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以思维的视角欣赏数学风景

时间:2022-08-12 08:51:25

放慢脚步,以思维的视角欣赏数学风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不难看出,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结果的习得,更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放慢前行的脚步,在品味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从而构建充满思考意味的有效课堂。

一、浓墨重彩,在思维的开启时放慢脚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课堂教学伊始,能否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对整节课的教学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并不急于进行知识的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探究之中。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个正方体旋转成一个面,接着先后出示三个正方形的面。此时,教师没有急于进行新课的教学,而是问学生:“这一定是3个正方体吗?”学生议论纷纷,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逐渐逼近问题的核心:从一个固定的方向看是无法确定物体具体形态的。教师的短暂停留,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触类旁通,在思维岔路口放慢脚步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思维定式一旦形成,势必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必要时可让学生停下思维的脚步,对自我思维进行审视,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修正,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如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出示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三角形。在前两次的猜测中,教师分别露出三角形的直角和钝角,学生猜测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但第三次,教师露出了一个锐角,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教师没有直接揭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度思考,这一停留让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反思空间,不仅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而且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维训练,避免了学生形成以偏概全的思维定式。

三、冷却处理,在思维疑惑处放慢脚步

在教学新知时,学生常常会因为认知不到位或理解偏差等原因,导致在接受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无需急于向学生抛出答案,帮助学生“改邪归正”,而是要放慢脚步,在学生表达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为学生进行深入反思提供了机会。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已经知道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半径与圆周率平方的积后,教师出示只知道圆的周长的练习题。这道绕了一点弯子的应用题,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并不难,但对于一些后进生则难以下手。有学生直接将圆的周长当成了半径,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知道先找出圆的半径数值,并在问题症结处指导学生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反导出圆的半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思维的“拦路虎”。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放慢脚步,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有效洞察学生思维认知的偏差所在,并让引导学生自我勘察、纠正,从而解决了思维的困惑,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欲收先放,在思维的质变处放慢脚步

数学知识的习得,不仅要从知识点的层面入手,更应从知识点的体系中概括归纳出基本规律。这样学生就需要从数学知识的现象出发向问题的本质迈进,这对于学生而言既是思维跨越性的飞跃,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碰撞、说理辨析,并加以分析理解,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有效跨越奠定基础。如在一次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手中的4根吸管放进3个杯子中,并提问:“最具说服力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同桌交流后,教师选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这位学生先将3根吸管放置在不同的3个杯子中,还想将手中剩下的1根吸管放入其中的一个杯子时,教师让学生停下演示的节奏,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放。学生说这样放不至于使杯子中同时放下两个吸管,这时教师给予解释:“你手中的吸管无论放入哪个杯子中,都会形成两根吸管同时放在一个杯子中的情况。”当教师将这个现象抛出的时候,学生各自表现不一。整个课堂,教师没有迫不及待地推进教学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演示的过程中停留片刻,将抽象的思维通过直观的演示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简单的说理和反复的验证中提炼、总结规律,实现思维的向前发展。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反思、调整思维的过程,适时的停留和放慢脚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知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深刻、走向灵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责编 蓝 天)

上一篇:浅谈舞台美术与舞蹈的关系 下一篇: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