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2 05:05:59

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对高校学生的有效管理是目前高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主体地位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对学生的管理理应更为人性化。激励机制在传统管理中多用于企业,通过对员工的激励促进绩效上涨。在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同样能够达到对学生的诱发、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激励机制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应遵循的原则与运作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具体运用方式,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用。

关键词:激励机制;学生管理;应用要点

激励机制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管理下,管理对象在精神上能够受到鼓励与激励,促使潜力的激发。实际上,激励机制利用了一种“诱导因素”,让目标对象为了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即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而更为努力地奋斗。这种诱导因素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对目标对象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在经过调查、预测与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于高校而言,对学生的管理也可以使用激励机制,可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一、高校实施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全民参与,共同评选

对学生的管理务必要公平进行。一些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某位学生是学生会干部或“有关系”而在评选优秀时有所偏袒。当这类行为被其他学生发现时,他们对这类奖项的评选只会不屑一顾,自然不会为了奖项去努力学习,评选也失去了效用。又如,一些高校在评选奖学金等涉及到金钱奖励的奖项时,会存在“内定”名额,这种现象在学生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在这种不公平、不公开的激励政策下,学生会逐渐变得不信任校方,甚至影响到对社会公信力的态度。因此,校方实施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就是“公正”二字,确保激励制度的公平执行,等级明确。

(二)设定层次,多级反馈

激励机制并非在奖励发放之后就完全结束,校方应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作用,通过反馈了解本次激励的不足之处,在之后的相关活动中不断完善。一般而言,高校会存在学校、学院以及院系这三个等级,在激励机制完成之后,应分层次进行调查反馈。同时,在设定激励奖项的时候也要分层设定,通过级别的差异达到鼓励目的。

(三)公平公开,一视同仁

这一项原则与共同参与原则相似,都需要将激励机制建立在学生知晓的基础之上。全民参与指的是所有学生都有资格参与相关奖项的评选,并且最终激励对象是通过学生评选得出,而不是由班导师或班干部决定。这一原则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条款公开。激励机制的相关要求理应向学生公开,例如,在评选奖学金时,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就应明确指出。若相关要求没有达到学生都知晓的程度,自然无法达到激励效果。

2.评选程序公开。激励机制的评选程序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例如,在评选奖学金时,应将全班学生成绩公开在班级群内,评选出达到奖学金标准的学生,再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共同评选出奖学金获得人选。

3.评选结果公开。激励机制的最终结果理应让学生知晓。例如,在评选优秀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时,结果也应在校园内部公开,并且给学生机会去评判。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出现内定人选,像预备党员这类激励,是对党员积极分子的一种鼓励,若存在内定情况会严重影响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在高校中的运用要点

(一)统筹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

精神与物质两方面本应相辅相成,但一些高校在实施激励机制的时候经常会忘记物质激励,只为学生颁发奖状或证书,或是用一些杯子、文具等小型礼品作为物质激励。目前,高校在精神与物质激励结合下的奖项只有奖学金这类,像优秀学生、优秀班级干部之类的只有奖状奖励。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互为条件而存在的,不可单独使用。高校在实施激励机制的同时理应将这两者同步运用。高校学生文化层次较高,并不会对单纯的物质激励起到足够兴趣,因此还需要精神与物质相结合。通常情况下,高校都应将精神奖励放在重点,将物质激励作为辅助,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

(二)奖惩结合

激励机制并非只有奖励,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环节。奖励能够达到对学生鼓励的作用,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竞争心态与创造性,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除奖励之外,对于一些表现不好或是难以管理的学生也应建立一系列惩罚措施,达到管理的公平性。对于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旷课的学生,应取消其奖学金或优秀学生评选资格,若仍没有效果,可在全校提出批评甚至记过处分。高校管理应坚持管理从严,处理从宽。在严格的管理中达到对学生的制约,在人性化的处理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

(三)拓宽激励范围

高校采取的激励机制并非只能够局限于学习方面,对于平时表现较好或是在一些比赛中获得奖励为学校争光的学生也应实施激励。总之,激励机制应结合学生生活、学习与工作创新。

1.学习方面。对于学习较好,在日常学习中能够主动帮助同学,在班级内起到先进带头作用的学生给予鼓励。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对成绩好且表现好的学生,校方的奖励不仅能够达到对该生的鼓励效果,还能够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这类激励可以通过奖学金或保研来实施,将成绩作为重要依据。

2.生活方面。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可能会进行一些自主研究类活动。一些学生可以在国家级竞赛中拿到名次,或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些都属于为校争光行为。对于这类行为,校方应重视激励方式,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设置“突出贡献奖”之类的奖项,促使更多学生为校争光。

总之,激励机制的实施要切实落实,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形式。高校制定的激励机制应注重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结合,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评选出适合人选,为其他学生作表率,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蔡奇轩,《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03

2.沈秀其,《浅析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正德学院学报》,2012.01

3.吕飞,《情感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华章》,2013.11

4.朱晓阳,《论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之构建》[J],《宁夏社会科学》,2013.02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户外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的误区与改进 下一篇:探求新课程下的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