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分析

时间:2022-08-11 08:51:27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分析

摘要: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自建立以来,中国与新加坡间的双边贸易关系日趋紧密,但同时,金融危机后,由于中新贸易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双方贸易仍然受到打击。本文对中国—新加坡的双边贸易进行分析,并重点通过双方的比较优势及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分析双方贸易结构,从而对中新贸易的竞争性与可行性性做了思考,展望中新贸易前景、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贸易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

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东盟自由贸易区10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新加坡(以下简称中-新)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新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8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中国一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新贸易往来进一步紧密。

一、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规模及结构分析

1.双边贸易规模

中-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2011年中新双边贸易额634.8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355.7亿美元,进口27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1.2%,10.0%和12.9%。目前,新加坡为我在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市场。虽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新贸易在2007、2008、2009年出现三次波动,在这三年中2007年,2008年中-新贸易增长速度放缓,而2009年则出现了负增长。但在中新双方进行了巨大努力后,自2009年以来中新贸易又进入稳步增长期。

2.中新贸易结构

中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而新加坡一向贯彻外向型经济政策,两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新之间的贸易结构,无疑也是双方贸易研究的重点。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新双边商品贸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整体上由顺差转为逆差,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本文通过联合国数据库的相关数据以及引用研究何传添整理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图表,对中-新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其中S TIC的一位数分类将中-新产品分为10大类。SI TC0 - 4为初级产品, SITC5 - 9为工业制成品,SI TC5和SI TC7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SI TC6和SI TC8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SI TC9为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

由数据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中新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且双边贸易结构也成两级化趋势发展。尤其是自03年以来,在数量和结构比重上出现较大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中-新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第7、3、8、6、5类商品上,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98.1%。其中,SI TC7(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中-新双边贸易第一大类商品,2008年贸易额为298.21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达到56.9%。

从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看,1990年以来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占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从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来看,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SI TC3、5、7三类商品,占中国自新进口总额的84.7%(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是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的主要产品。

若把货物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即初级产品、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自90年以来,中-新间的贸易已从从单一的初级产品贸易发展为以制造产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贸易产品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整体上,从中-新的贸易来看,近些年中国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迅猛增加,而进口的增长项目也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二、中新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可行性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同属于亚洲国家,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新加坡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这导致两国在很多产品上存在竞争关系。为了更好地分析中新贸易竞争性及可行性,下面通过对两国间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分析。

1.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两国间的双边贸易比较优势的情况。以Sij表示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中对新的出口额,Mij代表中国从新加坡的进口额。其计算公式为Sij=Xij/Mij。且界定当Sij1为存在比较优势的产品,Sij=1为均势产品。从数据处理后结果(下表)可以看出中新贸易间,SITC0、4、7、6、8,即食品类动植物油脂腊、机械等领域都多数年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

2.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两国间贸易相关程度。本文采用的是由Grubel和Loyd在1975年提出的G-L指数来进行计算。用IITsc来表示中新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IITcs=1-|Xi-Mi|/(Xi+Mi)。Xi表示中对新i产品的出口额,Mi代表中国从新加坡的i产品的进口额。IITcs的取值为[0,1],IITcs值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IITcsi>0.8时,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已经到比较高的程度。从表2中可看出,中新两国间SI TC1、3、5、9几大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8,,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且呈现双向贸易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机电类产品,该类产品本身便在中新贸易额中占有很大部分的比重,同时又有着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

通过对中新之间的比较优势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加坡与中国虽然在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新贸易的日后发展,但进一步分析后不难发现,双边的贸易以互补性的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主要同两国的发展状况及自身产业政策不同有关。而这必然推动两国产品向差异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带动两国贸易的不断增长。而同时,中国与新加坡明显的地缘优势,以及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对双方产业内贸易的互补也有积极影响。

另外,随着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新的双边产业将可能出现产业的重构。可见,虽然中新的双方贸易关系虽然存在竞争,但由于双方产业内发展的侧重不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区别,中—新贸易的发展的可行性是很明显的。况且,在双方竞争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提高各自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新贸易的前景及发展对策

1.中新贸易的发展前景

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中-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提高,双边贸易进展迅速。另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性的失衡,即产品结构上的过度相似性的失衡,尤其是新加坡在服务贸易上具有明显顺差。另外,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呈下降趋势。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中新贸易开始复苏,但远低于我国的平均速度。这也表明两国的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新自由贸易区建立为中新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环境以及有助于贸易发展的政策支持。作为首个同中国签署全面自贸协定的东盟国家,也是中国在东盟贸易中第二大合作伙伴,中新两国在相继实现两关税后,两国还计划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人员往来、海关程序、卫生及植物检疫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使得中-新双方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新双边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机电产业为契机,扩大中-新双边贸易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在国家间优化配置。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形式主要集中于产业内贸易。这样集中化的贸易结构不利于中新之间的长远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双边贸易额的改变,已足够引起中方的重视。应努力拓宽两国贸易,从而形成多角度、多领域的交叉合作,带动双边投资与贸易健康发展。

(2)利用中国与新加坡的地理及人文优势。作为华人集聚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而新加坡的优势地理条件也为中国的转口贸易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当前,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为第十一位,而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印度则处于第三和第五位。相较于日、因,中国还有巨大地潜力与赶超实力。而作为有着突出地缘以及人为优势的中国要从日、印借鉴成功经验,以将强中-新贸易的合作、交流。

(3)扩大双向投资合作领域,通过双方投资拉动贸易发展。两国之间鼓励相互投资,发挥中、新各自的优势。自中新自由贸易区协定签署以来,双方都积极合作,为贸易区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以及投资条件。我们应当利用这一机遇,不断拓宽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鼓励两国间的直接投资,并以投资来带动双边贸易的发展。积极推进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两国政府要明确经贸合作的意义与重点,同时注重双边合作的实际效果。既考虑中国自身的利益,也要顾及新加坡的实际利益。稳步推进中-新自贸区的建设和深化。

参考文献:

[1]何传添: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之管见[J].现代财经.2010年第1期.

[2]朱桂方:出口结构相似度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拓展分析,[J].求索.2010年第10期.

[3]杨亚非:北部湾经济区推进中国与东盟加强商贸合作的战略思考[J].2012年.

[4]蒋 瑛:中国_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双边贸易关系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吴凤娇:中国-新加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分析.[N].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新加坡[R].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2012年.

上一篇:内部控制审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铁路工程项目的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