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管理原创论文

时间:2022-08-12 10:59:59

未成年人管理原创论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当前社会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这一青少年特殊群体的教育矫正,通过教育、感化、挽救的积极措施,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修复心理和人格缺陷,修正人生轨迹,促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并获得新生,这是司法行政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研讨课题之一。本文主要结合对辖区内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实践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教育矫正的新思路、新方法,避免格式化的误区,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升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质量。

加强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管理,应注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及犯罪心理的形成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切入口,突出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矫正工作。

正处于青春躁动期的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其敏感、自我意识过强、逞强好胜、易冲动的性格特点,同时由于思想上法治意识较为淡薄,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之受文化素质、生活环境、个人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就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及犯罪行为的实施,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既是在未成年矫正对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次,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所处的年龄段不无关系,在被犯罪心理学家视为“危险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个人意识日趋强烈,同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盲目性,其心理和行为往往受到自身情绪或感情的左右,在特定的条件下,其自身因素与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外界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心理品质上的恶变,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从近年来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实践分析,其中绝大多数矫正个案均为侵财型初次犯罪,或聚众斗殴犯罪,犯罪形式多属团伙作案。其主观恶性、犯罪性质、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有大有小,涉案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思想上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无知与冲动的心理使他们为自己不计后果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法律的制裁,他们感到恐惧、自卑,迷茫和失落,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亟需春风化雨的引路人。笔者认为,在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中,围绕“教育、感化、挽救”这一矫正工作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法管理,惩奖并举的原则。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首先应强制性督促他们遵守各项矫正制度和规定,要针对其性格特点和存在问题,找准切入点,特别是对那些长期游荡社会、缺少家庭关爱和亲情温暖、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有逆反心理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其心理和人格存在的缺陷,导致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上自控能力差,要修复他们和人格上的缺陷,改变他们行为上的恶习,必须以“野马套缰”的方式和强制性的手段,教育和督促他们从遵守矫正制度开始。同时,应对他们在遵纪守法方面的突出表面及时予以奖励,从而调动他们改造的积极性。通过奖惩并举的措施,培养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自觉性,进而为下一步的教育矫正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教育,寓教于管的原则。在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中,根据各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和系统性的辅导,使他们从内心真正幡悟,告别昨天,重塑自我。未成年矫正对象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心理可塑性强的特点,特别应对存在心理障碍的矫正对象,要注意不断引导他们释放心理压力,由浅入深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和查找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教育他们要正视法律的判决结果,认罪服判并重新规划好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如社区服刑人员徐某(犯罪时年龄17岁)的教育矫正中,针对其特殊家庭背景,特别是了解到他被判缓,走出法院大厅后,蹲在法院门口痛哭的表现,我们感到这说明他内心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所悔恨,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要让他从哭声中开始释放压力,走向新生。在日常矫正管理中,注意不断加强对他的心理辅导,在个别谈话教育时,创造机会让他倾诉自己的内心,引导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并请专业心理医师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使其在真情和抚慰中迈向正常的人生轨迹。

(三)注重鼓励,真情感化的原则。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入社区矫正管理后,自卑和迷惘,敏感和失落的心态往往成为共同的特征,脆弱的应变能力,使他们更加注重社会、家庭、亲友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外界的偏见、歧视和冷漠对于他们内心极易产生新的心理创伤,轻则为消沉或对自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自尊心进一步丧失,重则滑入重新犯罪的泥坑。对于未成年矫正对象来讲,他们失去的已太多太多,与同年青少年相比,他们更需要关爱,所以,在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过程中,坚持以鼓励为主,真情感化的原则,对于预防未成年矫正对象因难以随外界压力而再入歧途可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在对社区服刑人员陈某(犯罪时年龄17岁)的教育矫正过程中,针对陈某主观上有迫切想做一个好人的愿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又难以从社会偏见和歧视中自拔的情况,我们除对他实施严格管理外,更多地则是挖掘他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借鉴和运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赏识”教育法,对他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提高“做一个好人的”的信心。通过努力,陈某已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顺利回归社会,并立足新的工作岗位,以辛勤的汗水荡涤自己的心灵,书写新的人生。

(四)落实帮教,维权优先的原则。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过程中,除要对其性格和犯罪性质实施严格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项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措施的落实,引导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使他们的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逐步得到修复,督促他们尽快回归到健康成长的正常轨道。还把积极落实各项针对性矫正措施与切实维护未成年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相

结合,注重维护他们未被法律剥夺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以提高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挽救的实效性。社区服刑人员孙某(犯罪时年龄16岁)就读于本市一所重点中专学校,该校规定,学生如出现犯罪,要作出开除学籍的处理。根据孙某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其一旦被推向社会,极有可能和社会不良人员混在一起,出现重新犯罪。我们积极和原判法院少年庭联系,请他们能配合做好学校方面的工作。在多方努力下,孙某回到学校,有关人员也没有泄露他的在刑身份,使其能象一个普通学生那样接受学校教育。正是由于我们在维护孙某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合法权利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孙某没有被推向社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帮教,促使在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从主动帮助做一些家务到利用寒暑假打工贴补家庭开支,彻底地改变了以前“小混混”形象。孙某现在表现良好,即将毕业并走向社会,开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乃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都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但现实中,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工作存在太多的难度。通过工作实践,笔者联想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正逐步减弱。当前社会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困难家庭,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权”,一切为了“钱”的意识,往往削弱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淡化了家长对子女行为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关注,或由于少数家长自身不良行为的直接影响或由于家长的“暴力”教育,无形中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心理上的创伤,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在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为满足不断膨胀的私欲,甚至铤而走险。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心理脆弱,思想上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不思进取,同时对家庭的教育存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在社会不良人员的唆使下,相互依附,借势壮胆,形成团伙,去实施靠未成年人单个实力难以完成的复杂的犯罪过程。从未成年人案件分析,团伙犯罪占其中绝大多数。

(二)现行的教育体制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存在弱项。

“以分数一捶定音”的教育评价体制基本占主导地位,学校和老师所追求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题,把对未成年人的品格塑造放置于次要地位。一些学习上的“差生”甚至受到歧视,被视为“包袱”,其心态往往更加失衡,并产生逆反心态,行为上多表现为自我信心丧失、自暴自弃、混世度日、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长期继续下去,在一定的外因作用下,这种原有的不良心理的品质就会出现恶变。

(三)音像文化市场的管理缺失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目前,对黑网吧和非法文化音像制品的遏制打击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虚拟网络以及非法文化音像制品所宣扬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法制意识淡薄的未成年人难以抵制思想的侵蚀。为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的“后天失调”问题仍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四)社区“五老”人员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老”人员是指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这五类人员,他们在关心未成年人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曾发挥较大的作用。但近年来,人口流动性较大,“五老”人员的帮教组织没有得到及时完善,一些“五老”人员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搬迁导致户籍空挂现象较多,社区包括“五老”人员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情况往往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内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帮教力量,难以提高社会资源对社区矫正的参与性,影响了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转化工作的整体质量提高。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作为广大青少年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阳光和雨露。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因为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他们一度迷失了方向,走上了一条本不该走的弯路。全社会都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从源头加以重视和遏制,整合社会资源力量,给予那些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更多的关爱和引导,积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真情关爱和积极引导中,逐步排除心理障碍,修复心理和人格上的缺损,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拼搏,以崭新的面貌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上一篇:坚持“四字工作法”全面提升综合协调能力 下一篇:犬类管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