场上信心百倍,镇定自若,抢得高分。

杨胜利,高均柱,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当阳。责任编校:左晓光

上一篇:例谈语文教学的和谐性 下一篇:高职单招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