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走进生活

时间:2022-08-11 03:36:46

让美术走进生活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欣赏、感受生活的美。”因此,美术教育活动也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那么“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到底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来实施,把幼儿美术融入到生活中,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真实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术;生活;内容;环境;材料

一、美术内容生活化

1.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

幼儿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主要是表现在教育内容具有生活性。而孩子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认识的。所以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

秋天到了,带孩子们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树叶变黄了、小草枯萎了、金黄的稻田像一片片金色的海洋,随着秋风一浪送一浪,洁白的云朵千姿百态,有的像绵羊、有的像威武的巨龙、有的像……还有那争先开放的、形态各异的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美丽的世界,他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又得到了美的熏陶,更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于是,主题墙上就有了很多关于秋天的主题画,从这些画中看到孩子们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体验了活动带来的愉悦情感,看到了孩子们探索的激情。

2.引导幼儿感受身边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让孩子做一件从没接触过的事情,孩子经常是无从下手。就算做了,也只是老师说多少,孩子做多少,这就是别人常说的“孩子跟着老师走,老师抱着孩子走”。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 孩子的一切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实施的组织上体现生活性,将“孩子跟着老师走,老师抱着孩子走”变成“老师顺着孩子走,孩子试着自己走”,学习效果将更深刻。例如在研讨活动设计“纸筒上的秋天”内容就是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秋天的叶子……这完全可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又如在“春天来到我们班”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带领幼儿去户外踏青,感知周围环境在春天里的点滴变化,并把这些过程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贴到春天的主题墙上,有“刚发芽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池塘里的小蝌蚪”等,虽然孩子只能用简短语句来表达他们的发现,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活动中感受、体验了春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景色,把春天“搬回家”的欲望也油然而生。此外,我们还会让小朋友们一起参与班上的环境布置:把班上的水管用牛皮纸包起来当柳树干,用绉纹纸搓成柳条垂下来;吊饰则用收集回来的贝壳做成一朵朵漂亮的花,中间是孩子们用树叶创作的印画、拼贴画;在温馨的悄悄角里,小朋友用收集回来的糖纸做成了一条条帘子垂吊下来,感觉美丽又充满春天的气息……由于教育活动以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是他们熟悉的环境、知识及经验加以理解和重新构建,所以在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表现更加突出。如果活动的主题远离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就只会依赖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二、美术环境生活化

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往往是来自问题解决过程中认知需要的满足、能力的自我肯定、活动意义的理解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协作中产生的归属感。如大班的“纸杯大变身”活动中,利用各种各样的纸杯通过装饰、剪裁等加工成各种美丽的装饰品,以展览会的形式激发孩子对纸杯装饰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制作热情。然后,让孩子自由分组观察、讨论、发现制作所用的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和过程,请幼儿进行简单的讲述及示范。孩子们的这种自主学习与我们以往的“教师教,孩子学”的方式完全不同,他们在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中掌握技能,又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活动兴趣得以充分体现,发散性思维更能自由地发挥。整个活动中,探索体验的机会多,语言表达机会多、经验累积性强,孩子的成就感自然就得到了满足。

每年过年,小朋友都会互送贺卡及祝福。2012年,有人建议在区角开设一家新年礼品店。老师也觉得这建议不错,结果没过多久就发现:从一开始孩子会带来一些常见的卡片,写上祝福,到后来自己动手包装小礼物,再后来还会根据角色表演的需要做一些精美的手工:如中国结(用最简单的编织方法完成)、窗花、灯笼、“饺子”等。美术环境生活化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尊重每个个体,在宽松的环境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充满自信,大胆表现生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个“我能行”的小画家,可以说,美术环境生活化是引导孩子自我表现的完美切入点。

此外,在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表达欲望强烈,而语言表达水平又有限,美术活动就成了孩子表达及自我满足的最佳舞台。记得清明时节的一个餐后活动,有一位孩子画了一个三角形,旁边画了一个平躺着的人和一些花草,老师看来看去都看不明白,经孩子一说,才知道他画的是前几天回乡下踏青的情景,当然还有他的想象:平躺在旁边的是睡在坟里面的人。孩子就是这样,会把在生活中接触过的事物及感受都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说明了生活化的美术环境使孩子更愿意表现,而且他们对事物亲身接触,感受深刻,情感表现自然就更加丰富,表现出来的自信心也更强了。这从每次活动孩子的积极表现、浓厚兴趣、绘画作品中得以表现。

另外,美的环境对孩子有一种美的艺术熏陶,影响孩子美的表现,所以教师要多方位、多元化地创设美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多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并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就如珠海容宏国际幼儿园的园舍园貌,既有小桥流水的室外休闲区,又有典雅别致的艺术长廊;既有古色古香的美术创作室,又有充满现代色彩的时尚运动区,让走进幼儿园的每位孩子都能感受多元化的艺术氛围,建立直接的感知体验。

三、美术材料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只要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的废旧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1.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它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提供了特别而又自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等,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材料,激发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3~6岁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主要依靠直接感知,让幼儿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于是,我鼓励幼儿和家长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废旧材料,让孩子成为废旧材料收集的主角。有一次,梓烨小朋友带来几只鸡蛋壳,我组织小朋友用一些线头、开心果的壳把它装饰成一群可爱的小猪。孩子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说:“老师,我家天天吃鸡蛋,我明天也带几个回来。”“我家有瓜子壳。”孩子们越说越兴奋。“我家有纸筒”“我家有饼干盒”“我有绳子”“有纸袋、鹅卵石等”。既然孩子家里有这么多“有用之材”,而且大家的兴趣又这么浓厚,我何不趁此机会,让孩子们来个“变废为宝”大集合呢?于是,我鼓励孩子把家里的废旧物品都带回园,并分类放好。在美术活动、餐后进区活动时,我们一起来玩“废旧物大变身”,孩子们可以参与材料的收集,又能把它变成自己喜欢的东西,积极性别提有多高了,所以孩子们每次进园都不忘带一两件自以为好玩的东西,美工区的材料一下子就满满的,同时也成了孩子们聚集的焦点,喝水排队、上厕所等时间都听到他们在讨论:那架飞机是用我带回来的纸筒做成的、机器人是我的饼干盒做成的、我带回来的瓜子壳可以用来粘贴成花朵……有一次公开活动“圆筒上的秋天”里用的纸筒也是这样收集来的。更有趣的是,由于材料是孩子自己收集的,所以他们特别宝贝及爱护,动手操作能力、环保意识、成就感及创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

2.手脑并用,变废为宝

幼儿园经常会组织孩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他们对收集来的材料也十分珍惜并乐于探索。在区角里,他们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摆弄各种废旧物品,大胆地进行造型及装饰,这就使孩子的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如:美术活动“妙妙鼻”,孩子们认真地摆弄自己收集来的各种材料,做出不同动物的鼻子。有的小朋友做成大象,有的做小猪,有的做小丑等;又如在“打扮废旧瓶子”活动中,孩子们在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子上用各种彩纸、颜料等装饰瓶子,时钟、人物、不同的动物形象造型很快就出来了,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再如:种子洒在涂有胶水的图案纸上制成熊猫、房子、人物等立体感很强的种子图案;胶卷盒制成猫、兔子等动物,大纸箱制成机器人外壳等。在幼儿的制作过程中,还注意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鼓励幼儿创造,用“你为什么这样做?”“你又发现了什么?”“你再想想还能做什么?”等来替代“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总之,让美术走进生活,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内容、轻松的活动形式、丰富的美术材料、自主的学习氛围,也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使其对美的感受更深刻、更直接。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南村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如何在幼儿园实施环保教育 下一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