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综合评价的探析

时间:2022-08-12 02:03:50

新时期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综合评价的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步加大,尽管我国所有的水资源总量为世界第六位,然而人均水量却排于世界百位后,已逐步成为了贫水国之一。我国发展至今,大约有一半的城市目前张处于一种缺水状态,其中有14%的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缺水问题。鉴于此,为使科学发展观得以落实和贯彻,推动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国家已将非常规水利用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了社会建设重点的一个规划领域,雨水作为非常规水源中的一种,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基于这一形势,为更好地实施非常规水源的规划,本文就新时期下,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综合评价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综合评价;排水系统;雨洪系统

一、引言

为降低城市雨洪水所造成的径流污染、洪涝灾害以及雨水资源流失等各种问题对于城市良好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时,必须要加强城市雨洪资源的管理,其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开发建设范围内绿地、屋顶、道路、广场以及庭院等不同下垫面在降水时所产生的各种径流,通过调、集、用、蓄以及渗等一系列的管理方式,达到降低区域范围内防洪压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外排径流量的降低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目的,把灾害防范和资源利用有效结合。除此之外,在城市雨洪的综合管理过程中,还包含了地下水的补充以及防洪防涝等。由此可见,城市雨洪管理属于一种综合性且多目标的管理系统。

二、目前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进程的加快,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已开始加大了城市雨洪管理的研究力度,同时国家对于雨洪资源的管理以及综合利用也予以了高度重视,比如“十一五”和“水专项”等,并且也加大了雨洪管理的资金投入,颁布并了关于雨水综合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了一些新技术以及新理念,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但是相对于国外而言,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雨洪管理仍旧处于一种劣势状态,仍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观念。依旧停留于传统直排观念上,这样不仅加大了排水管网负荷,同时所产生的这一径流还会导致城市水体的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使得雨洪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第二,管理。相对而言,城市雨洪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如生态环境的维护、排水、水资源的消耗、防洪以及景观等,对此,在管理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管理成效与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城市建设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来完成管理工作,若其中某个部门的不配合,均有可能使城市雨洪管理工作的实施受到影响或者干扰,就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很大一部分部门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此外,尽管我国已颁布并了关于雨洪方面的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加大法规的健全,这样才可使该项工作达到的法制化与科学化的目的。

三、城市雨洪管理模式

由于我国在城市雨洪管理上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在构建管理模式时,主要是借助于国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其合理应用在我国各城市雨洪管理中,所获成效较为显著。下面笔者就雨洪管理模式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

(一)结构框架

基于国外优秀城市雨洪管理经验的借鉴,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实施雨洪管理,构建属于适应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在构建过程中,首先应转变以往传统直接排放这一观念,综合考虑城市土地的合理应用、生态景观、水质、良性水循环以及水量等;其次协调好各部门间、各专业间的关系,加强协调合作,同时在研究管理模式时,还应将技术和管理并举,基于我国城市区域特点来实施研究;最后,还应构建一个适宜、健全且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结合相关的规范标准,在污染物的控制以及减排体系中引入城市降雨径流水量,抓住机遇和时机,以使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模式更为完善。

在构建该模式时,应基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以及经济高效等原则来构建,在该模式中不仅包含制度,同时也包含方法。在制度上,主要以政策法规体系作为管理的基础,借助于公共教育,加强城市雨洪主管部门和社会大众间的沟通、联系,以此不断拓宽该项工作的范围;在方法上则主要是将组织管理体系作为核心,以此协调好各部门、各专业间的工作,通过信息、经济、土地规划、投资、风险以及技术措施等来完成管理工作。该模式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对于排水系统的影响

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为水的收集、利用、输送以及处理等各种设施通过相应的方式组合成为的一个整体。不管是合流制的排水系统,还是分流制的排水系统,城市建筑和小区内所构建的雨洪管理模式对于排水系统所造影响基本一致。从水量这一角度来看,城市建筑和小区内所有的水量水质控制设施对于降雨以后的优质雨水可实施截流以及回收利用,同时低势的绿地、初雨弃流、透水砖、渗透井以及渗透管等各种径流输送设施可对雨水实施蓄留回用以及渗透,降低排入到排水管道中的实际雨水量。这样不仅减少了城市排水系统运行的成本,同时还可让管道内流量变化保持稳定,减轻了建筑和小区中排水系统洪峰流量。从水质这一角度来看,城市建筑和小区具备一定蓄留和渗透功能的水质控制设施,在其运行过程中,易对排水管道产生负面影响,即在降雨后期,部分优质雨水被排水系统中设施回收利用与截流以后,导致最后排入排水管道中这些初期雨水得不到有效且合理的稀释,易使水质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污染。此外,城市建筑和小区内所采用的的这种初雨弃流装置,将初期所收集的劣质雨水大部分弃流,由于被弃流的这部分雨水,在冲刷地面后携带了一定的污染物质,导致排水系统中水质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截污井等相关截流设备在截流过程中截流了部分体积较大的污染物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排水管发生堵塞问题。

基于上述内容的分析,在一些非实体方式下,比如经济体制、政策法规、公众教育以及工程监督等,也会对城市其他系统造成影响,比如防洪排涝、再生水以及景观水等各种系统。反之,这些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落实以及设备的应用。

四、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者对于所要实现的总目标限制条件、特征、现状以及要素等的认识逐步深化、系统化、求精以及完善的过程,其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的准备、指标的优化以及指标的初选,通过这种方式所构架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更为合理且科学。在构建前,首先应该确定评价总目标和评价的对象,全面了解评价对象,及时掌握关于评价对象方面的情况,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在具备相应理论方式以后,可明确体系构建的方式,选用满足评价对象的结构框架,基于所选框架来明确指标,并围绕总指标来进行出现指标集的构建。因初选指标集可能会出现交叉重叠、遗漏或者错误等各种问题,对此,需要对该指标集实施筛选和优化。

评价指标常用初选方式有专家咨询法、分析法、指标属性分组法、综合法、交叉法或者颓度统计法等,在本次研究中,所选用的方式为专家咨询法、分析法以及颓度统计法。所谓分析法把评价总目标分为几个不同属性子系统,接着再细分子系统,一直到所有子系统均可用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实施描述为止,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效益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这两种指标体系中应用这种方式,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紧缺矛盾的加剧,使得人们对于水环境需求也逐步提高,鉴于此,在构建城市雨洪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时,可把雨洪的可持续管理看作于评价体系总目标,分别从生态景观的建设、减洪免涝以及增税水添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出发,基于此,把总目标细分为三个子系统,即防洪排涝、处理回用以及生态景观的建设等。接着将城市生态系统循环发展作为依据,建立各子系统所对应的状态层,按照状态层自身组成要素来初次进行指标的选用。颓度统计法主要是指对当前关于该领域方面的各评价研究专著、论文以及报告中现有指标使用颓度实施统计,通过颓度较高指标的选用来补充或者修正应用分析法所初选指标,从而使所选指标体系更为合理且全面。专家咨询法则是基于所提出的初步评价指标,通过相关专家意见的征询,调整所选指标。

五、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法

鉴于上述内容,在综合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来分析评价模型。在构建评价模型时,首先明确权数。权数不仅体现了指标的重要程度,同时还可当作判断指标区分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即使在同组指标中,权数系数的不同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同,对此,在实施综合评价时,必须要重视权重的明确。目前常用的权重明确方式主要为经验加权法,即由每一个评委来实施定性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定量评分,接着由研究人员来对分值实施统计和分析,通常情况下把评委所得出的算术平均值看作权数,通过权数的归一化处理来明确权重。鉴于在本次研究中,基础管理指标的边界不够清晰,且缺乏相应的客观数据,对此,经过对比分析以后,决定采用的评价方式为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一,层次分析法。即按照决策者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等来明确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接着通过数据分析法的应用来计算每一个指标权数。在应用这种方式时,首先应构建相应的层次结构,逐层进行评价总目标的细化,把相邻两层中,相对比较高的层作为目标层,而较低的则看作因素层。其次,进行判断矩阵的构造,简而言之就是分析对比同层内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对比尺度通常为九个,其中判断矩阵中元素赋权标度如表1所示。最后进行排序,检验其一致性,若一致性的比例比率低于0.1时,说明判断矩阵不一致程度在要求的范围内,且判断的误差较小,一致性的检验能够通过。基于此,可用借助于其特征向量当作权向量来明确权重。

第二,模糊综合评价法。即通过模糊数学中某些理念的运用,对实际所存在的一系列模糊现象综合评价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式和途径,简言之言就是按照模糊关系的合成原理定量化边界不够清晰的各评价要素,以此使评价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于这些因素隶属度水平实施评价。在应用该方式时,首先应该明确评价等级以及评价因素,接着进行评断矩阵的构建,并明确权重,要注意该矩阵通常需要实施归一化处理,并且还要引入一个相应的模糊子集,通过这两个模糊集来实施综合评价,最后实施模糊合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系统层和指标层权数的明确

在计算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分值时,首先应该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权数,在本次研究中采取层次分析法来对系统层与部分指标层指标权数实施计算,主要借助于mceAHP软件来实施计算,并邀请相应的行业专家,根据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以及各层次重要程度来实施排序,基于专家所得出的咨询结果,借助于软件来计算指标的权重。

第一,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在操作过程中,对mceAHP软件进行双击,选择层次结构模型,在出现的这一对话框中,在备案方案设计中选择城市雨洪的可持续管理这一方案,接着在指标设计这一栏中将指标节点与子节点添加进去,最后再点击模型确定就可。第二,判断矩阵的构建和权重的计算。在明确了结构模型以后,点击软件中的判断矩阵,在出现的这一对话框中,点击指标体系栏中城市雨洪的可持续管理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判读矩阵,即“目标层-系统层”,将数据输入至此以后,就可完成判断矩阵的构建,接着点击软件中的层次单排序,此时软件就会自行开始进行各系统对应权重的计算。第三,对分析结果实施整理,借助于mceAHP软件所得到的结果主要如下:这一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的检验,其中基础管理、防洪排涝以及径流污染控制和利用这3个系统层权重各自为0.3879、0.5146和0.0975。

(三)明确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分值

第一,借助于模糊综合评价方式来明确基础管理这一系统评价分值。因基础管理指标层中指标均为定性指标,其边界不是很清晰,对此,事先经过行业专家的咨询,明确在验收城市雨洪管理模式时,该系统层各个指标需完善的具体程度,接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明确权重,最后再用mceFuzzy这一软件来实施计算,得到的计算值是79.9,该值就是基础管理这一系统层在合格验收时的评价分值。

第二,明确防洪排涝、径流污染控制和利用这两个系统的评价分值。首先明确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以及各层次的权重,选用合理且科学的合成模型,借助于 这一标准公式来对各指标验收标准实施标准化,以此得到验收标准无量纲化结果。通过计算得到这两个系统层评价分值各为153.08与42.7。

第三,明确综合评价的分值。基于上述内容和得到评价分值,借助于 这一公式实施计算,其中,Z为综合评价值,Uj为系统层中各系统的权重,Bj为系统层中各系统的评价值。经过计算得到在“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的综合评价分值各为82.2与85.6。从城市雨洪管理模式评价趋势来看,若城市综合评价分值超过上述值,就可认定该城市达到了雨洪可持续管理的总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功能的不同,对于雨洪资源控制管理也会有所不同,对此在实施城市雨洪管理时,应基于城市发展情况,将其划分成为相应的区域,通过城市发展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且科学的综合评价方式和模型,以此正确地评价城市雨洪管理的效果。本文就新时期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综合评价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望通过本文内容的阐述,可为今后构建资源节约型且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伍,闫攀,曾捷等.绿色建筑雨水管理及其评价标准的修编[J].建筑科学,2012,28(12):25-30.

[2]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 陈晓燕.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综合评价的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

[4] 晋存田,赵树旗,闫肖丽等.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对城市雨洪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40-42,46.

[5] 胥卫平,李括.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经济价值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7):190-194.

[6] 李明翰,朱宫慧,成赞镛等.生物滞留系统对城市公路径流的治理作用有无内部蓄水层设计的对比研究[J].风景园林,2012,(1):140-147.

[7] 王文亮,李俊奇,宫永伟等.基于SWMM模型的低影响开发雨洪控制效果模拟[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42-44.

[8] 胥卫平,司训练,李括等.缺水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及补偿机制未来研究方向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4):90-93.

[9] 吴有训,束长汉,程雪生等.宣城市2008年气候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11-4214.

[10] 李琴.基于雨水资源化的城市生态化水环境构建――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石油大学,2012.

[11] 左建兵.基于城市水循环理论的雨水利用与评价――以海河流域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上一篇:关于电梯检验安全钳工作的探讨 下一篇:浅析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