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演员如何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和体现人物的性格

时间:2022-08-12 09:30:01

论影视演员如何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和体现人物的性格

[摘要]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人物的心理和体现人物的性格。

[关键词] 理解 体验 人物 性格 心理

一、把握人物性格基调

影视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前面说过,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划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是在分析、研究了整个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

张瑞芳谈她演李双双的经验时说:“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不急于想如何表演李双双,而是试图在各方面去“包围”、去摸索我的人物……我首先要找到李双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样的性特征和其他性格色彩?怎样形成自己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她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我给这一切的总和起个名字叫“人物总的精神状态”或“人物基调”。她比喻说“画画时要用虚线打轮廓,轮廓比例都对了,才好进行光彩浓淡描绘,并且在作画时要常常退后去看看,为的是能掌握总的画面精神。有位女同学,总喜欢停足在画架前,埋头先将细部画好,把眼睛画得非常细致,教师改画时,却因为整个比例不合适,只好连这美丽的眼睛也擦去了。……在塑造人物上,我也试图以虚线为人物打草稿,只是不在画布上,而是在我自己的心中”。演员把握住人物的基调,再进行“光彩浓淡的描绘”,“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既体现出人物多方面的色彩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又不至于把人物演偏了,离开他的基本性格。

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他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求。

《红楼梦》里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异常鲜明,作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又着重描绘出他们各自独具的性格特点。我们看到了人物突出的个性特点是多发地反复地显现在许多不同的事件和行动中,离开了这些事件和行动,人物性格也就无从体现了。王熙凤是个脍炙人口的不朽艺术典型,性格色彩丰富,个性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她的性格基调可以比做一条美丽的蛇,内里是心毒手狠、贪婪无已、心计极深,外表则八面玲珑惯于逢迎、口齿伶俐、谈笑风生、泼辣诙谐“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正像兴儿所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如此复杂的人物性格,作者是通过一章章、一节节具体事件逐步展现出来的,我们也是从这些情节事件中逐步认识、感受的。例如:从王熙凤毒设想思局害死贾瑞,弄小巧借剑杀人逼死尤二姐,看到她的老谋深算、手段毒辣从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银子断送两条人命,看到她的贪,为秦可卿的丧事,王熙风协理宁(国府。表现了她的干练、精明,正月十五晚上,王熙风效戏彩斑衣逗得贾母满心高兴,则写出了她八面玲珑于逢迎、谈笑风生、诙谐的一面。综观这些生动的情节,使我们从中提炼出王熙凤性格基调。《李双双》里的)李双双纯洁无私、敢于斗争、透明雪亮、火辣辣的性格特征,同样是在她同丈夫喜旺,同队长金樵,同孙有、孙有婆的落后思想进行斗争的一系列行动中揭示出来的。

人物性格同时也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中。“情理不顺我就要管”,这句话就是李双双性格基调的写照。一个中国的普通农村妇女能说出这样一句话,包含着多么深刻,多么不平凡的内容啊。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以至上千年来,她们只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而存在,被称做“俺那个屋里人”、“俺做饭的”、“孩子他妈”,一辈子的生活就是生儿育女,围着“三台”转,其他事情不能多问一句,更不用说“管”了。在新社会,在化的农村,他们有了新的生活内容。新的社会地位,接受新思想的教育,李双双这样的人物就像初春萌发的绿树,畅地吸收阳光、空气、水分那样吸收着周围的新鲜事物,她思想、精神面貌迅速地变化着,蕴藏在她身上的优美性格无束的进法出来,她全身心地热爱新的生活,热爱党,热爱,从这点出发,凡是对集体有益的事她使劲去做,对集体不利的事,她就要管,这是李双双性格中最本质、最核心方面。演员就得透过人物的语言发掘其中内含的丰富内容,向人物的内心深处。

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都说明了理解人物的重要。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深八生活、进行排练以至整个演出过程中随着演员认识的提高,会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深度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度。下面谈谈体现人物的几个问题。体现人物直接了当的说就是把人物演出来。我们是在进行了表演的基础训练,掌握了正确表演方面的基础上着重谈有关体现人物的四个问题体验和表现、性格化、分寸感、台词与潜台词。

二、体验与表现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欧洲曾有过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两大派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戏剧界1961年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持有表现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法国演员格哥兰(1841―1909)等,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亨利,欧文(1839―1905)、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以及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演员在表演中是否要真的动感情。“一个演员到底应该主动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并为之感动呢?还是应当完全无动于衷,使自己的情绪跟角色的情绪仿佛总有一段距离,仅仅使观众以为他是被感动了而已呢?”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昕凭感情的驱使。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宇,眼泪正好流出来。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台统一。

最后我们引用吴雪的一段论述归纳《体验与表现》这一节的内容,“表演全靠理智,排斥感情,行不通,相反完全靠感情,排斥理智也是不行的。实际上艺术创造过程就是感情与理智,体验与表现的矛盾统一过程。真正好的表演,是演员每时每刻都在人物的感情之中,我们叫它真实感,同时又经常在演员的理智控制之下,我们叫它表现力。我们是主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的内与外,生活与技巧,感情与理智,体验与体现的结合论者。”

上一篇:景蕴文脉 园溢馨香 下一篇:浅谈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