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8-11 03:37:51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本文试从媒介素养教育与思品课的关系、思品课中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思品课堂中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等几个方面探讨,相信这方面的实践将使思想品德课程更好地与当今时代接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媒介素养;存在问题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大都把人文学科当作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那么,作为人文学科中比较特殊的阵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与媒介素养教育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理清两者的关系对彼此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思品课的关系

媒介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思品课与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首先,提高媒介素养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对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因此难免会产生一些偏颇的见解,或是受到一些非主流甚至错误信息的误导。由此可见,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关注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

其次,从现代公民的社会人文素养这一点来讲,思想品德课与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诉求。媒介素养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要求,提出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近几年,笔者执教的粤教版思品教材中先后开设了“正确对待公共传媒的影响”“网络交往新空间”“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等内容。教材充实了媒介素养内容,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培养对传媒的批判能力,体现了时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在目标追求上有吻合之处。

最后,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在的教学特别注重运用媒介资源探索新知。笔者收集了部分课程标准中关于活动的建议:(1)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2)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3)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可见培养学生媒介素养能拓宽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是对课程资源内容的有益补充,也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的其他教学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种推动。

二、思品课中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能更好地提高思品课堂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思品课的教学目标。但结合教学实践,思品课堂还存在很大问题。

为了解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笔者对我校七年级的256位学生及部分教师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深入了解他们接触媒介的情况。此外,还走访了学校的部分思品老师和部分学生家长。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情况:

(1)媒介使用时间

(2)媒介拥有情况

根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见:学生使用媒介时间较多,近一半以上超过一小时以上。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介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特征。

(3)媒介选择内容

可见:中学生选择媒介内容以娱乐类为主。在网络媒介内容的调查中:看影视作品、打电子游戏、下载和播放音乐、网上聊天交友等,均占了50%以上。查询学习资料、登录学习网站只占了37.9%。据初步调查,电视节目中影视剧、综艺类、排名靠前,其中青春偶像剧和综艺娱乐节目最受学生欢迎。仅有13人每天看新闻节目,看历史剧p纪实片的同学较少。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收看娱乐类节目是为了放松心情。据家长介绍,有30%学生对网络媒介具有依赖性和迷恋性。

学生使用媒介时间较多,接触类型广泛,内容多为娱乐,且学生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能力较欠缺。而且媒介的庸俗化、娱乐化对学生的危害已经日益凸显。毋庸置疑,学生的媒介素养是缺失的。

2.教师情况

部分教师自身媒介素养欠缺:在受访的15位城镇思品教师和15位农村教师中,第一次听到“媒介素养”理念的有7位,三位教师上课从不用多媒体技术。

在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教师中,也普遍存在着下列困惑:(1)如何正确选择信息的角度,提高学生辨识信息的能力?大部分教师喜欢选取正面信息,认为负面信息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2)如何深入有效地运用媒介信息:如在案例教学中,如何挖掘信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信息,从而为教学服务?(3)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媒介资料的基础上,把相关文字p数据p照片p录音等信息资料整理汇总,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并与大家分享,使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使用者,更实实在在地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三、思品课中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我们要明确媒介素养教育对思品课的重大意义,分析思品课堂存在的问题,立足学科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体实施起来有以下途径:

1.加强时政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的基础分析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广泛选取各种时政媒介资源,并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媒介识读能力。

如在“实施科教兴国”一课中,笔者首先出示新闻视频素材: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待学生看完视频后,及时提问: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我国实施哪一个发展战略取得的重大成果?嫦娥三号80%以上的技术和产品都是我国自主研发说明了什么?结合视频,学生就能及时联系科教兴国的知识,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关注时事热点。

如在“传承中华文化”一课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近段时间比较喜欢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为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集知识与趣味为一体,深受学生喜爱。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媒介资源进行识读、分析:中国汉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特点、地位和影响是什么?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中学生有哪些启发?

2.有效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媒介解读能力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媒介资源的共享是时展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资源。

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为例,笔者运用媒介素材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播放韩红歌曲《天亮了》,问学生:“听完此歌,有何感受?”学生:“好听,感动。”(但说不出具体的感受。)在学生有感触的基础上,出示该歌曲的创作背景。

文字呈现新闻: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马岭河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名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先后死去。这场灾难让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变成了孤儿。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她根据孩子的经历创作了此歌,并经过多方联系,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知道该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定会有更多感触。

引导探究:快快乐乐的旅行变成了生离死别。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畅所欲,教师概括、迁移,共同得出结论: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唯利是图。经营者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学生探究推导:经营者的欺诈、唯利是图意味着消费着的权益受到侵犯……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媒介资源,创设具体实效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自己则起学习的引导者作用,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媒介分析能力。

3.深入综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媒介制造能力

媒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策略取代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笔者曾在2014年听过温州市外国语学校彭凌芳老师的课――“关心我们的成长环境汇报课”,整堂课以七年级下册“未成年人四大特殊保护”为内容,以学生分组调查为主要任务。学生走出课堂,搜集了学校周边食品店、博物馆、科技馆、音响店、公园等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情况。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探究、整合资源,运用网络媒体合作制作课件,分享成果,分析温州市当前所构建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这一堂课令人印象深刻。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又回归课堂,不仅媒介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也使课堂达到了极佳效果。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培养信息化合格公民,是思品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深入该课题,实践课题,思品课定会有美好明天。

上一篇:如何对学困生因材施教 下一篇:让人生在教书育人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