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

时间:2022-08-11 10:44:37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

在新形势下,由于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各种类型的利益冲突层出不穷,检察环节面对的矛盾也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迫切需要检察机关改进观念和认识,在具体工作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推动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深入开展。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更新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执法理念

观念先行,认识是行动的指导,执法理念对检察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实践必须要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开展创新。那么。在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检察机关坚持什么样的工作理念呢?笔者认为检察机关需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执法理念:

1 服务大局的理念。检察工作作为党和政府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从全局出发,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而不能偏离于这一大局。检察机关在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要按照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化解社会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事业的发展。

2 立足职能的理念。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检察机关在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是整个矛盾化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不可能化解所有的社会矛盾,不是每一类矛盾都适宜在检察环节化解,检察机关必须按照其基本职能,在其职能范围内化解其职能范围内的社会矛盾。

3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检察机关作为政府机关,应坚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其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在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这一工作也不例外。检察环节涉及的社会矛盾往往都与人们群之的切身利益细细相关,能否有效在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直接关乎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决定违法犯罪行为能否得到追究。

4 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正义是衡量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检察机关的工作必须要将公平正义纳入评价体系中,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这一工作也要将公平正义作为衡量与评价的标准。坚持公平正义,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法办事,程序公正,办案中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严谨规范,措施文明得当,人权保障有力,实现实体与程序、过程与结果、打击与保护、惩处与教育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5 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改革创新是检察工作发展进步的动力,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也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注意用心思维、新理念指导工作,通过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努力做到法律政策具体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工作规范化,工作措施特色化,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创新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

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需要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创新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笔者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提出若干创新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机制的对策。

1 检察环节要防患未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有效的预防远胜于在矛盾发生时采取解决措施。检察机关在日常办案过程中定期对反贪、反渎、侦监、公诉、监所、民行、控申、预防等检察环节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发现可能发生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和线索,并将这些线索和影响因素想有关机构进行通报,与相关部分齐心合力,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落实、整治和稳控措施处理突出矛盾,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2 检察环节要设置社情民意调查和反馈机制。检察环节要充分了解民意,让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的意见反馈到检察工作中,这就要求在重要宏观决策、重大工作部署、重要制度创新前,充分征询群众、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意见,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对对群众关注的重大案件和事件,适时、恰当、审慎地向社会公布处理情况,避免因信息不畅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3 检察环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各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检察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变被动为主动,逐级建立起特大突发事件和事故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资金集中、资源集中、信息共享、统一指挥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4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检察机关严格规范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程序,在受案前、办案过程中、结案后,进行全程开放式风险评估,力求找准风险点,及时提出处置预案,将风险评估、矛盾化解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在开展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中,检察机关坚持逐案动态评估。从案管部门受理案件开始。根据案件流转,全程动态评估风险。定期根据工作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综合研判。对同一时期发生的同类案件进行专题分析评估,对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的案件进行重点分析预测。

5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

(1)建立专门审查机构。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要由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办案人专门负责。尽可能成立青少年维权小组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依法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各项诉讼权利。

(2)建立诉前考察机制。未成年人犯罪案“诉前考察机制,有利于失足青少年的良性转化。“诉前考察”特殊检察机制,将少年犯罪嫌疑人交由社区的社工进行非监禁化的“诉前考察”。三个月内,“诉前考察”表现良好,得到社工的综合评价后,检察机关将决定不,反之将进入诉讼程序;检察机关宣布不决定后,启动“相对不有条件封存”程序,再有三个月的考察期,如果考察期间表现良好,《不决定书》将永久封存于检察机关的档案库,不进入被不人的前科记录,以确保“污点”销除和“档案清白”。

三、化解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1 增设损失救济有效化方式。事实上,由于刑罚手段的有限性,被害人的损失往往因加害人无法到案或者无力赔偿而难以落实,成为我国现阶段矛盾难以化解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1)明确限定补偿对象。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情况看,补偿并非针对所有受害情形,而是具有一定的限制。如我国香港地区被害人补偿法案规定,提出补偿要求者必须是重伤被害人本人和受已故被害人抚养的人,即将补偿的对象限定为重伤或者死亡,所以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补偿的范围先限定人身权利犯罪中的重伤、死亡情形。

(2)合理圈定补偿范围。我国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规定补偿对象为重伤被害人本人和死亡被害人的父母、配偶、子女;祖父母;孙子女;兄弟姐妹。上述四类被害人存在先后顺位关系。日本也做类似规定。考虑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共性,宜将补偿的范围圈定为父母、配偶、子女、亲兄弟姐妹等近亲属。

(3)严格制定补偿程序。从各国通行的补偿程序设计来看,普遍遵循补偿调查机构和补偿裁定机构分离,补偿调查机构为行政机构,而补偿裁定机构一定实行委员会制,采取多数表决原则,而不实行行政官个人负责制。

2 积极探索并适用刑事和解机制。刑事和解制度是在西方“恢复性司法”理论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所设计的一种新型的纠纷解决模式。它以检察机关对达成和解即不追诉犯罪人刑事责任为前提,在检察机关的主持或控制下,犯罪人与被害人直接商谈,对物质性补偿等救济途径达成协议,而被害人一方也应不再要求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当前,这种制度还在不断探索中,专家学者也在进行追踪研究,但都充分肯定其对化解当事人之间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刑事和解正是以一种非刑罚化方式解决纠纷,有利于犯罪人认罪改造。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3 要在源头上开展息访息诉工作。息访息诉工作的目的是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检察机关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创造性地制定了有理上访推定原则、首访接待制、首办责任制、申诉和解制、公开听证制、跟踪回访制等一系列的原则和制度与之配套。如听证会制度是检察机关借鉴和吸收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一项探索。特别是在一些轻伤害刑事案件和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得到广泛推广。一方面可以吸收多个部门、地区的人员参与,有利于案件的快速解决;另一方面给人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质证和辩论可以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化解症结,有效避免矛盾激化。这些举措的实践证明,多年来困扰检察机关的涉法、涉检上访、老上访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减少了社会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上一篇:浅议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新闻采访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