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M2.5

时间:2022-08-11 11:10:41

摘要:介绍PM2.5的概念及其危害,提出针对PM2.5公众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及宏观上环境治理的采取措施。

关键词:PM2.5; 危害; 防治; 措施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M2.5 and its harm, the public should be made to PM2.5 take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the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o take measures.

Keywords: PM2.5; Harm;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 PM2.5——这个环境科学中的概念,似乎一夜之间从鲜为人知的专业术语变成了百姓生活中口口相传的热点词汇。PM2.5是怎么回事?谈到PM2.5,首先就要解释一下PM10的概念。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空气中每时每刻都漂浮着大量的颗粒物质,它们被称为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TSP),TSP就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在TSP中,通常把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能被人吸入呼吸道造成危害,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有着较大影响。PM10主要来源于被风扬起的尘土、或植物散发的花粉等。那么,了解了PM10的概念,PM2.5就很容易理解了。PM2.5是指在总悬浮颗粒物TSP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与PM10相比,PM2.5的危害性则要大的很多。环境科学研究表明,PM2.5与PM10相比富含更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更为严重的是,直径在2.5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在人体的呼吸过程中,可以被鼻子、呼吸道黏膜等组织和器官挡住,从而排出体外。但PM2.5由于颗粒物的直径极小,仅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20,可直接穿透人体器官,直接进入肺部,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PM2.5对人体的危害:

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2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PM2.5可能引起以下疾病:

(1)呼吸系统:PM2.5能在肺泡区沉着,溶入血液,随着血液流向全身;而不溶性部分则沉积在肺部,诱发或加重炎症,会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慢阻肺、肺部肿瘤、间质性肺疾病等疾病。

(2)心血管系统:PM2.5刺激肺内的神经,造成主神经紊乱从而波及心脏,可直接到达心脏,发生心肌梗塞。

(3)血液系统:PM2.5可引起血液系统毒性,诱发血栓的形成,是心血管意外的另一个潜在隐患,还可造成凝血异常,造成血粘度增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生殖系统:PM2.5附着很多重金属及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致肺癌活性,这已被证实多环芳烃浓度每增加一倍,癌症发病率就会增加3.3倍。这一有机成分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尤其是柴油车在燃烧不充分时会生成多环芳烃。)易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和低体重儿。有毒物可以跳过胎盘,直接影响胎儿,特别是妊娠早期。

(5)佝偻病:大雾阴霾天气增多,儿童容易患佝偻病。

既然pm2.5有诸多危害,从我们个人自身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防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佩戴pm2.5口罩。pm2.5口罩除了能防尘,防pm2.5,口罩面料采用的能杀灭连抗生素都无法杀灭的“超级细菌”的康纶纤维。人在不停的呼吸中,pm2.5颗粒夹杂着大量的致病细菌被人吸入后直接侵害人体的健康。用口罩,无疑是有效的解决了即防尘、又防病的问题。尤其是在上下班路上、地铁站中及人群高密集地方。

(2)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烟雾中有大量的pm2.5,会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么应该尽量远离烟雾。

(3)大雾天不能晨练。PM2.5是引起大雾天气的重要元凶之一,因此早上起来发现雾气比较大时,就不宜外出进行晨练。如果一定要晨练,建议带上真正能防pm2.5的口罩进行慢跑、小跑的运动量不大的晨练。

个人防护措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想人们远离pm2.5的危害,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防治pm2.5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后,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新一轮产业升级,纽约、伦敦、东京等特大型城市开始将上述重工业行业向外转移,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医疗服务业、教育产业和高新技术业等。产业结构的升级,既减少了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又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较好地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东京就将制造企业迁到横滨一带甚至国外,而以新产品的试制研发为重点,努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新”工业,并将“批量生产型工厂”改造成为“新产品研发型工厂”,逐步占领产业链价值的高端,不仅使东京的经济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还使东京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

2.改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以PM2.5为代表的各类空气污染物,其主要来源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一次和二次产物。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世界各国都努力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

3.提高建筑物能效水平。从国外特大型城市的经验来看,产业升级之后,其能耗大户已经不再是工业,而是建筑物和机动车。尤其是城市建筑,其能耗已经占到了城市总能耗的约2/3。为此,各国城市采取了一系列建筑物节能措施。比如,制定绿色建筑规范,推动老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建筑物内部照明电器系统的升级改造

4.发展公交导向型城市交通。推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居民出行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PM2.5等空气污染物,也是世界各国大城市的普遍做法。

5.提高城市绿化率,强化城市吸尘器的功能

与减少污染源、控制PM2.5排放量的治理方法不同,园林绿化措施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吸附和滞留大气中的颗粒物,达到减少和控制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的目的。它对环境的净化功能非常明显。

6: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参与

控制污染不能只依赖政府和环保部门,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世界各国城市普遍与环保组织和社会团体展开合作,采取加大公共广告投放、建立警示标示系统、开设绿色环保网站等手段,提高公众对PM2.5污染危害的认识,促使其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污染的治理尽力。

参考文献:

[1] 王云英;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J];安徽化工;2003年05期

[2] 郝明途;林天佳;刘焱;;我国PM_(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上一篇:地质勘察工作中水文地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浅述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