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策思考

时间:2022-08-11 05:12:43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策思考

近年来,我省社会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7年,省发改委与我局联合开展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工作,建立了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分人口状况、生活水准、公共服务、社会保护、环境保护等五大领域共47个指标,采用加权逐级合成方法计算各层发展指数,对社会发展各领域进行定量评估。本课题研究范围包括全省及9个设区市*6年社会发展水平和速度的评价,探讨各领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力加强我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产品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上不断协调推进。*6年,是全省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联合开展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工作,对全省和各设区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估,力求从中找准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关于*6年我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参照全国和省内外有关省市的研究成果,建立《*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设立人口状况、生活水准、公共服务、社会保护、环境保护等五大领域的47个指标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两大领域的5个指标,分别对全省及设区市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一是以*5年为基期,采用多级综合方法,使反映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统一为综合反映社会发展速度的总指数,主要用于*6年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察对比;二是以*6年当年各设区市各评价指标的平均数为量纲进行对比、综合,对各设区市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一)全省社会发展速度评价结果。*6年全省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105.52,增长速度为5.52%。表明我省社会发展基本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人口现状指数为100.61,生活水准指数为111.21,公共服务指数为103.46,社会保护指数为107.13,环境保护指数为105.17。生活水准领域指数增速最快,其次是社会保护领域,这两个领域指数的增速高于总指数的增长,表明*6年我省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也说明经济增长对社会进步的推动首先表现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各设区市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1、发展水平。*6年全省9个设区市社会发展水平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厦门、福州和泉州。厦门在人口现状、生活水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名列全省第一,福州在社会保护领域独占鳌头,泉州在人口现状、生活水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发展速度。*6年全省9个设区市看,漳州、龙岩、厦门、泉州、南平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分领域看,在人口现状方面,龙岩、南平、宁德、漳州、厦门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生活水准方面,厦门、龙岩、福州发展速度名列全省平均水平前三位;在公共服务方面,名列全省前三位的分别是漳州、龙岩和泉州;在社会保护方面,泉州排名第一,漳州紧跟其后;在环境保护方面,漳州最快,南平、泉州分列二、三位。

二、*6年我省社会发展水平分析

(一)社会发展水平保持全面提升态势,发展速度稍有变化

*6年全省9个设区市社会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厦门、福州、泉州、龙岩、莆田、漳州、南平、三明、宁德,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188、130、113、92、87、82、81、79、48。与*5年相比,*6年9个设区市社会发展水平排序稍有变化,漳州从第8位升至第6位,龙岩从第5位升至第4位,莆田从第4位降至第5位,三明从第6位降至第8位,其它各市不变。而在9个设区市中,厦门、福州发展水平连续两年处第1、2位,而宁德不论是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均处全省落后水平

(二)五大领域发展各自特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标准差是检验领域差异的科学方法,标准差越大,说明差异越大,发展速度不均衡,不协调度较大。经过计算,人口现状、生活水准、公共服务、社会保护、环境保护五大领域的标准差分别为0.82、0.58、0.36、0.18和0.36,其中人口现状和生活水准领域的标准差明显高于其它领域,表明各设区市由于人口素质和城镇化水平的不同,体现在生活水准领域方面的差异较大。根据五大领域9个设区市发展水平的标准差系数,*6年9个设区市五大领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社会保护,地区差异最小,标准差系数为0.18;第二层次是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地区差异略大,标准差系数均为0.36;第三层次是人口现状和生活水准,地区差异最大,标准差系数分别为0.82和0.58

根据单项指标9个设区市发展水平的标准差系数,*6年单项指标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按从小到大排列,差异最小的10项指标依次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单位GDP能耗、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传染病发病率、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差异最大的10项指标依次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微型车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费支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人均教育费支出、人均生活用电量、社会福利救济主要费用支出额、城镇化水平、每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数

(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领先于社会进步

从社会发展速度的综合指数看,全省及9个设区市的总指数均大于100,显示社会在进步。但经济发展明显快于社会进步,*6年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总指数为111.29,比社会发展综合总指数高5.77。从9个设区市社会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状况总指数高于社会发展总指数的有宁德、龙岩、福州、三明、泉州、厦门和莆田,指数分别高9.84、7.54、7.11、5.22、4.06、2.12和0.15,只有漳州和南平两市社会发展总指数比经济状况总指数高,分别高出0.99和0.91。表明全省及各设区市经济发展相对快于社会发展。

三、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五个领域社会发展不均衡,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五个领域和各设区市之间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在人口状况、生活水准、公共服务、社会保护、环境保护五大领域中,进步最快的是生活水平领域,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1.21个百分点;社会保护领域次之,提高了7.13个百分点;而人口状况则基本与上年持平,仅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从设区市看,厦门各项发展领先,宁德相对落后,厦门发展水平总指数是宁德的3.9倍。*6年,9个设区市社会发展水平标准差系数从*5年的0.39升至0.40,其中人口现状从0.80升至0.82,生活水准从0.55扩大到0.58,环境保护从0.32上升至0.36。9个设区市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三个层次的结构:厦门、福州、泉州为第一层次,发展水平在1.10以上;龙岩、莆田、漳州、南平和三明为第二层次,发展水平在0.75到1.00之间;宁德为第三层次,发展水平在0.50以下。

(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短腿”。当前,优质社会事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文化体育等基础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6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2.97/10万,而农村却高达28.45/10万。*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8918元,是农村的2.8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3%,相差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支出688.46元,而同期农村居民该项支出为333.55元,相差1.1倍;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230.1元,而同期,农村居民该项支出仅为10.9元,相差20.1倍。

(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依然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劳动者就业结构与适应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农村还许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仍然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社会保障资金积累不足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还很不健全。

(四)社会发展某些领域相对薄弱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的教育、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近几年我省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设施还较薄弱。二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分布不均衡并存,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较慢,服务能力有限;医药费用增长过快,药费负担超越了一般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人民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矛盾依然存在。三是大型标志性、代表地方特色文化设施少,缺乏精品工程;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条件还十分薄弱。

四、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增加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供给。一要继续强化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加强农村中小学“四有”建设,即实现校校有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和教学用房,有合格的教师,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加快扩大“双高普九”覆盖范围,有条件的设区市可以逐步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二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积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聚、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等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是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要通过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继续抓好福州、厦门两市大学新校区建设,提升壮大一批新设立的本科院校。四是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高水平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疾病信息网络、卫生执法监督和应急指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制定实施妇幼保健、职业病、结核病、精神卫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规划。继续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办医形式多样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改扩建一批代表*医疗卫生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及特色专科医院。五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在全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层次分明的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新建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益性文化场所。继续推进*大剧院、*广播电视中心大楼、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等具有代表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适时推动*海峡出版综合大楼、*省档案局新馆、省少儿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建设。六是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的目标,重点开发富有*特色的绿色、蓝色、红色和文化旅游资源,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加强重点旅游区开发,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经济区和旅游精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新建一批旅游产业集群区块。完善、提升十大旅游品牌,培育、推出十条精品线路。

(二)面对社会发展新情况新形势,不断提升民生服务产品供给。一是适应人口布局变化和城市化发展以及农民工子女就学需要,新建一批城郊中小学。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政策和“两免一补”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二是建设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目的,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积极开展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全面促进社区救助服务;发展社区文化、体育;完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继续实施“星光计划”;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努力形成以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全省市、区(县)所有街道办事处。三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和历史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加快福州闽南文化生态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地方剧表演场所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加强乡镇中心服务所和改造提升县级计生服务站,切实形成以县级计生服务站为龙头,乡镇中心服务所为骨干、乡镇计生服务所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的技术服务网络。五是大力发展民政事业,完善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民政资金投入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完善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继续发展以老年人、孤儿、残疾人为主补缺型的福利事业,建设社区福利设施,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及老年人综合服务设施。

(三)新增公共资源要向内地山区和农村倾斜,缩小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逐步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大的状况。要通过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工作,加快形成抚恤补助、社会优待、医疗减免、孤残养护、扶持生产等相结合多层次的贫困救济政策。二要把农村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基础教育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倾斜,把工作重点放在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消除我省现存农村中小学危房,加快农村初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基础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农民工子女入学及留守儿童教育。三要着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要抓好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农民参合率。四是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展览展示、科技培训、书刊阅览、农村信息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建或改造一批农村数字固定放映点、流动放映点,实现“每一个村每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四)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逐步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落实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研究制定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分类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新闻出版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作为重点,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进一步整顿药品生产秩序,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新的医药价格机制。

(五)推进社会事业投资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社会事业项目。推进民办教育发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学校。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鼓励民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制,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产业集团。要逐步增加政府财政在社会领域中投资、投入的比例,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稳步增长,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稳步增长,保持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占全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比重的稳步增长。

(六)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一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我省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改善就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和人口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促进就业市场发育、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二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机会公平和制度建设入手,利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不断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以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多元化分配格局,加大垄断行业价格和收入分配监管力度。同时,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相对薄弱的地方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扶助,使他们也能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七)加强保障,促进和谐。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尽快建立以养老、合作医疗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力度。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生活保障的有效办法。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制度,实行社会保险费由税务统一征收、分帐管理,探索五大险种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体制。

(八)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强化节约意识,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特别是加大工业“三废”治理工作力度,推进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家园工程,加强乡村整治;加强环境监管,特别是水源地环境监测,推进城乡饮水设施建设,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上一篇: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思索 下一篇: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