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足球传接球技术动作

时间:2022-08-11 11:49:59

浅谈中学生足球传接球技术动作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学生足球传接球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在激烈的足球比赛中,高水平的传接球是取胜的关键,这就需要提高训练质量、细致扎实地抓好传接球、技术的训练加强其间的技巧性;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提高教练员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

【关键词】足球;少年运动员;传接球;技术;训练方法

0.前言

传接球在足球运动中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技术之一,也是最基本技术,它是构成整体战术配合的基本因素,也称之为基础战术。观看国际高水平足球比赛,我们会常常看到一些激烈的对抗中即席发挥的高难度动作,令人叫绝。我们还可以发现,出现这些情况一般都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上发生,而从技术上看,这些高水平运动员所做出的高难度动作,从他们触球时身体与球的距离、触球部位,其实都是我们所了解的标准动作。也就是说,是以规范的技术动作为基础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男子足球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书籍、报刊。

观察法:对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男子足球队训练课进行观察。

访谈法:关于传接球的重要性的问题向四位专家进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观察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足球队比赛以及训练中传接球技术动作时,发现中学生对传接球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熟练,技术动作容易变形,在传球时,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足球上,而忽略的传球时的技术动作和观察队友的跑位,击球时,脚踝过于放松,导致出球时击打的位置错误,传球缺乏准确性。在接球动作环节上,无法放松身体,动作接球时僵硬,无法很好的控制好来球,注意力不够集中。

2.1脚内侧传球

踢球脚,脚外转并使触球的中靴部分以正确角度对准来球路线,踝部要紧张且保持坚硬为了传出低平球,足靴触球时应使作用力通过脚的水平中线。支撑脚的放置应与球的侧方有足够远度以保证踢球脚的自由摆动。头部位置。眼睛应注视球且头部保持稳定。

2.2脚背踢球

踢球脚,脚趾指向地面,这样在脚背触球时可使其通过球水平中线。若脚趾不指向地面,踢球脚的触球部位将在球的中部与底部之间,球将飞离地面。击球作用力也应通过球的垂直线呈30度用,足靴的角度很少会是垂直位置。支撑脚。该脚的选位应与球平行,距离球英寸远(1英寸=2.54厘米)否则触球部位将在球的中部与底部之间,踢出的球将飞离地面。头部位置,应低头注视球且头部保持稳定。

2.3脚外侧传球

脚外侧传球是那些希望达到高水平的球员必需的武器。该技术适宜在密集情况下进行短距离传球,以较大的角度轻击球并极具隐蔽性,长距离的脚外侧传球可使球绕过防守队员。“敲传”踢球脚。脚外转后轻击球的内侧,为使球低平飞行,触球使应使作用力通过球的水平线,这一技术只适宜做近距离传球。

2.4脚内侧传弧线球

这种传球技术不要和脚内侧推球技术混淆,脚内侧传弧线球技术无论做长短距离的传球都可以适用,并可使球产生很强的旋转和飞行中的弧度。踢球脚。踢球脚要由内向外横削球。有一个踢球腿外转的过程,若是右脚踢球,应以第一足趾关节部位即踢球脚内侧的前部触击球的右中部,就可使球自右向左旋转并呈弧线飞行,触球点在球的中部以保证球低平前进。支撑脚。支撑脚的选位在球的侧方8-12英寸(1英寸=2.54厘米)且稍后一点。头部位置,目光注视球且头部保持稳定。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熟练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在比赛中与队友配合融洽,观察场上的球员跑位,达到传球到位、目标准确、力度适中、球到人到,从而更加的提高了球队的整体配合流畅,失误率降低,进攻更加具有威胁。

培养中学生初步掌握足球整体性,掌握传球的动作要领,达到快乐足球,为校足球队争得重多比赛胜利,为普及中学生传球技术打下基础。

在比赛中,传球固然重要,但如果接球队员在接同伴传来的球时,失误过多就会浪费很多重要的机会,所以接球技术动作与传球技术动作是在比赛中必不可缺的,通过本文对接球技术动作的阐述加强了接球时对球场上的观察能力,通过接球的技术环节,培养中学生对接球技术的重视性。

3.2建议

在现代足球快速发展的今天,足球传接技术动作在校园足球中已有非常大的改变。建议在训练中学生足球队时要加强在传接球技术的训练以及基础动作的训练,为校足球队赢得比赛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文对传接球的技术动作的论述,表达出传接球技术在足球场上的重要性。如果在一个球队中,没有了传接球配合流畅,也就不可能组织起来有效的进攻。

在中学生足球训练中,多开展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对传接球有兴趣的训练内容,在中学生中普及传接球技术,培养学生对足球的热情,从而达到快乐足球,“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李德天等.中国学校体育[J].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5,(5):91-92.

[2]李汉云.开发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9):33-34.

[3]陆明辉.足球教室[J].现代足球,2007,(2):52.

[4]汪传信.世界足球文化发展考略[J].体育文化月刊,2006,(2):41.

[5]黄健翔.足球天地[J].足球俱乐部,2004,(2)20.

[6]赵杨.足球之夜[J].体育理论与实践,2005,(5):11.

上一篇:立儿童之本 寻数学之根 下一篇:基于工作流的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