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辨识度

时间:2022-08-12 03:33:38

设计辨识度

话题背景

在业内,评判一位设计师是否成功,有一半以上的决定因素在于审视其能否形成独特的设计审美风格。就譬如在国内,言简约主义必提梁志天,新东方风格的领军者则非邱德光莫属。当然,这所谓的审美风格是与设计师的审美修养、设计理念、设计经营的品牌运作等要素密切相关。这些要素互相观照,互相渗透,聚焦在一起共同呈现出某一设计师或某一设计机构对设计业态的理解。

然而,在国内,如何对设计风格进行合理的定义一直存在纷争。从前几年新东方主义的兴起,引发了一股对新东方风格内涵的探讨,风格说喧嚣直上。直到这几年来,随着系统化运作的成熟,风格标签渐渐较少为人们所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对“设计辨识度”的研究和探讨。它涵盖的面更广,所涉及的不单单是设计层面,更是掌握了设计管理及品牌运作的命门,通过对输出的设计理念进行细化、重置、再加工,希翼以成熟的设计业态契合甲方的诉求。

在一线城市,设计识别度的意识与运作正在慢慢趋于成熟。反观内陆,设计意识较少被引导,也并未形成系统化、规模化,而辅以的品牌运作也刚刚起步。处在这一区域的设计师们经历着激烈的业内竞争,设计辨识度的确立对他们而言就显得特别关键。本期,我们邀请武汉的一线设计师杨大明先生、赵国华先生、马先锋先生、展双义先生,针对设计辨识度这个主题展开探讨,谈谈他们是如何看待精准定位及市场诉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自身辨识度的建设又会提出哪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设计别度:多样化的综合呈现

现代装饰:在你们看来,设计辨识度应当涵盖了哪些内涵?其中,设计风格在设计辨识度的范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赵国华:设计识别度就是综合风格或美学的体现,是设计师个人设计理念的具体表现。要说到涵盖哪些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首先我们要定义设计的意义或者说对“设计师个体”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就我个人的看法,识别度就像一个人的姓名,是外界给的一个代号或称谓,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别。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这个称谓也衍生出更多的涵义,比方责任、比方捍卫,比方突破。那么换到我们这个话题——设计识别度,可以是以一个设计单位的形式出现,指向的是企业业务所涵盖的范畴;也可以是以设计师个人为单位,体现在个人的设计作品,以及在同行设计师当中的口碑形象。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识别度代表的不仅仅是公司或个人的名气,还是企业个性、定位等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杨大明:实际上,设计师在业内做久了以后,无论在业内业外,肯定会被赋予一种符号特征,在设计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设计倾向性。一方面表现在设计领域,有的设计师偏重房地产,有的偏重商场,这是识别度在设计领域内的反映;另一方面就是设计风格和手法的差异,它可明显看出个人的烙印,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综合素质的不同。设计师在业内做到最后就是做修养,做设计以外的东西。像贝聿铭把“美秀美术馆”做成了中国诗歌境界里豁然开朗的“桃花源”,相当于将中国一篇很优美的诗文演绎成现实版。要出作品,要得到客户的认同,就要多学习,多充电,这也是近几年来我常常出去多看、多想的原因。

马先锋:设计的辨识度主要体现为设计师对美学的理解。一方面,设计师形成自己的美学修养需要很多的沉淀,而且设计作品是与美学标准相关联的,你在做作品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把所学所想反映到作品中,形成气场,这就是辨识度。另一方面,特别是商业、公共空间等大型项目,业主对你有了解,与你有共同的语言,才会放手让你去做。

展双义:拿文字来打个比方,一个个的字组成词即可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相当于设计师通过对自己生活阅历的锤炼,将每个片段的经历串联起来,从而形成自身的辨识度。而这个定律放到单个设计公司辨识度的形成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工作室模式VS“生产线”集成化运作

现代装饰:很多企业都是以主创设计师的名字来命名的,以此提高设计辨识度,对这种突出个人色彩、强调个人核心地位的模式,大家是怎么看待的?

赵国华:国内外的设计公司挺多是以设计师的名字命名的。但我觉得从内心来讲,设计还是集体的,所以我不太敢把自己的名字用上去。当然这不光是设计理念不同,主要是观念不一样。如果你的公司可能有一个人是核心,有主见,能掌控,那就可以这样去尝试。

杨大明:就我的观察,设计师是最不擅长管理的一群人。我们公司刚成立之初,规模不大,平下有几个助理,接几个单,觉得还行。但一旦做到一定规模,需要找设计团队,涉及到团队管理,就变得很棘手。我们很希望能与懂管理的人合作。另外,有时候越有名越脱不了身,就像成名的主治大夫,病患认准他主刀了,排着长队也要等着他亲自操作。我们也很困惑,希望能吸纳国际设计团队的管理方法,解决凡事都要个人亲力亲为的弊端。

另外。在我看来,由于设计是很个体的事,如同绘画艺术,大到建筑,小到产品,是带有个人的色彩,就是所谓的识别性的问题。企业名称是以个人名义还是其他名字命名,并不需要太深入探讨,可能在命名时,不同的创办人有他们不同的想法,有的只是希望找富有寓意的名字而已。

赵国华:设计这个行业,从本身来讲,做大的比较少,这也是设计公司会形成以名字命名的某一方面的原因。设计行业会形成一种风格,会走一种路线,或者在客户的层面,或者又是取决于商场的层而,但国内外在解决途径上是不一样的。据我所知,国际上的很多设计公司,做的设计就是生产,必须按照生产线来。比如做软件这块,有统一标准,很难有个人的主张。

杨大明:我们是工作室,赵总刚刚谈的国外设计公司则是正规的,所做的作品也是国际品牌,借鉴了国际化的管理手法;对大项目的吞吐量很强,甲方去他们公司一考察,就会选择跟他们合作。设计是蛮个性化的东西,有的人做一辈子工作室,也有的人从做图做起,做成一年产值几千亿的产业化企业。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你在业内立住脚有立住脚的道理,把工作室做得很有特色就可以了。设计人算是搞艺术的,应该是很休闲的,一个家一个法,没有法是定论的。我就几个人,每天做几个单,以工作室的运作方式能够舒服地生存下去就很OK了。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病:精神上的“老年斑” 下一篇:公德大考,孩子为何赢了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