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学“套中人”

时间:2022-07-03 02:39:25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用“套子”眼光看世界的人的确不少,很多人通常喜欢用“模式思维”。作为一种“经验”,无可厚非。但作为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所以,实则对“老师”中的“套中人”有些想法。评议教学艺术,应更多地依据“效果”来判定,而不能用“套子”去衡量。倘若“老师”墨守“套子”,乱打“棒子”,必然使教者忧心,无所适从,从而束缚了教学艺术的发展。本文就语文教研评课时的情况,对教师评课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研 评教 执教者 套中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5-01

俄国作家契柯夫曾将一个“套中人”描绘得妙趣横生,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妙不可言:“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柯夫,可是这种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在现实生活中,用“套子”眼光看世界的人的确不少,很多人通常喜欢用“模式思维”。比如那次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出现了两相倒映镜头,有的观众就高声指责:“放倒了!”这种缺乏见识的“套中人”当然不足为怪,作为一种“经验”,无可厚非。但作为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所以,实则对“老师”中的“套中人”有些想法。

说起某学校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开公开课,讲授《窦娥冤》,为了“课课有特色”,执教者确定了两点教法:将课文分析与戏剧文学常识结合起来;将课堂训练与语文基础知识结合起来。相应地将这节课教学组织设计为讲练结合。在指导学生认识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矛盾时,教师循序渐进,由生活矛盾的现象深入到阶级矛盾的本质,再从具体的人物矛盾讲到“戏剧冲突”的特殊形式;由课文中的舞台说明以及“正旦”、“仆儿”等不同角色的道白和唱词,引出“戏剧语言”的共同特点。教学中既分析了戏剧课文的特殊性,又归纳了戏剧文学的普遍性,为下一单元基础知识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指导学生课堂练习时,老师出示了一个预先写好的小黑板,专就[滚绣球]那一段最为精彩的唱词设计了几个题目:这段唱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合”、“糊突”这两个元代口语各是什么意思?“为善的”、“造恶的”这两个短语属哪一种类型?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这种突出重点、解剖麻雀的训练方法很是值得称道。

殊不料,由于这种教法超越了“老师”的“套子”,加之执教者难免地产生了一处小小的失误,致使评课之时责难的意见占了上风:在评教时一位不熟悉高中教学要求的初中“老师”说:“不应该牵涉到戏剧理论,应该专门讲课文。”一位熟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语文教师说:“字词知识不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老师在这一方面不应该多花功夫!”还有一位语文老师干脆现身说法:“依我的办法,教这篇课文,应该……”幸好一位科班出身的教学主任觉得语文教学应该百花齐放,重点看效果,对这节课作了比较充分的肯定。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艺术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即既有独特的技巧,又有公认的效果。而艺术的发展,也应该是更有特色更有效果的创新。所以,评议教学艺术,应更多地依据“效果”来判定,而不能用“套子”去衡量。倘若“老师”墨守“套子”,乱打“棒子”,必然使教者忧心,无所适从,从而束缚了教学艺术的发展。基于上述理由,愚对教师评课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要理解执教者的意图。人们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孔子所提倡的“温故知新”,“温故”就是方法,“知新”则是目的。评议执教者的教法是否妥当,效果是否显著,首先要弄清教者的意图是什么?其立意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指的是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应该平分秋色,执教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意图有所取舍,或详或略。只要执教者的意图合理、目的明确、方法有效,评教者就应给予公允的肯定,而绝不能依据自己观念中的“套子”去裁判执教者的成败。

第二,要尊重执教者的创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不会永远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套子”上,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商鞅说过:“圣人不法古,不循今。法古则后于时,循今则塞于势。”治国当如此,而治教又何尝不是如此?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们各有爱好,也各有专长。例如捕鳖,目的相同而方法迥异:有的寻踪迹,有的抛砣泥,有的投诱饵,有的布丝网。教师在教学上具有特色和创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评教者绝不能像罗马教皇那样,将创见视为“异端”而横加扼杀。

第三,要融洽执教者的感情。毫无疑问,任何一位教者总是力图教好课的,光是这种良好的意愿就应该得到评教者的理解和尊重。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教者不可能都尽善尽美,教师的成长需要“老师”这面镜子,而“老师”的评教作为一面镜子,绝不能是一面歪曲原形的哈哈镜。如果一味地夸赞成功,或一味地挑剔失误,都会使教者感到别扭。只要不是自满自足的执教者,就会在教学艺术上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就很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切实帮助,而并不希望过分恭维,将铜板说成金条;也讨厌别人吹毛求疵,将蚯蚓说成毒蛇。教师的评教,实际上也是评教者自身素质的反映,故而既要珍重自己,又要尊重别人。不能信口开河,敷衍塞责,必须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尤其在阐述不同意见时,说话要注意角度和分寸――“褒”要适度,“贬”要委婉。如果像法官宣判那样锋芒毕露,那执教者就会感到很难为情。何况执教者的“不该”未必就是失误,而评教者的“应当”也未必就是真理。

总之,只有形成良好的研讨风气,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艺术的竞争和发展。为此目的,愚以为“老师”评课时应尽量不做“套中人”,如果“老师”一时陋习难改,也希望能够像那位俄国宗师那样,将话说得委婉些:“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好,可是……”千万不能一时性起,抄起黑旋风李逵的板斧!

当然,别里柯夫的担心还是必要的,“千万别出乱子!”

上一篇:放飞想象 快乐作文 下一篇:民族教育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