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楼镇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

时间:2022-08-12 04:17:45

宋楼镇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宋楼镇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效果情况。方法 2013年5月对宋楼镇幼儿园在园内的2~6岁学龄前儿童共562例分为2~岁、3~岁、4~岁、5~岁和6岁共5个组,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备用,以酶联免疫法(ELISA)来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表面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岁年龄组,达到90.54%;最低的为6岁年龄组,达到82.67%。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表面抗体率在2~6岁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并且显示在各年龄组阳性率卡方趋势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P

关键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之后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由于慢性病乙肝病毒携带者经常产生预后不良,同时转化为肝硬化、肝癌,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1]。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就将乙肝疫苗的接种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尤其是针对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所开展的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促进宋楼镇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科学地采取乙肝疫苗接种率和控制乙肝防治策略,我们对2013年5月宋楼镇幼儿园在园内的2~6岁学龄前儿童共562例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做了一次调查。现将相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13年5月宋楼镇幼儿园在园内的2~6岁学龄前儿童共5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328例,女性为234例。

1.2方法 本研究按照资源的原则,同时还与受检儿童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及隐私保密协议。派专人免费为该镇幼儿园562例2~6岁学龄前儿童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备用,以酶联免疫法(ELISA)来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以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酶联免疫法诊断试剂盒作为研究试剂,全部在试剂盒检测有效期内,检测及判定结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来进行。并且还通过对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阅,取得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具体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在EXCEL表录入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率的比较,P

2 结果

对于本研究的562例学龄前儿童,分为2~岁、3~岁、4~岁、5~岁和6岁共5个组。从不同年龄组乙肝疫苗保护效果来看,表面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岁年龄组,达到90.54%;最低的为6岁年龄组,达到82.67%。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表面抗体率在2~6岁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并且显示在各年龄组阳性率卡方趋势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P

3 讨论

乙肝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之后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由于慢性病乙肝病毒携带者经常产生预后不良,同时转化为肝硬化、肝癌,其广泛流传,有着极高的人群感染率,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在我国,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感染是始于幼龄期,尤其是通过母婴传播。统计资料表明,在幼龄感染者中,发展为慢性的达到90%,但成人感染者中转为慢性的仅仅占5%~10%,因此目前解决乙肝的根本措施是抓好新生儿免疫[2]。从2002年12月开始,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接种乙肝疫苗能够使人群的抗-HBs阳性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还能够对乙肝病毒的感染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促使人群感染率降低,并可使乙型肝炎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2013年5月宋楼镇562例学龄前儿童的抗-HBs阳性率为88.97%,而且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相关文献的报道基本吻合[3]。2~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最高,达到90.54%;最低的为6岁年龄组,达到82.67%。由于抗-HBs血清滴度在一个全程免疫后会逐渐下降,则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表面抗体率在2~6岁期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这就提示我们对大龄儿童适时采取乙肝疫苗的加强接种很有必要,可当儿童于3~4岁时做一次免疫加强接种乙肝疫苗,以此促进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的提高[4]。

参考文献:

[1]张安柱,吴韬,李园园,等,保山市7~18岁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现况及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56-157,159.

[2]王军虎,2003-2010年陕西省蓝田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和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58-1360.

[3]王志勇,戴德芳,肖洁华,等,湖南省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888-889.

[4]吴文旭,流动人口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29.

上一篇:巨大阴囊脂肪瘤1例并文献复习 下一篇:催产素引产的方法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