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能力的变异与大影视观的确立

时间:2022-10-23 07:18:42

读写能力的变异与大影视观的确立

[摘要] 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书写对象、书写方式、书写心理等等都相应发生变异,其所折射出的更深层的问题是人类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裂变。高校影视课程的设立如果单纯从艺术审美出发是不够的,应当树立大影视观,重新思考定位影视教育。本文剖析了现代社会人类读写能力的变异,在此基础上对影视教育进行了认真思考。

[关键词] 读写能力 视觉 影视教育 影视观

一、读写能力的内涵正在突破传统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行为作为与传播密切相关的文化形式而存在,读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学校教育主要是围绕读写行为来进行。具备读写能力即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又是学生学习的手段。其涵义囊括“阅读”文字和“书写”文字,如识别生词、理解文章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与“非文盲”的分水岭就在于个体能否利用文字来分享已有的文化成果,能否将读写能力用于新的意义的建构。

技术进步使得传播媒介不断丰富。信息已经不再单纯依靠文字符号和纸张来进行传播。媒介社会已经成为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人们通过媒介符号来获取信息,利用自身的认知策略对符号进行转换,通过操纵媒介环境和媒介符号来学习。学习机制发生了变化,读写能力的内涵正在突破传统的界定。“读写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充分参与到媒介的符号环境中,并能够从中获取知识的,它所要求的能力和活动已经超越印刷时代所创设的符号环境”这说明读写能力并非是一套固定的技能,也非一旦获取便一劳永逸。相反,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和不同条件下,“读写”这个概念有着新的含义。

二、阅读对象转向为大量的视觉文本

无论在印刷时代还是在信息时代,视觉形象一直存在着。只是在印刷时期人们更多依赖于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因此识字成为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读、写、算等素养的养成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培养目标。相应地,影响所获信息效度的因素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和人的阅读能力。

在“读图时代”,大量影像充斥视觉领域。同时出现的复杂图像使我们的注意力变得片断性,而不再遵循以往那些有组织的、规范的场合或模式,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在家里看电视,去艺术画廊欣赏艺术品。人们借助于视觉技术在种种事物中寻求信息、意义和,那些诸如油画、电影、电视、摄影图片甚至互联网等视觉技术成为增强自我的天然视力的工具。图像符号成为阅读正文,语言文字退居其后成为图像的附庸或注释。在对这一文化现象研究中,符号学受到广泛关注。理论学家认为一切阐释都是阅读的衍生,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受语言文化的习染而在日常生活中将阅读行为内在化,于是“视觉化”成为“视觉文本化”,人们不是在看而是在“阅读”影片和其他视觉媒体。

三、“视觉阅读”与“视觉写作”

对视觉文本的“阅读”和“写作”究其实质就是要对不同表征形式和内容的编码和解码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无疑会对“阅读”有益。一个了解媒介“文本语法”的人要比从未接触过该媒介的人能更快更准确地捕获信息,而且能根据信息更合理地选择媒介。视觉要素就像视觉句子中的词,学生能使用的“词”越多,就越能产生更好的成功交流机会。罗伯特・考克尔曾对电影进行分析,认为感受电影故事并且明白这个故事是如何被建构的,在看电影人物及动作场面的同时观察和理解这些影像本身在如何动作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人们分析电影的幻觉特质并不是去怀疑它或减少看电影的乐趣,相反,越多地知道正在看和没有看什么,自我的体验就会越丰富,并能激发出更多的联想。

从更大的范畴来理解,“视觉写作”具有一定随意性和功能性。它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的表述欲望,并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实践的视觉体验。当用视觉文本来表达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视觉技术,运用相应的符号规则。如同Keller所述,我们不但要批判地“读”图、“理解”声音,还要“看到”各种文本是如何多方面产生意义的,要善于分析媒介符号规则,能根据信息内容决定如何、何处、何时使用媒介,并“能分析媒介模式、价值、意识形态,通过批判性地‘阅读’媒介来发展完善自我”。

四、填写能力的擅变呼唤大影像观的确立

读写对象的改变以及读写机制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更深层的问题是人类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裂变,而读写对象与读写主体的改变在视觉文化中即是因又是果。因此视觉语言应当作为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等重要的维度来设计课程体系。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从以往只在影视专业设课发展到为非影视专业开设影视课程。但是对非影视专业的影视教育大多为影视作品鉴赏,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强调其艺术性和教育功能。

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要向通识教育发展。新的时空体验需要更新思维方式、新的文化形态需要调整感知世界的方式,而这些都促使我们从“大影视”来出发,重新定位影视教育。用李兴国教授的话说,“影视传播教学内容应进一步拓展与更新。更新影视传播教学内容,核心的一点是将‘大影视观’,包括时代的观念、文化的观念、素质的观念、学科的观念,与影视传播教育多元运作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

首先,影视教育要引导和促进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生成。影视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立体化的信息结构,在表述时间、空间上迥异于文字。无论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需要对其信息传播形式有一个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面对大量的视像,我们已经潜在地去获取识别它们的规则,这个过程可能会长一些,也可能会很短。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在不断追求多样化,不断转化的时空世界,使人不得不在真实与虚拟的空间中调整思维和认识,镜头的组接和内容的拼贴使得观看者必须有一定的“阅影”能力才可以解读。《黑客帝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对影片中空间的颠覆,革命性的慢镜穿接,定格360度旋转,以及通过子弹的轨迹表达时间的含义等等的解读哲学的思考外,对影像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占很重要的地位的。

其次,影视教育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视觉写作”能力――利用影像表达自己的能力。影视创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团队配合,影视教育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图像说话,用影视思维表达的本领。当今社会人与人勾通的手段多元化,有效的传播方式和清晰的表达是取胜的必要条件。当然对于影视专业与非影视专业来说实践的深度需要有一定的差异性。

最后,影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审美教育层面,还应当作为媒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影视媒介属于大众传媒,是现代资讯的重要传播途径。受商业利益趋使,难免会传播一些媚俗化低级化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提高观看者的判断力和选择力,避免观者在阅历不够丰富以及判断力和免疫力不强的情况下受到影视传媒中庸俗媚俗因素的误导。这就是说学生需要具有相应的媒介素养,具有媒介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被信息所左右。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大众媒体昌盛的时代不知道如何运用媒介主动获取信息以及不知道如何选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人可算作是“文盲”。

上一篇:张艺谋电影叙事聚焦方式探寻 下一篇:电影海报设计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