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病患出血成因与调护

时间:2022-08-11 06:45:06

本文作者:张育苗 单位:河南焦作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1]。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产妇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2]。产后出血还会由于大量出血导致贫血、感染、乳汁分泌不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3]。研究2011-01—2012-01,在我院分娩且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共80例,现对其原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年龄20~38岁,体质量56~70kg。其中初产妇59例,经产妇21例。阴道分娩50例,剖宫产30例。

1.2方法

出血量测量;以容积法为主,辅以面积法。阴道分娩者,产妇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量杯测量出血量。敷料以统一单层面积30cm×40cm全部浸透为出血20mL,并立即给产妇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剖宫产;手术中负压瓶内除去羊水为出血量,方纱统一规格30cm×40cm,一张方纱全部浸透为50mL血量,回病房后与阴道分娩相同,均在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

2结果

本组80例产后出血产妇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出血量550~3000mL,平均出血量(812.23+345.71)mL。

3护理

3.1产前检查

加强孕妇孕期保健,督促孕妇定期接受产前检查。了解孕妇的不良病史,健康状况,心理状态,予以恰当的预防和治疗,进而减少不良因素造成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4]。重点筛选和监护双胎,羊水过多,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有产后出血史等高危因素孕妇,做好各种化验检查,注意有无出血的倾向[5]。

3.2严密产时观察

⑴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胎心、宫缩情况、保持大小便通畅,以免影响宫口开张及胎先露下降。防止产程延长,必要时给予适量镇静剂,避免产妇处于衰竭状态;

⑵第二产程:科学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负压,密切观察宫缩及胎先露下降情况,防止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胎心率的变化,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出现异常及时结束分娩。接生要领是保护会阴同时,协助胎头俯曲,让胎头以最小的经线(枕下前囟径)在宫缩间歇期缓慢通过阴道口,遵循“三个一”原则。为避免产道重度裂伤,防止因会阴的创伤所造成的盆底松弛,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下行会阴侧切术。胎儿娩出后常规缩宫素应用[6]。

⑶第三产程:是预防出血的关键。及时正确应用催产制剂加强子宫收缩,可使产后出血减少40%,使产后出血发生率由10%下降至6%。[7]避免过早粗暴地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副胎盘、胎盘娩出后要及时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若有及时缝合。产后30min内新生儿早吸允,母婴皮肤接触使脑垂体分泌释放内源性催产术,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8]。

3.3心理护理

大量失血后,产妇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活动有困难,易紧张、焦虑、不安,对产妇要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以稳定其情绪,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主诉,给与心理护理。

3.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产后2h内,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神志、面色、尿量、宫缩、血压、阴道出血情况。如出现恶心、口渴、胸闷、血压降低、脉搏变慢等产后大出血休克征象,要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给与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

4讨论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处理。

4.1子宫收缩乏力因素

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对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加强宫缩是最有效的方法。按摩子宫的同时应用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若效果不佳或紧急情况下,采用双手压迫法或宫腔纱条填塞法。按医嘱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或子宫全切术的术前准备[9]。

4.2胎盘胎膜因素

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主要是由于胎盘娩出不完整,或胎盘嵌顿,前置胎盘,胎盘残留宫腔或胎盘粘连在宫里等因素。若胎盘粘连可徒手剥离胎盘后取出;若剥离困难疑有植入性胎盘可能,则多采用手术切除子宫,残留胎盘和胎膜者可行钳刮或刮宫术。

4.3软产道损伤

软产道损伤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之一,多发生于初产妇,其主要原因是由急产、胎位异常、胎儿过大、手术助产操作不当、会阴手术用力不当等原因引起。对软产道损伤造成的出血,及时准确地进行修补、缝合,可有效地止血。

4.4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

孕妇凝血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损坏等及产科疾病中凝血功能障碍,如妊高症、胎盘早剥、羊水过多、羊水栓塞等。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病,严重影响产妇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是引起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通过对80例产后出血患者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我体会到做好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产程和生命体征,配以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产妇病死率,提高产科护理工作质量。

上一篇:罗非鱼养殖预警体系建构 下一篇:麻醉方式对高血压妇科病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