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农业劳动力季节性转移信息平台构建

时间:2022-08-12 03:11:22

基于云计算的农业劳动力季节性转移信息平台构建

摘要: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趋势越发明显。分析了农业劳动季节性转移的特点,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问题,提出了构建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并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农业劳动力季节性转移信息平台模型,从其构造原理分析了各项功能,创建了信息平台运行机制。

关键词:季节性;农业劳动力;云计算;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24-04

Construting Platform of Seasonal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Information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KANG Jiao-jiao,LI Jian-m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usiness College,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was analyzed.A cloud computing-based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agricultural labor seasonal transfer was built and run.

Key words: seasonal; agricultural labor; cloud comput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农作物生长受到温度、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在一年中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就是农业劳动的季节性[1]。农业劳动力需求有数量和劳动时间季节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基本利用形式。

目前农民大多为“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休闲”的劳作方式,形成了现有条件下的农业劳动力剩余。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在目前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有1/3属于剩余劳动力。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服务业中,但就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所能吸纳的劳动力总数也不过1 000万人,只是剩余劳动力总数量的10%。从长远来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挖掘农村内在潜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根据农作物季节性规律,充分调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农业中,这种补给不仅有利于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同样也充分调动了农业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包括季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区域性农业劳动力转移,季节性转移带动了用工市场的季节性规律。农业这种季节性用工市场主要反映了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凭单一个体解决季节性用工难问题比较困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农产品市场,还要把农业要素市场结合起来,农业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近年来,建立的全国性农业要素市场发展比较缓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建立跨区域的劳动力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公布可以实现产地和劳动力充裕地区的对接。

1农业劳动力季节性转移现状

近年来,农业要素市场的不健全阻碍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旺季劳动力不足,进而出现农业用工难等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新疆地区棉花采摘季节,在本省及外省招收大量的拾花工,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用工期短,然而实际棉花采摘劳动力不足。近几年,每年平均有15万人的缺口,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棉花质量及产量都受到了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不稳定性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难度,出现了用工荒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与生产效率。由于用工单位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等问题。果树、林业在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经历不同的时期,在没有机械工具的帮助下,嫁接、采摘等工作完全依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需求数量与需求时间都由相应农作物来决定,这种农作行为呈现了季节性趋势。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在解决农业信息服务的问题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将改变农业信息服务的模式,为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新思路,将信息无障碍地送到农民手中。在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运用云计算技术,改变其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使用工单位与农户实现无障碍沟通,并且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农业生产过程中保障了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跟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

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2.1流动性较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客观限制,高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存在季节性与周期性,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强,在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影响下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象。不同农作物季节性劳动力需求在时间和劳动量等要求上都均不同,地域性的距离需要不同地区来补充劳动力。相应单位提前输出人力需求信息,根据各种来源的用工信息,外来务工人员像候鸟一样奔波于城乡之间,在务工地与劳务输出地之间流动。

2.2主动性、自发性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多以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自家农业生产,同时还能满足劳动力缺失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自组织现象。在农作物季节性及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形成了主动性、自发性的劳动力转移。这一特点存在不可控因素,给劳动力转移市场带来了管理难度。

2.3人员素质不高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农民占绝大部分,其文化程度不高,仍然使用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对电脑操作等不了解,导致接受信息慢、信息量少。季节性劳动力多为短期劳动,流动性强。在参与劳动过程中,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与知识,在每个生产周期中,都要对新进成员进行培训。

3农业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建的目标

信息平台构建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高效收集信息,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整合涉农企业信息资源,并实现与企业的对接与协调,易化信息操作难度,寻求及时便捷的信息获得途径,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供给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云计算技术,用工单位、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等通力合作,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及时有效地用工信息、闲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信息等。专家系统根据企业特点为农业企业设定不同的用工时间表及用工数量,农民通过手机等简易的终端即可获得所需信息。

4云计算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模式

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整合成以大规模、可扩展的方式对外部用户提供服务的一种计算方式,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得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2]。与传统技术相比,云计算有了很大的突破,用户可利用互联网,将所需程序运行在大规模的服务群中;也可将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不存储在个人终端存储。在任何地方、时间,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3]。

云计算相关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数据存储能力以及分布式计算能力。在云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各项云服务。常见的有四种类型:软件服务(SaaS)、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数据服务(DaaS)。在未来的云计算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将有一个新的飞跃。将云计算技术运用到农业信息服务中,可将零散资源整合成极大规模的云数据库,即可轻松实现无线存储、超级计算、资源共享等功能[4],又可降低对客户端的要求,综合使用无线、有线网络获得所需资源和服务。

上一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