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说与学的同体一致

时间:2022-08-12 08:53:39

浅谈语文课堂中说与学的同体一致

孩子的内心是一处肥沃的土地,盛产新奇的想法,不由得让人拍案叫好,他们具有强烈的诉说欲,他们急切地想将自己认为精妙的东西分享给身边的人,尤其是在人文性较强的语文课堂上,这种欲望最为强烈。所以语文教师应将说与学结合起来,使其同体一致,让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并在说的带动下乐于发现、乐于想象、乐于表达。

一、说与阅读的同体一致

阅读是感知文章思想、情感的第一要素,通过阅读,那些隐秘幽深的文章内涵才能浮出,我们才能对作者的遐思进行赏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始终站在一起,阅读无法割裂其中一个。但对诸多教师来说,他们似乎忘记了阅读的这两层意义,通常点到为止,只为了读而读,几乎不对课本做任何向外的延伸,学生说的欲望被抑制,对文章这两方面的价值体悟不深。说与阅读的分离,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生趣。长此以往,学生到说的时候,词不达意,学也是死记硬背,学不出名堂。所以教师应该让说与阅读同体一致,卸下在学生身上的枷锁,让他们将从文章中获得的感触表达出来。

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文章通过两件事将那种血浓于水的父子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充满感情自主朗读,整体感知文字内涵,并试着将文章中所述的两件事用精妙的语言概括出来。一是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另一个是儿子对高尔基的爱。虽然阅读要针对文本进行,但是没有延伸性的阅读势必会黯然失色,所以教师要以这篇课文为主,实现重点难点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以这篇课文为辅,让学生敢于由此及彼,找寻这篇课文外延的东西,并有勇气将其说出来。“一千位读者会读出一千个哈姆・蕾特,那么在文章中抑或在生活里,你读出的父爱又是怎样的呢?面对无私的父爱,作为子女的我们又如何报答? ”面对教师话语权的让出,学生说的欲望被激发,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将阅读和说联系起来,实现由课堂到生活的一次旅行。

二、说与分析的同体一致

整体是由局部织成,但是知整体不意味着也知晓事物的每一个局部,如同,我们看到事物的现象,却不清楚事物的本质概念。对一篇文章来说也是如此,倘若想细致地了解作者的每一句话,就必须由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进行逐句逐字的推敲。但在将文章肢解,对每一个局部进行思想到感情的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削弱自己的角色力量,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说的能力。经过教师对其分析立足点的引导,学生必定会由此出发,探索出镶嵌在文章字词句当中的深邃内涵,当然也包括字句安排的技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像捏泥人一样,将各个局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这也就是对文章灵魂的一个总结。可以说,局部的分析的初衷是要深刻地了解整体,而说与分析的同体一致更能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概括能力。

还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为例,它叙述了高尔基与儿子间深深的父子情意。儿子为了自己父亲高尔基能在意大利的岛上更好的休养身体,利用探望父亲的时间,在岛上种下各种花草,装点小院,花朵婀娜多姿,随着清风向四周发散着扑鼻的芳香,为高尔基带来些许乐趣,所以他在信中告诫儿子说:“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文章整体最能给读者启示的一句话,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一文章局部的内涵,了解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的内涵,并且把自己分析的说给老师及学生听。“文章中的给和拿分别代表什么?给这一动作的施予者和授予者分别是谁?文章结尾处所说的‘给比拿愉快’是什么意思?”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观分析层面所占比重较大,他们所吐之物皆是胸中所得之物,包含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说与分析一体的平台,让学生言说周围的世界,这样可以培养其洞察、表达、概括的能力。

三、说与联想的同体一致

事物如果缺乏一个向其他事物延伸的能力,那么这个事物是贫瘠的,一切都止于该事物,因为没有联想的能力,我们发现不了事物之外的一些宝藏。所以对教师来说,要唤醒学生的联想意识,让其从一个事物身上发现另一个与之相关或无关的事物,这一发现要建立在对以往事物熟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透彻分析之后,才能让学生进行一次联想的冲浪,让学生以课本知识作为发现的起点,去联想人生和生活,找到与课本截然相同或相反的东西。当然,学生也可以由课本向生活过渡,用课本上涉及的哲理指导人生,实现联想这一活动的升华。如教师在讲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给予拿的实例,并由此真正领悟给比拿让人愉快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课堂的一系列活动并不是单一进行的,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的说渗透在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说出心意,学出名堂。

上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小班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绽放“静”“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