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时间:2022-08-11 02:10:32

以开放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近年来,孝感市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县域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在开放中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2009年,孝感市7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613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28%;一般预算收入21.8亿元,增长25.6%。今年上半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7%,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2%。

一、培育市场主体,突出增量发展

把放开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增加县域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努力做多做强做大市场主体。

一是实施“百千万”工程。孝感市遵循“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准入条件,开展“服务百家重点企业、办好千件实事、催生万户市场主体”活动,在投资领域、经营资格、土地供应、要素配置、建设融资等方面又好又快地服务企业,从而催生壮大市场主体。2009年,县域新增内资企业1141家、私营企业1347户、个体工商户1.8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40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4%、50%、43%、529%。据湖北省工商局统计通报,今年1―7月孝感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551家,同比增长33.1%,私营企业和注册资本的增长率居全省第一。

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孝感市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科技含量较高、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小进规”、“规进档”。2009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5家,比上年净增131家,创历史新高;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78家,净增18家。今年上半年,县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

三是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利用孝感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多的优势,用亲情、乡情吸引回归投资兴业,形成了企业回迁、资本回流、人才回乡、技术回援、信息回传的可喜局面。截至今年6月,孝感市县域累计引进投资10万元以上的回归项目1.1万多个,到资总额233亿元,成为壮大市场主体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工业强县,突出集群发展

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培育重点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县域工业的新跨越。

一是抓重点产业。孝感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重点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到2012年,11个重点工业门类的主营收入实现翻一番。各县市区立足产业优势,相应制定实施县域产业倍增计划,集中力量扶持集群核心企业,培育集群关联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式、链条式发展。目前已形成汉川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食品加工,应城盐化工、精细化工,孝南纸制品、新材料,安陆粮油机械、食品加工,云梦盐化工、塑料包装,孝昌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大悟磷化工、新能源等大小特色产业集群20多个。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2个、过50亿元的2个、过30亿元的3个,6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

二是抓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为主筑巢引凤,引导优势企业、优质资源、优良要素向园区集中,把园区建成工业化平台、产业集群发展高地。努力做到征地拆迁补偿还建、水电路气通讯绿化配套、行政保障服务“三个快半拍”,创新征地、落户、配建、融资等管理服务方式,提高园区承载力、吸引力。到去年底,孝感市县域共有省级开发区7个、工业园区11个,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占县域工业经济总量54%。

三是抓建设项目。抢抓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和国内外市场机遇,市县两级每年抓一批产业建设项目、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领导挂帅、专班负责、动态管理、跟踪考评、有效推进。2009年,孝感市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比上年增长46.7%。今年上半年,县域在建项目1940个,同比增加581个,其中城镇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65个,完成投资227亿元。一批产业项目投产,一批正在加紧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大。

三、全力扩大开放,突出招商发展

一是开展“三定”招商。在全面招商的同时,孝感市按照重点产业倍增计划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瞄准国内行业细分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定企业、定金额、定时限重点招商。市县两级成立近40个招商引资小分队,成功引进福建银鹭、江苏金红叶、天津宝迪、浙江悍马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先企业。2009年,县域引进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2个,比上年增加8个;今年以来又引进重大项目15个。

二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通过经常走出去、请进来,全面实在地推介市县区位、交通、劳动力、环境、商务成本等比较优势,不断拓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澳台等重点区域招商平台,“批发”招商和“零售”招商相结合,招商成效越来越大。2009年,孝感市县域国内引资123亿元,增长12.4%。今年上半年国内引资110亿元,同比增长52.1%。

三是主动对接武汉产业。在加快融入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过程中,孝感市抢抓武汉产业调整和发展机遇,采取“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孝感”、“总部在武汉、制造在孝感”等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汉孝产业合作。2009年,县域引进武汉项目504个、协议金额255亿元,同比增长38.6%。今年上半年,县域引进武汉项目329个,引进资金140亿元,增长44.7%。

四、推进城乡互动,突出统筹发展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公共服务向县域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以孝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级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的城镇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农田水利、乡村清洁、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突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产品,提高粮棉油、畜禽、蔬菜、水产、果药等板块农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水平。2009年,孝感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5.8%;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利税分别增长17.9%和20%;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14.9%。

二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残疾帮扶、老龄服务、困难救助等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孝感市县两级政府每年承诺并超额完成了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分别达到98%和97%;农村低保16.5万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9100多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住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1.6万多户农村特困户危房完成改造,15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善了县乡公路网,建成通村通湾公路7588公里。

三是统筹城乡绿色发展。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严禁污染项目,严控高能耗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项目,促进县域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孝感市县两级确定了727平方公里的“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示范点,一大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项目开工建设,有的已发挥功用。开展云应地区盐化工、汉川火力发电、黄麦岭磷化工三大循环经济试点,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20多家,关闭“四小”企业32家。全市“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分别比省定目标多下降0.01万吨和0.04万吨。

五、不断优化环境,突出创新发展

坚持把改善发展环境当作大事来抓,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办事难问题,增创软环境比较优势。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引导思路,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大开放观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全省、全国经济强县的差距,竭力争取,利用县外资源、县外市场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第一”的理念,坚持市县两级“四大家”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实行“直通车”服务,又好又快地服务企业发展。

二是改革行政审批。以“审批项目最少、办事环节最简、申报资料最少、办事时间最短、收费标准最低”为目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去年孝感市政府系统减少审批环节148个,减少申报资料207条,压缩278个事项办理时间合计1115天,取消、降低收费项目29个。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在推行集中审批的基础上,结合推行电子政务,实现了网上审批和同步电子监察。

三是推进服务创新。第一,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对重点企业和项目,从立项、审批、开工、竣工到正常生产经营,所有行政事项由专班专人提供全过程服务。第二,实行上下联动服务,充分发挥市县乡行政服务网络的作用,建立高效互动机制,积极服务各类市场主体。第三,实行金融供求对接服务,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切实有效地解决小企业融资难、涉农经济融资难问题,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努力畅通县域经济“血液”。至今年7月底,孝感市县域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7%,提前完成全年信贷任务。其中涉农贷款余额增长37.2%,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55.4%。

孝感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并学习借鉴兄弟市州的发展经验,继续开放创新,奋力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上一篇: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提升区域经济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量清单快速招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