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之后又如何等

时间:2022-08-11 03:38:50

底特律的“厄运”似乎在30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不祥的伏笔:如果,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底特律就能推出省油的小型车,历史或许会改写;如果,“世界上最牛工会”的维权不至于太过,历史或许也会改写……

但是,没有如果。美国汽车在大巨头只好毫无选择地面对残酷的现实。

为什么是克莱斯勒?

通用、福特以及克莱斯勒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金融风暴以来,3家公司都受到了很大冲击,福特因为早有准备,影响似乎小一些,克莱斯勒和通用几乎只有依靠政府的担保金才能勉强度日。

与通用汽车公司比较,克莱斯勒无论是历史地位以及规模上都逊色一筹,因此克莱斯勒的危险等级似乎更高,因为通用的规模和人员远多于克莱斯勒,所以,奥巴马给了通用60天,而克莱斯勒只有30天的时间去打点未来。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冲击下,加上其由来_已久的结构性问题,克莱斯勒早已濒临破产边缘:去年底,政府为其提供40亿美元紧急贷款,但最终还是在劫难逃。克莱斯勒未能在规定的时间拿出及格的重组计划,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谈判又最终破裂。

克莱斯勒在美国本有22间工厂,有3.9万名雇员,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底特律周围的密歇根、俄亥俄和印第安纳3个州,此外,公司还有3300家经销商,这些经销商的雇员有14万人之多。除此之外,公司还须负担6.5万名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

分析家是乐观的,他们认为,菲亚特旨在将“更小、更节能”的汽车带进美国,从而获得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届时,克莱斯勒将被打上“意大利”标签,但菲亚特仍然要使用美国的员工,经营美国的工厂,为美国纳税。正如美国总

克莱斯勒公司进入破产程序,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话语权事实上就被打破了,有消息说,在破产谈判中,联合会已经同意削减克莱斯勒公司员工的薪酬福利,并把过去累积的福利转换为公司的普通股。此举不仅为菲亚特与克莱斯勒的结盟扫清了一大障碍,也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

但是,菲亚特――这个在世界汽车舞台上乏善可陈的意大利公司能够担当拯救者的角色吗?

作为一个意大利的老牌汽车公司,菲亚特曾经有过辉煌时期,旗下的罗密欧堪称汽车设计的经典之作,菲亚特集团汽车部门主要包括菲亚特、阿尔法・罗密欧、法拉利等品牌。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巨大的亏损和债务也曾让菲亚特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菲亚特甚至多年没有像样的车型投放到市场。2000年,菲亚特曾经寻求跟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合作,但结果也非常不成功,合作协议在2005年解约。

目前与克莱斯勒的交易似乎对菲亚特是有利的,按照破产重组计划,菲亚特将以其小型车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获得20%股份,随着公司经营走上正轨,最多可拥有35%股份菲亚特将接管公司的经营管理。在破产过程中,政府还将额外投入40亿美元,此外,菲亚特还能使用克莱斯勒在北美的销售网络。

中国汽车行业的新起点?

近期,一项有关中国车企海外投资趋势的研究通过问卷方式调研了60多位中国汽车行业高管及行业专家,中国车企的心态可见一斑。

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大致起步于2003年,在当时全球产业格局变动和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升级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尝试了几宗交易金额较大且影响较深的并购事件,其中包括上汽耗资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49%股份、南汽5300万英镑收购英国罗孚。

遗憾的是,盘点中国车企以往海外并购交易,至今基奉没有成功的案例。一位受访者道出其中的一个原因:“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多数不是有清晰战略,而是被外面的市场机会吸引出去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往往过于关注交易价格,而对被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及并购后的整合挑战缺乏认识,加上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资源储备,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储备严重不足,并购的结局基本不能善终。

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势已今非昔比,相对于国际品牌,现阶段中国车企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储备,且有政府和国家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有潜力成为国际汽车集团部分优质资产的有竞争力的买家。再者,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多为国资控股背景,这意味着他们更能从战略高度,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成本和收益,对并购后的短期损失容忍度更高,从而能够为管理层在整合时间、资源投入等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

未来几年全球汽车行业格局极可能面临又一次重新洗牌,这对于行驶在快行道上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无异于百年一遇的机会。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上一篇:薯片包装袋上的小说连载 下一篇:一天一元玩理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