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蛴螬的危害因素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8-11 04:23:46

地下害虫蛴螬的危害因素及防治技术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统称。蛴螬食性较杂,可以危害多种农作物及果树和林木的幼苗,轻则造成缺苗断垄,重则绝收。

1 症状

蛴螬属杂食性害虫,喜食多种农作物、果树和林木的幼苗。许多种类的成虫还喜食农作物和果树、林木的叶片、嫩芽、花蕾等,造成严重损失。

2 生活习性

蛴螬有假死性和趋光性,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当10厘米土温在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至秋季土温下降到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

3 发生特点

3.1 发生期整齐

暗黑金龟子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出土羽化,麦收后为出土高峰期,一般在收完小麦的雨后第二天晚上出现。

3.2 分布广

蛴螬适应性极强,除水田外,几乎所有农田都有分布。

3.3 交尾取食规律

暗黑金龟子一般晚上7点半左右开始出土,出土后飞到路旁榆树、杨树上取食树叶,并到玉米、高粱等作物上交尾(趋低交尾)。8点是出土交尾高峰。8点10分以后,交尾结束,飞到高树上取食(趋高取食)。

3.4 趋光性强

暗黑金龟子对黑光灯、白炽灯有很强的趋光性,出土日晚上8点至8点半是扑灯高峰,可用于测报和灯光诱杀。

4 发生与环境关系

4.1 土壤温湿度与幼虫垂直活动的关系

蛴螬在土中的活动与土壤温湿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影响蛴螬在土内的垂直活动。

4.2 成虫出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成虫出土适宜温度是日平均气温为12.4℃~18℃,10厘米土层日平均地温为13.8℃~22.5℃,大气日平均气温低于12℃,10厘米土层日平均温度低于13℃时,成虫基本不出土。已经出土的成虫当遇到不利的天气条件,即重新入土潜伏,待天气好转后再出土括动。

4.3 防治效果差的原因

一是发生隐蔽性,蛴螬一直处于土中,不宜发现,用药效果不理想。二是药剂的持效性不能达到控制整个危害期的要求。三是用药适期掌握不准。

6 发生因素及分析

6.1 种植结构调整及栽培制度的改变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各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给金龟子产卵和幼虫取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和充足的食源。

6.2 环境条件的变化

近几年,由于春季气温回升早,7~8月份雨水充沛,土壤湿度通常保持在适宜范围,蛴螬种群密度比较稳定。

6.3 土壤处理面积下降

由于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林丹等被禁用,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土壤杀虫剂很少,示范推广面积较小。

6.4 秸秆还田和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田间管理方式粗放,又加上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给金龟子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和充足的食源,有利于蛴螬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7 防治措施

优先采用农业、物理防治措施,科学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发挥综合防治的优势。

7.1 农业防治

在秋季翻耕之时,使用腐熟厩肥并随犁拾虫,以降低虫口数量。在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合理灌溉,促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避开幼苗最易受害时期。

7.2 物理防治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一般6月中旬开始开灯,8月底撤灯,每日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次日凌晨4时。

7.3 化学防治

7.3.1 土壤处理

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平方米200~250克,对水10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中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有机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入;或用50%辛硫磷颗粒剂,每667平方米2.5~3千克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和蝼蛄。

7.3.2 种子处理

拌种用的药剂主要有50%辛硫磷,其用量一般为药剂∶水∶种子=1∶(30~40)∶(400~500),也可用25%辛硫磷,或用种子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拌种,亦能兼治金针虫和蝼蛄等地下害虫。

上一篇:玉米缺素症的表现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