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悲歌,美国汽车生产模式的终结

时间:2022-08-12 07:45:26

通用悲歌,美国汽车生产模式的终结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衰微,并不仅是因为工人的高福利、在职员工的高工资。一个缺少技术创新的企业,再有一个拿高薪的、出卖企业资产的“精英”阶层的存在,企业不倒反而新鲜了

2009年5月30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能否重获新生将见分晓。

困难之大超乎想象。到2008年12月底为止,GM身上的债务为861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地增加下去,因为从2009年3月的销售看,该公司在美国的销量减少了44.7%,销量的减少意味着公司重获新生的可能性更低。这家1908年9月16日设立的公司,在刚满百岁生辰的时候,悲歌四起,像是一位百岁老人,生命的火焰已经非常的微弱。

在GM浑身上下伤痕累累的时候,靠几张小小的创可贴贴在伤口上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GM的困局是每个美国人都看在眼里的,2009年的最初三个月,美国人就看着公司高管们拿出了一个又一个创可贴式的救命方案,又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地遭遇了失败:GM的伤口不仅没有半点好转,破裂的伤口处脓与血在向外渗透。3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给出最后60天限期,让GM拿出“具有时效性的解决方案”。

但是,今天的GM似乎已经没有了继续延续生命的能力与意愿。美国政府给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宽限期为30天。其实整个美国汽车行业已经在20世纪走完了自己光辉的历程,21世纪美国有其他能够辉煌起来的产业,但汽车大概不会是其中的一员了。

在小型车的开发上的失败

通用汽车公司(GM)是在1950年成为美国最大企业的。1953年,查尔斯・E・威尔逊成为了艾森豪威尔政权的国防部长。到了1955年12月,GM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家全年能够赚到10亿美元的大企业。

在美国汽车业高歌猛进的时候,突然在1971年遭遇了石油危机,美国生产的根本没考虑汽油价格的高耗能车,顿时失去了市场。从这个时候起,大型车、高耗能车可以一时走俏,但绝对不能延续长久,可以成为社会新富、暴发户、伪贵族的座驾,但绝对不会给企业带来长久而丰厚的利益。GM的失败,主要是栽在了这里。

石油危机后,小型车的需求迅速高涨了起来。美国国内并不是没有小型车,比如那里有过Khoravar、Vega等车,GM在得到Opel(欧宝)、Isuzu(五十铃)等的协助后,先后开发出了Tcar、Jcar等车,也想向其他小型车进军,但可惜在石油危机过去以后,GM的小型车卖得很差,加上这些车的质量糟糕,生产效率低,渐渐地,小型车成了该公司的鸡肋。

在1981年到1990年之间,罗杰・史密斯任GM公司董事长,公司开始了新的尝试。1984年,GM与丰田汽车组建了合资企业“NUMMI”,在吸收丰田的质量管理(QC)的同时,一些低效的工厂被整顿,对劳动条件进行了改动,生产效率也开始有了提高。这期间GM开始仿效日本及德国轿车的开发理念,生产出了Saturn(土星)车,算是卖得不错,尽管在工厂机械化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毕竟在90年代的最初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来GM应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但偏偏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SUV车、皮卡的需求猛增,和小型车比起来,这些车的利润要高很多,GM也很快就把生产的重点放到了这些大型车上了。

但是,大型车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高利润,追求短时段的高利润,主动放弃能长期赚取利润的小型车,这首先是GM及美国另外两家大型汽车企业――福特及克莱斯勒最终共同走向衰微的主要原因。

在新能源车的开发上晚了一步

我们观察GM等美国汽车企业,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上,大大地落后于日本企业了。

日本厂商已经开发出完全商业化的混合动力车,价格在2万美元上下,每升油的行驶距离在30~38公里之间,今后突破40公里指日可待。价格便宜,积累了充分的开发及生产经验,市场开拓已经在进行。除了混合动力车以外,电池车(电动车)的开发,也使日本企业走在了前面,美国企业手头积累的技术等非常有限。今后GM等企业想在新能源车方面占上风,已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可能,失去了能够掌握未来技术的企业,自然无法在市场上长期拼搏。

应该说从2000年前后开始,环保成为了世界各国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消费者的消费行动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开始注意环保,同时原油价格的飞涨,也让消费者不得不关心汽车的能耗问题。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GM看到了SUV车、皮卡的高利润,基本上把生产力量集中到了这方面,过去他们仅有的一点小型车的开发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特别是最近这两年研发及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小了。

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表面上这只是一场恐怖活动,但这次事件后,汽车销量急剧下降。GM的库存开始增多,涨库现象时有发生,但企业并没有减产,库存多了以后,只能以减价的方式处理,削价推销,成了GM的主要营销方式。原本靠生产SUV车、生产皮卡来挣大钱的,但企业直接面临以上这些问题时,大型车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太多的利润。2005年,GM的收益已经相当恶化。

从我们能得到的GM财年表看,该公司在2005年的亏损为105亿美元,2006年情况好了一些,为20亿美元,但到了2007年猛增到387亿美元,2008年1~3季度为212亿美元。美国媒体上反映出的GM总亏损为861亿美元,估计世界上已经没有哪家生产民用品的企业能亏损到这个程度。

从2008年开始,GM的债务早已经超过了本身的价值,当然不能向股东提供分红。在金融市场上,该公司希望能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但这一招也没有行得通。我们能看到的是公司股票节节缩水,从2008年5月1日(23.19美元)到2009年4月16日(1.94美元),股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缩水超过90%。评级公司早已将GM定为“不适合投资的企业”。

拒绝批评的企业

从1955年获得巨额利润以后,美国民众对GM的关注就从来都没有减少过,有过众多的电影、报道明里暗里地向GM提出过善意的批评,但美国市民没有看到GM的诚恳回应。

1979年上映的《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GENERAL MOTORS》(晴朗之日可以看到通用公司),讲的是GM公司绝对不肯接受内部及外部的建议,让大企业的蛮横一览无余。

著名经营学家Peter Ferdinand Drucker(德鲁克)带着一种好意研究过GM。他在1946年的著作《公司概念》中,善意地批评过GM,说:“到了战后,企业有必要在组织、事业、目标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当时GM公司大楼最上层是第14层,那里集中了公司的高层领导。德鲁克说:“第14层的人对汽车产业的运营知识、经验及能力并不具备。”据说这些评语让GM的高层非常的愤慨。

美国记者也批评过GM。1984年,David Halberstam(哈尔巴斯塔姆)记者在《霸者的骄傲》一书中,揭示过GM及其他两家美国企业的骄傲无知,并预言美国三大汽车企业最后会被日本企业取而代之。

可惜种种批评并没有成为GM改过的契机。

从出售资产到开始向国家求助

GM的经营江河日下,但是我们在几年前看到的GM财务报表依旧很好。虽然收益并不好,公司维持着世界第一销量,缺钱的时候,只要处理一些早年买下的其他股票,就能解燃眉之急。

日本富士重工业的股票,GM在2005年出售给了丰田公司。2006年又取消了与五十铃汽车的资本合作关系,接着把铃木汽车的大部分股票卖了出去,2008年11月完全解除了与铃木之间的资本合作关系。本刊在GM大卖股票的时候,分析过这个现象,在这里不再赘言。有一点要说的是,售出日本汽车的股票,能一时解除GM的燃眉之急,但让本来就缺少小型车技术、缺少新能源汽车技术的GM,断绝了技术来源,使它在最近两三年处境越发地艰难了起来。

汽车是美国的代表性产业,外国汽车企业觊觎三大汽车的垄断地位,在美国难以获得市民的支持。丰田汽车从这个角度判断美国市场时,曾经提出过与GM共同开发新能源车。雷诺日产也提出过相似的提案,但最终都未能得到GM的认可。和竞争对手在未来的汽车领域的合作,终成泡影。

在能够出售的资产基本告罄以后,剩下的只有向国家求助了。2008年美国政府决定从总额70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中拿出174亿美元贷款给汽车企业,其中GM获得了94亿美元。GM在获得这笔贷款后,有意向政府追要更多的资金。但奥巴马总统给出的是3月30日以后的60天内拿出最终解决GM问题的计划。

中国国内不少媒体在谈到GM的经营问题时,把很大的关注点放在了GM的养老金黑洞上,似乎这是让GM走向深渊的根源。我们认为养老金问题是在很大程度上拖了GM的后腿,但问题的最大原因应该在于美国汽车出现三大巨头以后,特别是它们一时能称霸世界以后,在技术革新上的停滞,使三大企业同时进入衰退。如果美国国家替代GM等公司支付所有养老金的话,GM能否东山再起?应该说基本无望,因为它们手头并没有能争取到大众市场的小型车,更没有能在世界汽车行业发挥领先作用的新能源技术。

美国的汽车生产模式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史过程。

上一篇: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三场节能减排攻坚战 下一篇:电力和效能建设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