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教学在海水养殖专业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1 05:51:13

模块式教学在海水养殖专业中的应用

摘 要:为改变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现象日趋严重的局面,本文“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能力提高为本位”,探讨了模块式教学法在海水养殖专业的教学探索和实施。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 现场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

一、现象分析

笔者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不高,多数家长和学生把读职业学校作为最末的选择。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厌学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职业教育仍然按照“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和“两年在校上课一年下厂实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第二,实习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职校学生到了第三年,就直接送到生产厂家顶岗上班。这期间的学生往往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实实在在成了工人,理论知识和实践得不到有机联系。

第三,专业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践。教师长时间不接触生产实践,所授知识往往与生产实际不符。

二、模块教学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能满足以培养初、中级人才为目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式,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采用模块式教学,而海水养殖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模块教学的实施必须结合生产实际。根据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施模块式教学法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内容如下。

第一、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学习《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语文》 《数学》 《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化学》《海水化学》《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德育》《就业指导》《公关礼仪》这些课程。主要目的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学生个人修养素质的培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利用实验室认识几种常用的单胞藻,并能够进行小型培养。

第三学期:7-10月份学生下厂见习海带育苗,11-12月回校学习。主要学习《海藻增养殖》文化基础课与综合素质提高课。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接触到海带育苗生产的同时给学生授以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海带育苗生产技术。

第四学期:下厂见习贝类育苗,主要学习《贝类增养殖》和《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两门课程。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接触虾夷贝育苗、海湾贝育苗,初步掌握贝类育苗技术;掌握单胞藻培养技术,会自己培养单胞藻。

第五、六学期:9-11月学生在校进行职业资格证考试,12月至下年5月顶岗上班。学生在校期间要全面复习《贝类养殖》《海藻养殖》《养殖水化学》和《鱼虾养殖》课程内容,顶岗上班主要根据学生将来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进行鱼类育苗、贝类育苗或海参育苗实习。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细心观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毕业就业做准备。

现以南美白对虾的育苗为例阐述一下模块式教学法的具体实行。

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课,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对虾及蟹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将来可以从事水产育苗和养殖方面的工作。从生产的实际出发,笔者把这门课分成三大模块,即饵料培养、亲虾培育、育苗生产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生产的特点,分成若干个项目任务。饵料培养包括动物性饵料(卤虫和轮虫)培养和植物性饵料(绿藻、硅藻、金藻)培养两个项目。亲虾培育分成育苗前的准备、亲虾的选择、催产与孵化三个项目,育苗生产分幼体的培育管理、出苗及计数、苗种的运输等项目。每个项目都结合生产实际,在生产操作前给学生讲明操作要点、注意问题,再请工人给学生演示操作,然后学生实地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旁边予以指导,最后在生产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施模块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实行模块式教学,可以将部分理论课(如《贝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放到实习工厂进行现场教学,使部分专业理论课、实习课合为一体,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在现场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最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素质是实施模块式教学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既能给学生授课,又能服务于生产。

三是实行模块式教学必须有配套的实训基地,并且实训基地应该配有教室,可以在生产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授课。

(作者单位:长岛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效果研究 下一篇: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