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结构调整研究

时间:2022-08-30 06:29:47

《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结构调整研究

[摘 要] 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自2000年以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合作》课程作为该领域的专业课程,在结构上应进行调整和修订,尤其是对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协调这些章节,应紧跟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规范教学内容,完善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结构。促使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良好发展。

[关键词]规范 完善 课程 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起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全面接轨,与各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科技、服务等各个领域中的合作全面展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国际经济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国际经济合作》应运而生。就实践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理论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学科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中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该课程的重点集中在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法制规则、合同条款以及具体操作规则方面的研究与讲述。

一、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课程重点

1、吸引外资。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大力吸引外资,从中央到地方,是我国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工作重点。因此,将吸引外资作为《国际经济合作》课程中的重点章节,旨在研究吸引外资的优势和政策,以及外资进入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及坏处。

2、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在当时中国面向国外的经济合作中,其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程承包方面,包括修建水坝、公路、房屋。劳务合作一般与工程承包相连,主要研究国际招投标过程、合同签订、风险规避等方面内容。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作为当时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也是该课程的重点。

3、国际租赁。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普遍缺少资金,国际租赁这种与信贷相结合的合作方式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深受资金匮乏的企业青睐。国际租赁作为课程的重点,主要研究国际租赁的方式特点、作用及租金的计算等问题。

4、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现代的大机器生产促使国际分工发展,使各国卷入世界市场。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优势,组织生产所需零部件,集中装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交通、通讯、信息的发展,促使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发展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经济特区,从而促进了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方便灵活的“三来一补”业务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补偿贸易因其所需外汇少,在当时中国企业外汇普遍较少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因此可以在传统课程中将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作为课程的重点,主要研究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发生的形式、特点、做法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二、《国际经济合作》课程重点调整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有了很大变化,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出现,尤其是中国人世以后,对外合作的力度空前加大。因此,在《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设置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传统的重点之外主要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讲述。

1、中国对外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是金额和数目都非常少,虽然不是当时中国经济的主流(主流是吸引外资),但是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允许外资向更深和更广的领域扩展,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投资。于是产生两个新的合作重点:一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来势凶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从观点上明确今天外资的进入与早期外资的进入有很大的区别即可,前者是主动吸引,后者是主动加被动;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尤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1990年到2000年10年之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不超过50亿美元,2001年首次超过50亿美元,2002年、2003年、2004年又趋于下滑态势,直到2005年达到112亿美元,2006年达到211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11%。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8年底,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02.6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45.5万人。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在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和81.4%。

在目前出版的《国际经济合作》教程中,约80%的课本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例如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李小北与小野寺直主编的《国际经济合作》,在该章节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发展、股权的参与方式及非参与方式,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魏巍和冯林编辑的《国际经济合作》,在该章节主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分类、投资理论、中国吸引外资等问题,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人大陈健主编的《国际经济合作教程》,在该章节主要研究国际投资的方式、发展等问题,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此外,约20%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出版物涉及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但既不完善也不规范。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赵永宁编辑的《国际经济合作》,涉及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特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宏观管理及审批程序,但不足之处是涉外投资理论未提及,涉外环境评估也未谈及。人大出版的盛鸿昌主编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估、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设计投资理论及宏微观管理较少。

鉴于以上原因,对外直接投资应作为重点章节出现,尤其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课程内容上应该进行相应的规范和完善。具体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历程(以中国为例);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即包括发达国家的理论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面临的环境评估;国外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策略;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环境选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赢利能力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规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区域研究等。鉴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加大该章节课时量,作为重点章节,以8--10个课时为宜。

2、国际经济协调。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国际协调早已存在,只不过因为过去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力度不够,经济实力较弱,所以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分量不足,协调的作用也不明显。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强大,协调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协调作用也在逐渐提升。例如在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上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改革前,中国与印度、俄罗斯、萨特并列第五,通过这次改革,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的要求,是迈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重要步骤,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表现,是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有力保证。伴随着外资不断进入和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需要协调的领域越来越多,协调已经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存在。

在目前出版的《国际经济合作》教程中,除20纪90年代出版的著作基本未提及国际经济协调这个章节,但大部分国际经济合作著作涉及到国际经济协调,只是涉及内容深浅不一致。例如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李小北与小野寺直主编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述国际经济协调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形式,设计内容较多。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的高歌、盛洪昌等主编的《国际经济协调》,主要论述国际经济法律协调、国际税收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与前者差距较大。面对这样的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难以选择的问题。因此,应规范《国际经济合作》在课程内容上的设置。根据传统研究的成果总结出国际经济协调应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历史、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形式、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协调的内在制约机制、运用协调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课时,以4--6个课时为宜。

国际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国际经济合作》作为高校国际经济类专业课程,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调整和规范,引领研究潮流,为中国经济对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保证大学课程教学的前瞻行和指导性。

上一篇: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下一篇:大学英语视听说大班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