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对肝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2-08-12 11:37:31

观察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对肝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单纯结核杆菌感染患者共50例,将其设为A组;选取结核杆菌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25例,将其设为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受到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中5例发生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发生率为10%;B组患者中11例发生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发生率为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抗结核药物; 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153-02

doi:10.14033/ki.cfmr.2016.28.085

肺结核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该病近年来的发生率呈逐渐回升趋势,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2]。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肺结核的治疗方案不断的改进,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的应用均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述药物进行治疗时,不可忽视其对肝脏细胞所产生的伤害性。根据临床观察,对于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易引发药物性肝炎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还要求暂停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致病菌可能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降低后期治疗效果。因此肺结核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成为较为棘手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就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重点了解患者治疗后肝脏功能所受到的损伤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2015年6月,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门诊部收治的肺结核患者75例,其中包括单纯肺结核50例,设为A组;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25例,设为B组。纳入标准:(1)治疗前检查患者的肝脏功能未出现异常;(2)治疗前未服用肝毒性药物;(3)两组患者对于本次调查情况知情。A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0~70岁,平均(43.4±2.4)岁;B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9岁,平均(44.0±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抗结核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治疗前4个月时,所使用的药物为利福平(R)、异烟肼(H)、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首先服用H(300 mg/d),体重50 kg患者,服用R(600 mg/d)、Z(1500 mg/d)、E(2000 mg/d)。治疗后,再以H、R两种药物维持治疗2个月,即整体治疗时间为6个月。

在接受治疗后,每间隔2周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个月后检查间隔时间为每个月1次。在检测过程中,一旦出现肝功能检查指标异常,可能有药物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症状后,则需立即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并指导患者口服护肝药物,护肝药物服用至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当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一旦恢复,则需继续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1.3 急性药物性肝炎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1)药物治疗4周内肝功能指标检测异常,提示存在肝损害;(2)伴有发热、瘙痒、皮疹等初发症状;(3)临床检验提示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0.06;(4)患者存在肝细胞损害、肝内淤胆等病变;(5)临床检验提示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呈阳性;(6)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为阴性;(7)使用相同药物治疗后,患者肝损害症状被再次诱发。对于满足第1条,或满足2~7条中任何2条症状的患者,即可被判定为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肝炎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中5例发生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发生率为10%;B组患者中11例发生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发生率为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A组患者的AST、ALT水平分别为(210.8±75.6)U/L、(209.8±14.8)U/L,均低于B组患者的(388.8±89.5)U/L和(373.8±92.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肝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A组患者所需肝功能恢复时间为(27.0±2.4)d,短于B组患者的(42.0±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3,P

3 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咳血等。近年来,我国肺结核的发生率逐渐呈回升趋势,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3]。肺结核的发生与多项因素相关,如身体虚弱、长期营养不良、遗传等[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肺结核的治疗水平不断提升,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通常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使用抗结核药物可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对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其在治疗过程中诱发急性肝炎的概率将明显的上升,这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4]。而对于未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其诱发急性肝炎的概率则明显的降低。本次调查结果也充分说明,25例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患者,其急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4%,显著高于单纯结核患者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若在治疗前未对患者进行肝炎病毒学检查,那么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肝炎时通常被认作为药物性肝炎,这就易造成误诊。许光辉等[5]的报道中指出,在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时,若患者的急性肝炎发作时间较晚,且其转氨酶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同时对其进行保肝治疗时所需要的时间较长,那么这一类患者大多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这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不可完全依靠这一结论进行判定。笔者认为,结合临床特征同时辅以针对性的实验室检验准确性可达到提升。

痰涂片诊断在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过程中,随着患者急性肝炎的出现导致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暂停使用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6-7]。在此阶段内,致病菌可能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同时也可能增加疾病传播概率,使得治疗失败。因此这就要求,对结核患者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时候,应先进行肝功能的检测,而后再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这对降低后期风险有重要意义[8]。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已经携带肝炎病毒的抗结核患者,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概率是显著高于单纯结核患者的。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AST、ALT水平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以抗结核药物治疗可对肝功能造成的一定损伤,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更加重视,及早且积极的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降低对肝脏功能产生的伤害性。但本次调查因样本容量较小,因此尚存在以的不足指出,笔者后期将继续扩大样本容量,以完善本篇报道,提供更加完善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许东,赵满芝,孙登顺,等.87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2):112-113.

[2]刘云,杨辉,马克,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骨关节结核病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2,26(6):450-452.

[3]施海燕,廖宝林,林思炜,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的防治研究[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3,6(2):90-93.

[4]顾佳怡,尔西丁・买买提,向阳,等.肺结核病人中丙型肝炎分布特征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联性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2):119-122.

[5]许光辉,陈志宇,甄志斌,等.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关系的队列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4-6.

[6]邓国防,雷建平,邓群,等.28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重型药物性肝炎预后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9):620-622.

[7]管鹤.肺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8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药前沿,2014,4(24):194-195.

[8]刘丹,刘艳,岳军,等.结核患者的HBV、HCV和HIV病毒感染模式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5):920-923.

(收稿日期:2016-06-19)

上一篇:地高辛加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衰伴快速房颤的... 下一篇:谈管理会计发展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