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为了更好地到达

时间:2022-09-19 07:58:06

放慢脚步,为了更好地到达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要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我想就这一点而言,语文教学是不是特别需要“慢教育”呢?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都是需要慢慢地体悟才能获得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是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容优雅的,需要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需要我们放慢一点脚步。那么怎样在语文教育中落实“慢教育”呢?我想可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多一份鼓励

刚上初一,学生和家长最担心的就是语文,尤其是第一次考试以后,看到成绩,心里落差很大。“上了初中,数学、英语还好,就是语文成绩往下掉。”这样的言论常常从家长口中听到,学生也往往对初中语文望而生畏,信心不足。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等一等孩子,多一些鼓励,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创设生动的课堂,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满动力和信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嘛!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过程――多一份耐心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光要求我们关注语言的魅力,还要培养孩子质疑与思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也必须慢下来,慢慢地领悟语文的精微与深意。如果一节课上完了,没有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刻下深刻的印记,哪怕所教的内容非常多,也是无效的。如教《乡愁》,学生们能知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余光中乡愁的载体,却无法产生那种对乡愁的理解与故乡之思,那又有何用呢?所以,我觉得,慢应该体现在重点与难点的地方,慢在我们值得感悟与深思的地方,慢在学生需要指导的地方,慢在文本需要细读的地方。这样的慢,就是有价值的慢。

这样的慢,也更需要我们多一份耐心:备课时,细致认真地解读文本,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流程;课堂上,一个问题提出后,留下时间,耐心地等待学生思考与理解;课后,耐心地等待学生反刍与吸收,引导孩子进入生活,促成体验生成。

三、目标定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多一份信心

很多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心态,教一篇课文就想把与这篇课文相关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如讲一篇小说,讲了三要素,还要讲授各种描写方法与表现手法;讲一篇说明文,要涉及说明文的各个考点题型。其实很多时候贪多是嚼不烂的,孩子们一下子吸收过多,必然会消化不良。我们不妨给文本作特点分析,这篇课文最具什么特点,哪一种特征最典型,就设计这方面知识的强化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印象一定会深刻得多,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一课一得”看似少,但“得得相连”收获必然多。

这就要求我们能系统地规划初中三年的教学目标,既有整体的目标也有阶段性的目标,既有长期的目标也有短期的目标。允许暂时达不到某个目标,但最终会实现整体目标。就像我们初一的孩子考语文,其实语文试卷初一和初三的差别并不大,所以他们会在很多地方失分,会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经常对他们说某些地方暂时不会不要紧,以后我们会学到,但平时一定要认真学,一点点积累,相信你们以后慢慢地错误失分就越来越少了。像这样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增几分信任,相信他们最后一定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四、“慢教育”体现“高效率”――多一点恒心

其实教育的快和慢是辩证的,讲究一个度。过快的节奏,吸收不好,消化不良,有些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从教学效果来看其实反而是“慢”的,事倍功半。但如果放慢了教学节奏,注重积累,生成感悟,真切地进行文本细读的能力培养,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与学习习惯,那么这样的慢,恰恰是高效率的。

记得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一文里写道:每一条小溪最终都会到达大洋。但我要说没有一条小溪能以最短的直线距离到达,它们都是曲折而缓慢地前进的,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终才能到达理想的大洋。我们所追求的其实不正是这样“高效率”的“慢教育”吗?当然我们在追求中一定要多一点恒心和毅力。

让我们努力追求一种“高效率”的“慢教育”吧,这一点,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社会,都应该达成共识。

上一篇:让绘本阅读成为孩子放飞想象的磁场 下一篇:细品文本,深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