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12 01:14:03

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专毕业生以其实用性的优点正在逐渐受到广大企业、单位的青睐。而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正在一步一步地暴露出来。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学生最为缺乏的,同时也是整个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要提高中专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人们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所以,只要学生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产生动机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探索改革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教学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创新心理机制。

当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符合学生的创新心理机制,而不能为了赶时髦只是追求形式,只是追求表面文章,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手段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机制。

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思维主要由有几种类型: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根据这些创新心理机制和特点来进行。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一次提高,有了缜密、活跃的思维,其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处事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计算机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在中专的计算机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益处。这对以后即将进入社会并对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将有很大的帮助。

1.运用分析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分析的实质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通过对整体的解剖,分离、分析各组成部分,阐明各部分所处的地位、作用及与其它部门相互联系的规律。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在思维中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与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会肤浅空洞;分析的材料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此,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和全面的认识。

2.运用抽象、概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它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没有从事物中抽取出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也就不能进行思维的概括;而在抽取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时,这些属性与特征是以概括的形式加以思考的,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关乎学生将来技术发展的大事,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后,在日后的发展中将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学生在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及时地学习新技术的相关内容。

学生所有的学习更多的时候都依赖着老师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老师可以完全地摆脱常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开。比如,在程序设计的时候,可以用很少的课时把该程序设计软件的基础知识做些基本的讲解后,布置若干综合的训练课题,然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查找相关的资料、技术,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完成课题。在课程结束前,可以根据课题的选择情况,组织同类课题小组进行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就把常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练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比较大的项目,让他们从大体上了解项目实施的过程,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语言结构,并让学生自己先看懂程序,然后通过模仿自己做一些比较小的程序设计题目,这对于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提高对编程的兴趣都将有很大帮助。

四、利用高级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前面提出了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策略,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正是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中实现的。

计算机语言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达不到较高水平,仅能编写计算机语言教材中常用的程序,若教学内容仅限于此,学生毕业后还是不能很快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教材结束时为学生安排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计算机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比如: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增设工资表的设计、帐目设计等。此外,还可由学生自己选题,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引导题目确定后,算法、程序的编制直到调试通过,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同时,对于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编程的思想,比如C语言中的常见结构:顺序结构、循环结构等,还要深刻理解C语言中的库函数、类等。在学生掌握C语言的精髓后再去自学或者被单位培训其它语言时就会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其它语言。所以对编程基本思想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纤传输技术为中心的多方位、多媒体的通信系统,是将电脑、电信、广播电视、扫描仪、投影机、摄影机等电器设备融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它因全球化、信息资源共享、传输迅速等特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老师所留题目,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既能开发思路,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利用校园的局域网,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用网络把知识传送给大家,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微机房听课精力不集中的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云计算与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