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 ·家庭用药基础知识(九)

时间:2022-08-12 11:34:22

医学基础知识 ·家庭用药基础知识(九)

中草药

中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热的不同。病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有发生部位的不同,药性也有归经的区分等。

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天才”地发现的,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这些理论虽然不是实验室的结果,也经不起科学技术的推敲,但长期以来,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起着一定指导作用。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应用于临床。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别,由此而言,中草药的药性也可以说是只有寒和热两种。

药性的寒热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它不是药物本身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在临床治疗中,得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认识。例如,感冒风寒、怕冷发热、流鼻涕、小便清长、舌苔白,我们把它认为是寒证,如果用生姜、紫苏治疗后,疾病痊愈了,于是我就把紫苏、生姜的药性归属于热性。其他药物的药性以此类推。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也就是说它治热证和寒证效果都不明显,于是就把这类药物的药性称为“平性”,所以,临床上有人把药性归纳为“五气”,即寒、热、温、凉、平。其实,有“四气”就足以说明了问题,大可不必再多“一气”。而且,在临床上用药也很少考虑到“平气”这一药性的。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人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者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应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也就是说有的药味觉感觉并不咸,但它的药性在五味中属咸味,这种情况就属于在临床治疗中反应出来的咸味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1.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是属于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2.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和缓急、和中的药物,大多数属甘味。

3.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多数具有止汗、止泻等作用。

4.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送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5.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够消散结节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都有咸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所以,应用时必须将气和味结合起来。例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紫苏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而不适宜治疗风热感冒。

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有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例如,同样是寒性药物,若味不同,或为苦寒,或为咸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等。

上一篇:时间背后的那束目光 下一篇:鬼斧神工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