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时间:2022-08-11 02:25:57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另一方面应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并通过对磁器口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可能。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场所,磁器口改造

在悠久的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的界定

1、古语中的街巷概念

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 但又有区别, 其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春秋时,赵国首相蔺相如避让廉颇处之“回车巷”、颜回的居陋巷及“六尺巷”等即是。

2、建筑书籍中有关街巷的论述

至今尚未有人对街巷空间给予建筑学上的严格定义,但在某些相关著述中也

有所阐释,各有侧重:

梁霄《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街为城

镇级道路,巷为街的分支,街巷布局多呈树枝状分布,街为干,巷为支。”

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布置,即为联排式布局,

这主要出现在沿街、沿江等高线布置的街道店铺与街巷民居。这种布局方式,

……既可形成整齐有机的直街,又可形成自然、随机的弯转。”

2、本文中的概念

街巷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

1、空间形态中的街巷与院

《建筑空间组合论》提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而街巷正是借住宅而形成。一方面我们可以视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联系着住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而形成,巷与住宅存在着这种图底反转关系。

我们通常只将巷视作住宅间联系的通道,但借助这种图底反转关系,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巷视作街坊的内院――众多家庭共同拥有的院子。

2 、街巷空间的尺度

首先是功能的需要,在古代城镇,人行与车行界限模糊,街道气氛融洽,而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道路路面构成开始细分人行、车行、自行车道等,设有障碍或绿化相隔,两边道路的交往频率趋低。街巷功用只限于街区内部,交通量较小,尺度适应慢节奏的传统邻里生活需要。其次是行为和情感的需要:不同的空间可以通过尺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产生迥异的影响。这些感受将影响到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趋势,并促使人反过来对街巷空间尺度进行控制。此外,历史原因,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封建等级制度就曾深深影响着城镇的道路尺度,其道路宽度与都城大小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磁器口古镇的街巷形态

1、历史沿革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坐落嘉陵江畔,是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主城区内几乎拆除了所有老街民居,代之以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磁器口由于地处较偏,幸运地保留下了许多颇具历史地域特色的老街旧宅。

2、古镇的街巷形态

磁器口古镇经多年自然生长形成,以一条主街横贯上下,为总体布局控制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生长出次一级的街道和巷道,沿自然地形交错变化。整个结构层次清晰完善,形成从“主街--次街--主巷--支巷”的空间层次变化,在平面形态上表现为主次分明的鱼骨状分布。(如图--磁器口古镇街巷形态)

磁器口是典型的川渝地区山地城镇建筑。未改造前的磁器口入口为一条弯

曲的石板路,进入古镇的中心,街巷随地势起伏变化,许多巷子垂直于等高线分布,巷道的平面形态依随地形,富于转折变化。在横向和竖向多样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塑就了磁器口街巷丰富的空间变化和独特的空间魅力。

3、街巷空间分析

古镇地理环境复杂,道路系统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蜿蜒曲折、宽窄多变的巷道空间。

磁器口的正街虽然现在是一条商业街,但我们仍可看出其作为巷的原型。首先,其间充满了许多偶然因素形成的空间变化;其次,其空间亲切宜人,适于慢速交通,与街的快速高效的特点有所差异;此外,由于磁器口古镇是由自然生长而形成,因此,其主街无疑是由早期的巷生长发展而来。因此,在研究磁器口巷空间时,我们不妨将主街一同考虑在内。

1)横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加上民居生活的长期影响,直线、曲线和折线型的街巷在这里大量存在,空间极富活力和趣味。

直线型:紧邻的两住宅山墙间的小巷基本为直线型,是相邻住户间的日常通道。高高的山墙,紧临的屋檐将天空遮得只剩一条缝,因而巷内大多光线较暗。

曲线型:地势向嘉陵江突出,位于该处的磁器口横街随地形弯曲,是古镇最大的曲线型巷道。古镇改造前的主入口处沿着堡坎拾级而上的曲巷。该巷两侧界面一侧为建筑,一侧为堡坎,绕堡坎呈明显的直巷线型。

折线型:建筑复杂的转折变化反映在巷中,便是巷空间的多样的折线形态。曲折婉蜒的巷道,既是交通的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

2)竖向变化磁器口的大小巷子依山就势灵活变化,高低错落。竖向上的起伏减少了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完好地展现了山城的特殊地貌,并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空间层次丰富多变,使景致逐渐展开,给予独特的空间感受。

3)尺度变化有窄至30厘米的墙缝性巷,也有宽达6米的巷道,即使是同一条巷道,随着两侧民居的转折凹凸变化,也呈现出宽窄多变的形态,给人以丰富的空间感受。

4)剖面分析巷一方面体现着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作用,一方面体现着巷道产生的自发性、偶然性和无序性,通过对起剖面形式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独特的空间构成。

5)节点空间 巷不仅是一个空间组织,更是一种运用空间语言而产生的社会效果。巷中的节点空间,通过界面的凹凸、转折或错落而产生的空间的局部放大,往往成为当地居民聚集的场所,成为最具生活魅力的空间。

6)丰富的顶界面 街巷两侧的建筑檐口出挑明显,错落有致的屋檐形成了巷丰富的顶界面。尤其当两侧界面距离较近时,更是形成了明确的顶界面和下部空间。顶界面半虚半实,巷空间虚实相交,建筑与巷有机地融为一体。

7)复合空间

首先,表现在横向与竖向变化的复合;横向的变化使空间形态富于变化,竖向的变化使空间层次丰富,二者的共同作用使磁器口的巷空间形成了山地城镇的独特风貌。

其次,生活与空间的复合,独特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别具韵味的生活场所,生活与空间的复合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生活形态。巷使各家各户生活空间相互渗透在一起,成为居民们共同的领域空间。巷是磁器口居民“客厅”、“厨房”和“饭厅”,是儿童们嬉戏场,是女人的聚会所,是老人的安乐窝。

四、现代化传承与启示

街巷空间中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是私生活的延伸区域、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延续中国传统生活脉络的重要场所。磁器口街巷的形态使我们看到了这一传统空间在现代社会空间中的使用方式,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

在现在空间设计中,万科第五园的设计简洁有力,捕捉和再现了充满生机活力和生活情趣的村落形态,对灵动的格局与自然的生活相互交织,高墙窄巷井然有序,展现了街巷的崭新魅力。在其界面处理上,巷的围合元素不单是墙或建筑,竹子也加入进来;而即使是墙,也有多种虚实变化,缔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样的空间体验。风格融汇古今,映衬了中国民居的历史,文脉也因此清晰地呈现。可以说,街巷不仅是一种空间组织的形式,更是一种运用空间语言而产生的社会效果。

街巷经历漫长岁月,城市的变迁、历史的演进、生命的繁衍、市井百态都铭刻其间。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令人缺憾,街巷空间是城市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财富。

作者简介:王汝军(1986- ),女,湖北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建筑学方向研究

七、参考文献

(1)顾关元,阡陌・康衢・街巷. 汉字文化, 1999.1

(2)喻斐,传统街巷人性化研究. 山西建筑, 2008.3

(3)赖曦凌,线性情感空间.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3

(4)郭红,莫鑫,诺伯格一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 2004.10.

上一篇:高压旋喷桩对既有构筑物地基的处理应用 下一篇:从枯山水庭园看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