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8-11 07:22:13

电刺激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就诊于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妇女健康中心的慢性盆腔疼痛女性患者90例,分为三个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单纯中药灌肠治疗;B组:给予单纯电刺激治疗;C组:进行电刺激联合中药灌肠治疗。通过观察对比三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判断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降低,C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B两组,疗效显著高于A、B两组。结论:电刺激联合中药灌肠可显著缓解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症状,是一种安全、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慢性盆腔疼痛; 电刺激; 中药; 保留灌肠

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一种妇科常见症状[1],疼痛定位于盆腔,但可以起源于盆腔内或盆腔外的器官及周围组织。慢性盆腔疼痛通常指持续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影响机体功能或导致衰弱[2]。患者往往合并有腰骶部疼痛、痛经、痛以及排便疼痛等躯体症状,甚至产生抑郁症的表现,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渴望找到真正导致其疼痛的原因并希望得到安全而有效的治疗。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对90例慢性盆腔疼痛女性患者进行电刺激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妇科符合慢性盆腔疼痛表现的、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门诊患者共90例(排除妊娠、急性感染及恶性肿瘤),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30例,平均年龄(35.90±10.74)岁;疼痛评分(VAS)平均值(6.33±1.88);其中慢性盆腔炎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盆腔瘀血综合症7例;病程平均值(18.98±3.46)月。B组30例,平均年龄(33.87±10.68)岁;疼痛评分(VAS)平均值(5.93±1.95);其中慢性盆腔炎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盆腔瘀血综合症8例;病程平均值(13.04±2.38)月。C组30例,平均年龄(35.27±7.86)岁;疼痛评分(VAS)平均值(6.13±1.85);其中慢性盆腔炎1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盆腔瘀血综合症8例;病程平均值(16.93±3.09)月。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疼痛评分、病情轻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情况见表1。

表1三组患者治疗前情况比较组别年龄(岁)病程(月)VAS评分(分)临床类型(例)盆腔炎内异症盆腔瘀血A组35.90±10.7418.98±3.466.33±1.881587B组33.87±10.6813.04±2.385.93±1.951398C组35.27±7.8616.93±3.096.13±1.851488

1.2疼痛评分(VAS)

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3]。

1.3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断标准

1.3.1西医标准[4] ①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疼痛:反复下腹痛、伴腰骶部疼痛,可伴发热及(或)血白细胞升高。白带多呈脓性,妇科检查附件区增厚或扪及包块,压痛,子宫活动常受限,B超可提示盆腔积液或(和)结缔组织粘连图像。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可表现为反复下腹疼痛、痛,或进行性痛经。可结合腹腔镜检查、超声检查及血清CA125检测等明确诊断。③盆腔瘀血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骶胀痛、痛,可伴月经量增多,白带增多,妇检未见阳性体征,可依靠盆腔造影、盆腔彩超或手术明确盆腔静脉迂曲、增粗或成团。

1.3.2中医辨证[5] ①湿热蕴结:下腹疼痛,腰骶酸疼,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可伴低热,口干苦。尿黄,便结或溏而不爽。舌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苔多黄腻,脉弦数。②湿瘀互结:下腹隐痛坠胀,腰骶酸痛,带下稍多,色白质稀。疲乏,纳呆便溏。舌黯淡,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缓涩。③寒湿凝滞:小腹冷痛畏寒,腰骶酸痛,带下量多,白色稀状,形寒肢冷,面色清白,舌淡且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紧细滑。④气虚血瘀: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可伴乏力疲倦,面色白。食少纳差,或有盆腔炎性包块。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1.4方法

A组:给予中药方:皂角刺8g、木通9g、乳香9g、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三棱9g、莪术9g、苏木9g、赤芍9g、桃仁8g、红花8g、山银花15g、黄芩15g、黄柏15g、黄连15g。水煎100ml,保留灌肠。方法:患者排空肠道后,将肛管插入直肠内20~25cm左右;将温度39~40℃左右的药液缓慢滴入,灌肠后患者最好能平卧20min。1次/d, 10d 1疗程,1个月后行第2个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B组:用法国PHENIX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广州杉山公司)行下腹部电刺激治疗,具体方法:用阴道探头及下腹部痛点局部电极片止痛。治疗电流频率10Hz,脉宽为200μs,时间20min,1次/d, 10d 1疗程,1个月后行第2个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C组:在电刺激治疗同时中药保留灌肠,具体治疗药物、电刺激治疗参数、方法和疗程同A、B组。避开月经期治疗。

1.5观察方法

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评分表(VAS)〕、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对比治疗前后的改变,并监测治疗过程是否有不良反应。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查,以P

2结果

2.1疗效评估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及妇检正常,疼痛感基本消失,VAS评分减少100%。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及妇检正常,疼痛明显由重转轻,VAS评分减少≥6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病变范围缩小,子宫活动度正常,疼痛有所缓解,VAS评分减少

2.2评估结果

对三组患者治疗后及追踪3个月临床总疗效比较,A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慢性盆腔疼痛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疑难杂症之一,其病因比较复杂[1, 6]。医学研究表明[7]导致慢性盆腔疼痛较多的为妇科疾病,比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综合症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慢性炎症或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浸润导致盆腔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组织增厚粘连甚至挛缩,从而压迫神经纤维[5]。盆底肌肌张力过高、痉挛常可导致盆腔疼痛。低频率电流可刺激内啡肽分泌,从而起到止痛作用。而且电刺激可使痉挛的盆底肌放松从而缓解盆腔疼痛症状。低频率的电刺激可改善盆腔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改善其供氧和代谢,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和消散,利于组织再生,加速细胞修复,从而松解盆腔周围粘连,缓解疼痛症状。由于促进了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此时配合中药直肠注入,更有利于药物渗入盆腔病变组织及吸收,增强盆腔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炎症组织[8],从而增强治疗效果。中医认为[9]: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病机多为虚实夹杂,即血虚、肾虚与血瘀、热毒余邪同时发病。治疗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为主。本药方由16味中药组成,其中皂角刺活血软坚散结,红藤清热解毒、消肿,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三棱、莪术破血逐瘀、行气止痛,黄芩、黄柏、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乳香活血行气、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镇痛之功。女性盆腔器官静脉分布丛密、血运丰富,血管交错成网、血流缓慢,直肠黏膜与盆腔器官相毗邻,且管壁薄,药物吸收快。采用直肠给药,保留灌肠,药液直接渗入盆腔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病灶吸收和病变部位的修复及软化,调整机体免疫力,使脏腑达到平衡,使疗效和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12]。而且通过直肠给药可避免首过效应,既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刺激,又减少消化酶、胃酸对药物的破坏作用[10,12]。因此,通过用本药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是种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免疫球蛋白降低,因此免疫功能下降,而且疼痛可引起皮质激素水平增高,抑制机体抗体反应,进一步促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患者反复感染,疼痛持续难以缓解。故单一的治疗方法虽然在短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远期疗效欠佳。本研究表明单纯中药保留灌肠及单纯电刺激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有一定疗效,但追踪3个月后疗效明显减弱。而采用电刺激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安全、无副反应,疗效更显著、更持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苏丽艳.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痛诊治中的应用(附86例报告) .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0, 21(4): 230-231.

[2]吴玉莲,迟杰骏,迪丽拜尔,等.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治疗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2,18, (11): 655-656.

[3]左玉增, 姜仕华, 徐利华.中国医院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医院工作政策法规大全.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700-701.

[4]杨冬梓.疑难妇产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68- 386.

[5]李宁. 超声药物电导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疗效评价. 北京中医药, 2012, 31(8): 591-593.

[6]孔改霞. 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和治疗分析. 当代医学, 2010, 16(22): 89-90

[7]郑玉玲. 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学研究进展.医学信息, 2011(7): 3172-3173.

[8]李天容,余薇,李天真,等.魏绍斌教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病症经验介绍.新中医, 2011, 43(2): 171-173.

[9]张远梅.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临床分析. 当代医学, 2011, 17(31):146-147.

[10]赖珺, 廖正根, 杨明福, 等.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18): 226.

[11]纪世健. 妇科灌肠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中成药, 2006, 28(8): 1247.

[12]陈小新, 原素, 龙超峰, 等. 妇炎康灌肠剂中芍药苷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2): 106.

上一篇:环磷酰胺对小鼠DNA的影响及姜黄素干预作用的研... 下一篇:形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