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诗、画与行旅情缘

时间:2022-08-13 12:13:54

论中国山水诗、画与行旅情缘

【摘 要】不论中国格律诗,还是山水画都与山水行旅有着莫名的情缘。这源自于中国文人对自然独特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他们长期受儒、道、释诸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将自己融入天地自然之中,俯仰天地,师法自然,从中体验着生命的乐趣与真谛,也以各类艺术手法来感悟和表现。

【关键词】山水;诗画;行旅;情缘

一直以来,中国的文人都钟情于山水行旅,因为那里有的不光是无限的风景,那里更有一种深远而博大的灵魂寄托所在,单是从古人对奇山异水的诗情墨韵就可以体会到。在我看来登山临水,至少是一件很惬意很好玩的事。但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享受自然乐趣的同时却留下了宝贵的诗情墨韵,那么这与他们曾经的足迹,以及他们酷爱的山水行旅有着怎样的情缘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毋庸置疑,山水一直都是诗人画家抒写情思,寄托灵魂的对象,而山水诗、画也都爱以山水境界作为吟咏和表现的中心。当然诗与画也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大概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么完美与生动的结合了,俄国诗人普希金也曾将诗境用绘画的形式描绘了出来,不过它同中国的山水诗画的结合是大相径庭而又无法相提并论的。然而诗、画的结合较之于它们于山水实境之间的情缘就相形见绌了。

元人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行改步,有无穷之越,自非胸中丘壑,,如万顷碧波,未易摹写。”艺境(这里单指诗境、画境)的创构是使客观的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作者心中的情感不断起伏、澎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实的表达出来的,只有全幅生动的大自然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朝晖夕阴、风霜雨露才足以表象作者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性和感情。

中国山水画大师董其昌曾说:“诗以山水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这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亦是是宇宙诗心的影射,诗人活跃的心灵,本身就是与外物的同化。它的张弛取舍,虚实动静,运筹帷幄,心驰神游于空间和时间的转换之间。

在谈及山水画的创作这个话题时,黄宾鸿先生对其有过精辟的阐论:“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四个过程: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这令我想起了国画大师的一句话,那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与黄宾虹先生的辟论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意思都很明显,简约,但就是这样精辟简约的话却没有得到我们广泛的玩味。他们对于大象无形之美的领悟,显现出了道的灵气。辛弃疾曾作过过一句自作多情,自我陶醉又很经典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且不说他的自我陶醉于青山之间,那简直是把青山当作了一个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美人,而又自作多情的自命为潇洒英俊的君子,这样的自作多情来自于青山,仁者自然其乐无比。

中国诗画境界意韵的审美是与历代文人画家的思想分不开的,他们长期受儒道,释诸家思想的影响,促使他们始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地。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方式,蕴含了丰富的“行旅”意味的生命感和宇宙感,同时也显示了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理论的深刻理解。中国文人对诗情或画意的把握主要是以老庄的思想为标准来区分道镜与俗镜,因而中国山水诗画在艺术上有雅逸,俗气之别。在作品上也有逸品与俗品之分。这当然与为文人内在的深厚文化底蕴密不可分的。

至于传统的中国美学的人文底蕴,体现在对人生理想的阐释及人生个体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中,文化是相通的,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就曾创作了这样体裁的油画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在做什么。又要道那里去?》作者来到孤岛上,看着生活在那里的与世隔绝的人们,似乎也有中国文人那种“人生若寄”、寓形宇内“,对生命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算是赋予了我们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一个完整的意义吧。

我们华夏民族是一个珍视生命,以和为美的民族。而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诠释,相对于哲学理性的思辨与伦理的实践是一种升华和超越。中国诗画在审美方面以道释的宇宙观来领悟自然,中国画意境的创作也不是对自然山水的简单复制,摹写或再现,而是在中国文人搜尽奇峰,踏遍山河,胸中自有丘壑再经过文人消化融合多种因素与主观精神情感的结合。

中国山水诗画与行旅之情缘可谓渊源共生,我们从中国古代丰富的诗山墨海中信手拈来几块玲珑的奇石,几朵精美的浪花就可以知其端倪。

中国画家热爱山水,不只是将他作为观赏对象,而却将他作为畅游,安居的精神家园,所以他是身临其境的与他交流、沟通、并融入其中,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形成了流动的空间。而空间组织在高下、前后、左右、远近、虚实和有无的相互转换中,构成了既充满张力,富有动势,又富有节奏和统一性的“空间”运动。

再来看明代画家董其昌的《秋兴八景之一》三山两水、山形宛转、水平如镜;山水之上,长空一色;山水相连,山以水为血脉,水得山而娇媚;水天一色,形隔意连交流着无限生气和意蕴。特别是中景山石崎岖,柳丝拂风,逼如真景。山随水转,水会云意,而云水都不过是山石草木的灵气和神韵。画面不着一人,足见画者对此景的偏爱。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以心师法自然的奥妙,那意境原本是主观风景,且起自画家心中云雾相生,阴阳相交,正如佛家所言“境由心造。”

中国山水画逸品大手笔不胜枚举,而中国古诗更是浩如烟海,卓而不群。中国诗歌对超语言的意境的追求,不是在天地之外另造一个天地的幻境,而是诗人自我生命与天地合一,与天地共化灵境。诗歌到了这种境界已超越了艺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诗歌是人生自然的展现。所谓自然,一方面是朴素纯真、任性随意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体悟宇宙生命而获得的超越空灵的境界。

诗人也好,画家也好,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他们都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法,畅神游于天地之间,不论诗作还是画品,他们都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造山川。

魏晋以来,中国文人士大夫以老庄自然观念为引导,追求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态的艺术体现,行旅山水间的本意将是将自我从有限的形体拘束中解放出来、投放到天地大气的无限运行中,所以在诗中,在画里,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后化为虚无。

中国诗、画和山水行旅情缘之间的情缘到此就可见一斑了,它们说不尽的缠绵悱恻的情愫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用心去体会,涉足去感受,一定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肖鹰.美学与艺术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中安全文化建设浅析 下一篇:论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