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研究

时间:2022-08-11 11:14:18

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中学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模式和目标也有着很大的改变。在新课改下,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开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而人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深化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论述了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并针对人文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学 思想品德教学 人文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2-01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时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学生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并充分贯彻人文教育理念,从而在满足时展需要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出给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中,人文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趋势,已逐渐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文主义

人文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是社会的人,群体的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认为个体的感情、理念、需要、义务等都必须以社会和群体的感情、理念、需要、义务为前提。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方面,突出的表现为:教育要培养理性的人,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要求的教育要培养非理性的人。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主旨,是人文教育的永远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的科技教育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时代又给人文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要求人们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理念;在努力塑造道德理想的基础上,又要尊重个人的发展。这是一种具有中国人文主义所追求的理性,同时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所追求的非理性的人文精神。

(三)人文教育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发展,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彰显个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这种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文教育,它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了和谐一致。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理念是对人类文化、思想、情感等因素的诠释,要求在人类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的地位。而人文教育的实施是人文理念得以渗透实施的关键手段。以中学教育为例,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必须将人文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其中,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是现代教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要求,有着不容忽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人文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同时,人文教育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

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学生是我国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对象,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就要求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目前,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仍不完善,对于品德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开展势在必行。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深化人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者自身人文素质

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形成。

(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文教育实现的一个重要辅助措施。不仅包括设施完善的校园硬环境,更包括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软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创造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一环。

(三)推进学生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

只有将中学生具有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素质,才算是达到了中学生人文教育的目标。

(四)提高人文教育实施的灵活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抽象空洞的说教方式,要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多元化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类文化受到了多元化冲击,各类复杂的信息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中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文化的误导,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文教育的开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海燕. 新时期中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德育教育[J]. 科技信息. 2010(24)

[2]刘静静.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J].文理导航(下旬). 2010(07)

[3]喻辉.加强鼠标下的德行修养――网络一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10(02)

[4]谢升. 利用趣味教学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品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09)

[5]张玉君. 浅析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09)

[6]马燕. 浅谈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修的五堂课[J]. 新西部. 2010(05)

上一篇:民族教育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物理情境分析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