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流程设计与思考

时间:2022-08-13 12:34:53

《乡愁》教学流程设计与思考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朗读这首诗。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内容。3、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蕴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情感,懂得孝敬老人、珍惜家庭、报效祖国。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歌大家很熟悉。“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敢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歌词话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牵肠挂肚。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就是其中一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1、了解作者(略)

2、了解背景

余光中1949年随军到达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几十年不通来往。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在台湾的寓居内创作了《乡愁》这首诗,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国怀乡之曲。

(三)聆听和模仿朗读,探究这首诗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初步感知诗人的内心情感。

1、听朗读视频

2、跟随视频朗读

3、思考交流朗读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朗读要领:语调舒缓,注意节奏,突出重音,感情深沉。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用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愁的?为什么选用这些事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可以寄信,传达思念:有了船票,可以很快回到妻子身边;母亲去世了,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想尽孝但又不能,坟墓牵动了作者的思绪;海峡虽浅,却两地阻绝,不能通邮,不能通航,隔海远望大陆,绵绵愁情融入浩瀚的海水。

补充介绍:诗歌中用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载体叫做意象。

2、这些事物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时间更替,情感增强。而现在鸣奏的是最强音,过去的乡愁是为了衬托现在的乡愁,在最后作者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渴望祖国统一,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道出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心声。

(五)回读诗歌

你还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

(六)再读诗歌

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主题等方面总结本诗。

(七)拓展延伸

如果余光中先生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补充介绍: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人把台湾比成一个闹别扭的孩子,终将回到母亲的怀抱。随着两岸人民的不懈努力,两岸关系已渐入佳境。1992年,阔别家乡43年的余光中先生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2005年4月,主席连战来大陆访问,达成了五项协议;同年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大陆访问,达成六项协议。

教师结语: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感受到诗的音韵之美和情感之美。我们更应该由此懂得孝敬父母,珍惜家庭,永远把祖国装在心中。

二.教学思考

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围绕诗歌这种特定的文体和本诗中精心选择的几个意象的表现效果展开分析欣赏。一方面感受诗歌用声音表达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体验诗歌的精美,于巧妙的意象选择中表达丰富深沉的人物情感。首先,重视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并在诵读实践中丰富对诗歌的感知,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的体验与感悟。其次我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探究“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在不同阶段的象征意义,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此,我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1、通过朗读和听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分析感悟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感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在不同阶段寄予的情感内涵,进而探寻诗人的心路历程,体会情感的层层推进,把握情感高潮,体会最高境界——爱国之情。

3、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

4、学以致用,重视方法和积累。引导学生把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整理。

5、设计对话训练。本环节有双重作用,不仅是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运用、考察,更是情感的参与和熏染,与整节课的授课内容密切相关,是情感的延续、升华和交融,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是把课本的情感引向生活现实的一盏明灯。

6、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并体现三维目标要求。

印晨霞,教师,现成江苏泰兴。

上一篇:教学做合一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下一篇: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