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论文

时间:2022-09-15 01:49:48

未成年人犯罪的论文

内容提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并将成为我国犯罪的主体,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未成年人犯罪同成人犯罪不同,它拥有自身的特点,并且趋向于智能化、成人化、暴力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犯罪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他们既有自身原因,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等。本论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主要特点、成因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就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未成年犯罪,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预防 探讨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越来越呈现复杂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成年人全国就有4.23亿之多。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且已有成为我国犯罪主体的趋势,社会危害性极大。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的主力军,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与培养、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还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际,就未成年人犯罪状况、主要特点、犯罪原因、预防对策及司法完善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状况较之以前也有了新的变化。笔者综合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简称未管所)十年来的有关数据,未成年人犯罪总的状况是:

1、犯罪数量呈持续高发状态,平均每年递增15.1%,全所未成年犯关押量是十年前的两倍多。

2、犯罪性质趋于复杂化和严重化。未成年犯行为上有明显的盲动性、逞强性、野蛮性特征。表现为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头脑简单、鲁莽行事、说干就干、不计后果,缺乏自控力。

3、未成年人初次犯罪占犯罪人的绝大多数且进一步向低龄化发展。十年来,17岁入所的未成年犯占46%,16岁入所的未成年犯占35%,扣除侦查、审查及审判期,加上年龄提高量的因素,15—16岁是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高峰。

4、文化素质低、较早脱离教育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在校未成年犯罪迅速增加。

5、未成年人流动作案趋于严重,社会闲散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是产生犯罪的高危人群。

6、因沉溺于网络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量增加。据警方的一个初步统计,未成年犯中,有近80%的人通过网络受到诱惑,所犯罪中抢劫罪占60%以上,且大多数属于团伙作案。

认真研究未成年犯罪特点是有效遏制或减少未成年犯罪的前提。根据笔者对一些未成年犯罪调查情况来看,当前未成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因素,九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以前提高了2至3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2、犯罪形式团伙化。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加之未成年人喜欢结伴而行的特点,单独作案情况较少,而团伙作案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3、犯罪手段成人化。由于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欲,加之他们易感染、善模仿的特点,常常比试文学、影视、网络中的成人犯罪方式。犯罪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提高反侦察能力,改善作案工具,实现智能化作案等。

4、犯罪类型重点化。从调查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抢劫、盗窃、伤害、聚众斗殴、敲诈勒索五罪中,其中,抢劫罪居于首位,占六成多,其次是盗窃犯罪。

5、重复犯罪呈尖锐化。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率高达13.7%,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纷繁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从未成年人自身因素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较低;80%以上仅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他们辍学步入社会后,由于没有技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无所事事,惹事生非。二是受腐朽思想影响;他们大多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妄想不劳而获,从而驱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法制观念浅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受过普法教育,不学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从家庭教育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亲家庭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相当部分是单亲离异家庭,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由于单亲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二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对子女娇宠溺爱,有的对孩子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三是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父母有、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给子女以不良喑示。由于孩子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从社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潮,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二是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影视剧充满色情、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间接的教唆和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吧,夜不归宿,没有钱就去偷、就去抢,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缺乏有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未成年人为弱势群体,当他们因种种原因失学和无法就业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使之处于“学校不管了、家庭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状态,使之成为违法犯罪的生力军。从调查统计来看,此类人员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以上。

4、从学校教育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

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动辄把有轻微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推向社会。二是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小学校周边环境十分恶劣,网吧、游戏室、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密布周围。三是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未成年人处在成长期,还未最终定型,如果有一定的场所和空间,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转移和发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化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实行综合治理,在治本上下功夫,方能取得成效。

1、抓好家庭基础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他们最直接的老师。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正确评析、引导自己的孩子,找准教育切入点,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2、学校要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良好的品德引导未成年人;要加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编印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教材,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要经常开展一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娱活动,多参加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实践活动,要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社会齐抓共管,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出版市场、广播影视市场、娱乐场所、互联网的监管,净化传染源,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4、加快未成年人两法的修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1992年和1999年先后颁布实施,但两法规定过于粗线条,操作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亟待加以修订完善。

5、要加强对未成年犯的帮教工作。要健全帮教机构,加强责任意识,要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要尽可能提供未成年犯就业岗位,认真执行“不歧视,给出路”政策,让未成年犯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尽早回归社会的怀抱。

上一篇:加强区总工会经审工作思考 下一篇: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